一、书名的来源
《撒母耳记上》在希伯来圣经中与《撒母耳记下》原本是一卷书,统称为 “撒母耳书”(????? ?????????,Sefer Shemuel)。
“撒母耳”这个名字来源于希伯来文 ?????????(Shemu’el),意思通常被理解为“神听见了”或“被神所听见”。这与哈拿祷告得子息的经历密切相关(撒母耳记上第一章),她向耶和华呼求孩子,神垂听了她的祷告,使撒母耳诞生,因此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神回应祷告的见证。
在希腊文七十士译本中,这卷书被称为《Βaσiλei?ν Α?》(basileion A,意为“列王纪上”),因为内容大量记载了以色列进入王政体制的过程。后来拉丁文《武加大译本》采用了双重称呼:既延续了“撒母耳记”的称呼,也按照希腊文传统,将其与《撒母耳记下》、《列王纪上》、《列王纪下》并称为“王国四书”。直到后来的英语和现代译本,才重新恢复为《撒母耳记上》和《撒母耳记下》两个卷册。
二、作者与成书时间
关于《撒母耳记》的作者,犹太传统普遍认为先知撒母耳本人参与了部分写作,但他本人去世于扫罗王在位时期,因此后续的内容显然不可能由他亲自完成。拉比传统和部分学者认为,后半段可能由先知拿单(Nathan)或迦得(Gad)继续记录,三位先知合称为“作者群体”。圣经中《历代志上》二十九章二十九节提到“撒母耳的书、拿单的书、迦得的书”,可能就是后来《撒母耳记》编写的重要来源。
然而从现代圣经研究的角度,《撒母耳记上、下》更可能是 “申命记史书” 的一部分。所谓申命记史书,是指从《申命记》到《列王纪下》的历史叙事,被认为是在被掳到巴比伦期间(公元前六世纪左右)由一群史家、祭司或文士根据早期文献、口传传统和先知书卷编纂而成。这些材料可能包括:
早期的民间传说(如少年撒母耳的故事);宫廷档案(如大卫王朝的功绩录);先知书卷(如撒母耳、拿单、迦得的记载);民间歌谣与诗篇(如哈拿的祷告、扫罗战死时大卫的哀歌)。
因此,《撒母耳记上》并不是单一作者的作品,而是经过多次整理、编排和神学性的诠释,最终形成今天我们所见的样貌。其写作时间跨度很大,但最后定稿大约在巴比伦被掳时期。
三、历史与文化背景
《撒母耳记上》所记载的历史大约横跨公元前十一世纪到前十世纪初,核心背景是以色列从 士师时期 过渡到 王政时期 的过程。
1. 士师时期的尾声:
在撒母耳出生之前,以色列没有固定的君王,而是由士师在各地兴起,拯救百姓。但整个时代的特点是“各人任意而行”,社会道德混乱,宗教信仰衰败。以利祭司家族的腐败(撒母耳记上第二章)就是典型的写照。
2. 非利士人的威胁:
当时非利士人控制着以色列沿海地区,军事与科技(尤其是铁器武器)领先以色列,使他们成为最强劲的对手。非利士的强盛直接促使以色列人要求立王,建立中央集权来抵御外敌。
3. 宗教与政治的紧张:
《撒母耳记上》反复强调以色列真正的王是耶和华,立王是出于百姓的催逼。撒母耳一方面反对王政(认为是对神主权的拒绝),另一方面却被神差派去膏立扫罗与大卫。书卷的张力就在于:人类王权与神的王权如何互动?
4. 文化氛围:
当时以色列社会由部落联盟转向国家形态,旧有的“家族-支派”制度逐渐让位于“王权-首都”的新体系。这带来了宗教与权力的新课题:王该如何顺服先知与律法?祭司体制如何与君王分工?
四、内容与主题脉络
《撒母耳记上》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1. 撒母耳的出生与事奉(1–7章)
哈拿的祷告与撒母耳的出生。
以利家族的败坏,神呼召少年撒母耳。
约柜被非利士人掳去,又奇迹般归回。
撒母耳带领百姓归向耶和华,战胜非利士人。
2. 扫罗的兴起与失败(8–15章)
百姓要求立王,撒母耳膏立扫罗为以色列首王。
扫罗初期的胜利(如击败亚扪人)。
扫罗渐渐违背神的命令:擅自献祭、违背灭尽命令。
撒母耳宣告神废弃扫罗的王位。
3. 大卫的崛起(16–20章)
撒母耳暗中膏立大卫。
大卫击杀歌利亚,一战成名。
大卫与约拿单结下深厚友谊。
扫罗因嫉妒多次追杀大卫。
4. 大卫与扫罗的冲突(21–31章)
大卫在逃亡中聚集追随者。
大卫多次有机会杀扫罗,却选择尊重耶和华的受膏者。
扫罗陷入绝望,甚至求问交鬼的隐多珥妇人。
最终,扫罗与他儿子约拿单在基利波山战死。
贯穿全书的主题包括:
神是以色列真正的王,人间的君王必须顺服祂。
顺服胜于献祭(撒母耳记上十五章二十二节)。
神看人,不像人看人,人是看外貌,神却看内心(十六章七节)。
大卫作为“合神心意的人”的形象,开始进入以色列历史舞台。
五、在圣经中的地位
1. 历史转折点
《撒母耳记上》是以色列历史上的分水岭,它叙述了从部落联盟进入统一王国的过程。这使它成为“以色列国度史”的开端。
2. 神学价值
书卷强调神的主权与人类王权的张力。虽然以色列人要求立王,但神仍借此成就祂的计划。最终,大卫王朝成为弥赛亚的预表。
3. 文学与灵修价值
《撒母耳记上》不仅是历史记载,也是文学经典。它叙事生动,人物鲜活:哈拿的祷告、少年撒母耳的呼召、大卫与歌利亚的战斗、大卫与约拿单的友谊、扫罗的悲剧……这些故事至今仍深深打动人心,成为信仰与人生的启发。
4. 在正典中的位置
在希伯来圣经中,它属于“先知书前半部”(Nevi’im Rishonim)。在基督教圣经中,它与《撒母耳记下》一同被列入历史书。其神学影响延续到《列王纪》、《历代志》,并在新约中多次被引用,特别是大卫王朝与基督的联系。
六、结语
《撒母耳记上》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它记录了神如何在百姓的失败、王的悖逆、人心的复杂中,仍然掌权,并一步步推进祂的救赎计划。从哈拿的眼泪,到扫罗的悲剧,再到大卫的兴起,这卷书让我们看到:神看重的是内心的忠诚与顺服,而不是人的外表与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