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亚达薛西王在位的第二十年尼散月,有一次,王用膳的时候,我照例将酒递给他。我以往在他面前从不显露愁容,但这次王却对我说:“看你面带愁容,但明明没有生病,一定是心里难过。”我当时非常害怕,但还是回禀王说:“愿王万岁!我祖先安葬的那座城如今荒凉,城门被火烧毁,我怎能不面带愁容呢?”
王就问我:“那你有什么请求呢?”我立刻在心里向天上的上帝祷告,然后对王说:“如果王认为合适,仆人若在王眼前蒙恩,就求王差遣我回犹大,到我祖先安葬的那座城去,让我重建它。”
那时,王后也坐在他旁边。王问我:“你这趟去要多久?什么时候回来?”王既然乐意差遣我,我就定了一个日期。我又向王请求:“如果王认为好,求王赐我诏书,通知河西省的各位总督,容我平安经过,直到抵达犹大。另外,请赐一封给管理皇家园林的亚萨的诏书,让他供应我木料,用来修建圣殿旁的堡垒城门、城墙,以及我将来要住的房屋。”因为我的上帝施恩的手帮助我,王就答应了我的一切请求。
于是,我带着王的诏书去了河西省,把诏书交给各省的总督。王还派了军官和骑兵一路护送我。
和伦人参巴拉、亚扪人官员多比雅听见有人来为以色列人谋福祉,就非常不高兴。我到了耶路撒冷,在那里住了三天之后,就在夜间带着几个人出去;我没有告诉任何人我的上帝感动我要为耶路撒冷做的事。我骑着一头牲口,趁夜出了谷门,朝着野狗井和粪厂门的方向去,一路仔细察看耶路撒冷倒塌的城墙和被火烧毁的城门。
我又往前走到泉门和王池,但路太窄,我骑的牲口过不去。于是我又在夜间沿溪而上,继续察看城墙,然后转身由原路返回谷门。
当时,那些犹太人的官长、祭司、贵族或任何将来要参与这工程的人,都还不知道我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之后,我才对他们说:“你们都看见我们现在的处境:耶路撒冷荒凉,城门被烧。来吧,我们重建耶路撒冷的城墙,好使我们不再受羞辱!”
我也告诉他们,我的上帝怎样施恩帮助我,以及王对我所说的话。他们就说:“我们起来建造吧!”于是他们就开始进行这善工。
但和伦人参巴拉、亚扪人多比雅和阿拉伯人基善听见了,就嘲笑我们,说:“你们这是在做什么?要背叛王吗?”
我回答他们说:“天上的上帝必使我们成功。我们是他的仆人,我们要起来建造。但你们在耶路撒冷无分无权,也没有可纪念的资格。”
本章总结的启示与现实指导意义
1. 抓住时机的智慧与勇气: 尼希米虽然惧怕,但在王主动询问时,他没有隐瞒自己的忧愁,而是坦诚说出对耶路撒冷的关切。这显明在合适的时机,以尊重的态度坦诚表达真实的需要,是促成改变的第一步。
2. 祷告与行动紧密结合: 在王问他“你想要什么”这个关键时刻,尼希米先“心里向神祷告”,然后才回答。这体现了他“随时祷告、随即行动”的习惯,表明重大的决策和回应需要即时的属天智慧和勇气。
3. 周详的计划与明确的请求: 尼希米在回答王时,不仅有总目标(回去重建),更有具体、可行的计划(需要诏书、木料、行程时间)。这表明蒙神喜悦的工作不仅需要热心,也需要清晰的目标、周全的准备和具体的资源规划。
4. 谨慎的考察与亲自了解: 到达耶路撒冷后,尼希米没有立即大张旗鼓地宣布计划,而是亲自夜间考察,掌握城墙损毁的第一手资料。这教导我们,在推动一项事工或解决一个问题前,亲自、客观地评估真实情况至关重要。
5. 异象的传递与团队的动员: 在掌握情况后,尼希米将“困境”(我们遭难)和“解决方案”(我们起来建造)清晰地传达给百姓,并分享神如何动工的证据,从而激发大家共同的使命感。成功的领袖善于传递异象,激发团队“我们”一起做的意识。
6. 面对反对的坚定态度: 当遭遇嘲笑和诬蔑时,尼希米不与之争辩,而是坚定宣告所信靠的是神,并划清界限。这教导我们,从事有价值的工作时,反对的声音是常态,关键在于坚定依靠神,并专注于使命本身。
现实指导: 当我们领受一个来自上帝的负担或使命时,应当像尼希米一样:在祷告中寻求,在时机中勇敢,有计划地准备,亲自了解实情,然后清晰传递异象,动员团队,并依靠上帝坚定面对一切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