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篇》:圣经中的神圣诗歌集
一、书名与结构特征
《诗篇》作为《旧约圣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希伯来文中原名为tehillim,意为赞美的诗歌,天主教传统多译为《圣咏集》。这部作品是圣经中最大的诗歌集,共收录150篇诗歌,全部以希伯来文写成。其书名在拉丁译本和英译本中皆从希腊字psalmi而来,汉语通译为《诗篇》或《圣咏集》,体现了其作为宗教赞美诗的本质属性。
在结构编排上,《诗篇》被分为五卷,这种划分被认为是为了呼应《摩西五经》的架构:
1. 第一卷(第1-41篇):以大卫的诗篇为主,开篇即宣告遵守上帝律法者的福分
2. 第二卷(第42-72篇):继续收录大卫的作品,同时包含可拉后裔的诗作
3. 第三卷(第73-89篇):包含亚萨的诗篇及被掳后的哀歌
4. 第四卷(第90-106篇):以摩西的祷告开篇,聚焦上帝的永恒性
5. 第五卷(第107-150篇)包含着名的颂赞诗篇(第113-118篇)和登高之歌(第120-134篇)
每卷末尾都附有卷终颂词(doxology),而第150篇既是第五卷的结束,也是整部诗篇的总结性颂歌。这种编排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早的诗歌可追溯至统一王国时代(约公元前1000年),多数作品形成于分国时期,有些写于被掳之后(公元前6世纪),最终在公元前2世纪形成定本。正典形成过程中,诗篇经历了多次筛选、合并和修订,如诗篇七十二篇20节原为卷二结语,但后来又有新篇目编入其后,显示了文本的开放性。
二、内容主题与分类
《诗篇》的内容丰富多元,展现了人类在各种境遇中对上帝的回应,按主题可分为十大类型:
- 训诲诗(如第1、119篇):强调敬畏上帝、遵守律法的重要性。诗篇第一篇开宗明义:惟喜爱耶和华的律法,昼夜思想,这人便为有福,确立了全书的信仰基调。
- 赞美诗(如第29、33、146-150篇):直接歌颂上帝的创造大能与慈爱属性。诗篇第150篇达到高潮,在六节经文中13次呼吁宇宙众生齐声赞美耶和华。
- 祈愿诗(如第23、27篇):表达对上帝的依靠与祈求。脍炙人口的诗篇23篇以耶和华是我的牧者开篇,以优美简洁的笔触表达了对牧者的忠贞信赖。
- 忏悔诗(如第32、51篇):抒发悔罪之情。大卫与拔示巴犯奸淫后写的第51篇痛切陈词:上帝啊,求你按你的慈爱怜恤我,按你丰盛的慈悲涂抹我的过犯。
- 诅咒诗(如第79、137篇):对敌人或罪恶表达义愤。被掳巴比伦时期写的第137篇哀叹: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 咏史诗(如第78、105-106篇):回顾以色列历史与上帝的救恩。诗篇78篇详述从摩西起一直记述到大卫如何按心中的忠诚牧养他们。
- 弥赛亚诗(如第16、22篇):预言或暗示弥赛亚的降临与救赎。诗篇22篇开篇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被新约视为耶稣受难的预表。
- 朝圣诗(如第120-134篇):描写前往耶路撒冷圣殿朝圣的经历。这15首诗被称为登高之歌,供敬拜者耶路撒冷守节时咏唱。
- 祷告诗(如第3、10篇):表达在困境中向上帝的呼求。大卫逃避押沙龙时写的第3篇:我用我的声音求告耶和华,祂就从祂的圣山应允我。
- 律法诗(如第19、119篇):特别强调上帝话语的宝贵。诗篇119篇是圣经最长的一章,176节经文中有170多次用不同词汇(如律法、法度、训词)表达对上帝话语的珍爱。
三、文学艺术价值
《诗篇》代表了古代希伯来诗歌的最高成就,在文学艺术上具有独特价值:
- 诗歌艺术手法:
- 平行体(parallelism):作为希伯来诗歌的核心特征,包括同义平行(以不同词语重复相同思想)、反义平行(通过对比表达真理)和综合平行(第二行补充或强化第一行)。
- 字母序诗:22行(或22组)诗句首字母依次为希伯来文字母表的22个字母,如第25、34、37、111、112、119和145篇。诗篇119篇尤为典型,全诗按字母分为22段,每段8节。
- 丰富意象:运用牧人(23篇)、磐石(18篇)、盾牌(3篇)等生动比喻表达上帝属性,使抽象神学概念具象化。
- 音乐性特征:
- 标题中的音乐指示:许多诗篇标题注明用丝弦的乐器(第4篇)、用吹的乐器(第5篇)及曲调名称如调用第八(第6篇)、慕拉便(第9篇)、流离歌(第7篇)等,虽具体含义多已失传,但证明其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 礼仪功能:多数诗篇最初用于圣殿崇拜仪式,可合乐咏唱。标题中的指唱诗班或乐队指挥,而可能是休止符号,表示伴奏中断、唱音提高。
- 唱和形式:诗篇136篇采用启应形式,每句以因他的慈爱永远长存作结,这种体裁曾在许多场合被采用。
四、历史文化意义
《诗篇》不仅是一部宗教诗集,更是研究希伯来文化的重要窗口:
- 历史价值:诗篇反映了从摩西时代到被掳归回时期的以色列历史。诗篇90篇标题注明为摩西的祷告,而第74和79篇明确指向公元前607年耶路撒冷陷落后的历史背景。第137篇生动记录了被掳至巴比伦的犹太人的心境:我们曾在巴比伦的河边坐下,一追想锡安就哭了。
- 宗教生活:诗篇在犹太教圣殿崇拜和会堂仪式中占有核心地位。第113-118篇被称为颂赞诗篇,据密西拿记载,是犹太人在逾越节、五旬节、住棚节和献殿节时必唱的诗歌。朝圣者前往耶路撒冷途中咏唱的登高之歌(第120-134篇),展现了大卫因耶和华—我们上帝殿的缘故,我要为你求福的集体敬虔情怀。
- 精神世界:诗篇展现了以色列人在各种境遇中的心灵回应。大卫在逃亡中写道:上帝啊,你是我的上帝,我要切切地寻求你;在干旱疲乏无水之地,我渴想你,我的心切慕你。这种在困境中依然信靠的态度成为历代信徒的榜样。
五、影响与传承
《诗篇》的深远影响跨越时空界限:
- 犹太教传统:在圣殿被毁后,诗篇成为会堂崇拜的核心内容。犹太拉比将无标题的诗篇称为孤儿诗篇,但仍在仪式中广泛使用。诗篇的祷告形式深刻影响了犹太人的灵性生活,如每日祷告书中大量引用诗篇经文。
- 基督教传承:
- 新约引用:新约引用诗篇超过百次,耶稣在十字架上呼喊我的上帝,我的上帝,为什么离弃我?直接引自诗篇22:1。
- 礼仪应用:初期教会延续了诗篇的唱和形式,成为基督教礼拜仪式的核心组成部分。修道传统发展出诗篇循环(psalmody),要求修士每周或每月通诵全部诗篇。
- 个人灵修:奥古斯丁的《忏悔录》显示诗篇如何塑造早期基督徒的灵性。宗教改革时期,加尔文在日内瓦推动诗篇谱曲,形成着名的《日内瓦诗篇本》。
- 文学艺术影响:诗篇的平行体诗律影响了英语诗歌的创作技巧,如弥尔顿的《失乐园》。音乐史上,从格列高利圣咏到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再到现当代的赞美诗歌,诗篇始终是重要的灵感源泉。
- 普世价值:诗篇传递的情感共鸣跨越文化隔阂,如第23篇对牧者的描绘、第51篇的忏悔心声、第139篇对上帝全知的体认,都成为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诗篇实现了个人情感与集体敬拜、苦难哀叹与坚定信靠、历史记忆与永恒盼望的完美融合。
你们要赞美耶和华!
这句希伯来原文为哈利路亚的颂赞,在诗篇中出现24次,成为贯穿全书的主题旋律。从大卫的琴弦到千年后的圣殿诗班,从被掳之民的泪眼到使徒约翰在天堂异象中听见的群众的声音、众水的声音、大雷的声音说:哈利路亚!,《诗篇》以其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邃的灵性洞见,持续滋养着人类的精神世界,见证着信仰在历史长河中的不息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