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校服的女孩话音刚落,许铮已拎着防暴棍从后厨缓步走出。他今日穿着那件特制的黑色围裙,心味·守护四个字端正地印在胸前,与机械义肢相映成趣。此刻的他,不像个保镖,倒像是这家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陈砚舟没有回头,只是温和地对女孩说:今天不做会发光的馒头,改做锅贴。
女孩怔了怔,低头看了看手里的纸条,又抬起头:那......锅贴也能让人开心吗?
比开心还要多一分暖意。陈砚舟掀开锅盖,热气蒸腾而起,他用铲子轻巧地翻动着金黄的锅贴,真心锅贴,尝过的人,有时会想起某个重要的人。
女孩眨了眨眼,还是走了进来,在靠门的位置坐下等待。
店里刚安静下来,门口的风铃忽然急促作响。正在揉面的宋小满手上一顿,抬眼望去——一辆黑色轿车停在巷口,车门打开,一群记者簇拥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来。相机闪光灯此起彼伏,快门声连成一片。
余昭昭立刻关掉了手机直播。
唐绾背着相机走在人群后方,步履轻盈。她今日没穿惯常的棉麻裙,而是换了条深色长裤,颈间的银汤匙项链被风吹得从衣领里滑了出来。
陈砚舟擦净双手,推门而出。
一时间无人说话。记者们举着设备,屏息等待着什么。
陈砚舟微微一笑:您来得正好,锅贴刚出锅。
老人愣了愣,接过递来的小碟子,上面整齐排列着六枚锅贴,底部焦黄酥脆,泛着诱人的油光。
他夹起一个,轻轻咬了一口。
牙齿触碰到外皮的瞬间,他的动作停滞了。眼睛缓缓睁大,喉头微动,仿佛咽下的不是食物,而是某种尘封已久的记忆。
片刻后,他放下筷子,声音略显沙哑:这个味道......我已经几十年没尝到了。
四周顿时安静下来。
我写第一篇调查报道那天,凌晨三点才收工,街边摊有位老伯给我煎了张饼。当时身无分文,他说算了,年轻人不容易。那饼虽然糊了边,却格外香。老人抬手拭了拭眼角,这锅贴......就是那个味道。
人群中静默数秒,随后不知谁先鼓起掌来,很快掌声连成一片。
宋小满站在后厨门口,手里还捏着一团面。余昭昭重新打开手机,悄悄录了一段视频,未加标题就直接上传。
唐绾静立不动。她站在人群最后,看着陈砚舟接过空碟,低头擦拭,放回托盘。
记者们涌上前来,话筒纷纷对准她。
唐记者,终身成就奖颁给您实至名归!能谈谈是什么支撑您坚持了十年吗?
她没有立即回答,目光落在厨房里那个忙碌的背影上。陈砚舟正在调制馅料,手腕转动的姿势沉稳有力,像是在完成一件极其重要的事。
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她终于开口,每次想要放弃时,我就会来这里点一碗青菜羹。它从不讲大道理,只是让我记得最初为何出发。
有人注意到她包里露出的药瓶一角,迅速调整镜头。但她并未回避。
但今天我想说——这个奖不该只属于我一个人。她抬起头,声音清晰坚定,是因为有人一直为我准备热腾腾的饭菜,我的心才没有冷却。
她望向陈砚舟:谢谢你,用一道道菜让我明白,真相不该冰冷,人心不该坚硬。
陈砚舟的手顿了顿,没有回头,继续搅拌着馅料。
记者追问:那您认为,新闻和美食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唐绾说,它们都需要真心。没有真心,报道只是材料的堆砌,饭菜只是热量的供给。但一旦倾注了真心,就能让人铭记一生。
老人听完,拄着拐杖走近餐馆门口,仰头端详那块历经风雨的招牌。
你们这里做的不是普通的饭菜。他说,而是为这个时代留下的注脚。
说完,他转身离去。记者们紧随其后,无人删除稿件,所有画面都被传至网络,标题不约而同地写着《一位女记者与一家街角餐馆》。
店里重归宁静。锅里的油仍在滋滋作响,陈砚舟将最后一锅锅贴铲入盘中,端到唐绾桌上。
她没有动筷,从包里取出一个铁盒,轻轻放在桌面上。
这是我昨夜写的获奖感言草稿。她说,本来打算打印出来念,可写到一半,手抖得厉害。
陈砚舟瞥了眼铁盒:放在这里就好。
里面写到了你。她注视着他,写了那一碗安神粥,写我躲在煎饼摊后发送邮件,写我被人追赶逃到这里时,你连问都不问就打开了门。
陈砚舟点头:现在不用写了。
是啊。她笑了,眼眶微红,因为今天,我终于说出来了。
她夹起一个锅贴,轻轻咬下,没有立即咀嚼,只是含在口中,像是在品味某种久违的情绪。
宋小满走过来更换水壶,经过时轻轻拍了拍她的肩。余昭昭在一旁坐下,一言不发,只是将手覆在她的手背上。阿阮摇着铜铃铛绕桌一周,将一枚新做的小面点放入她的碗中。
唐绾低头看着,忽然说:我以前总觉得自己在记录别人的故事。现在才明白,我也活进了一个故事里。
陈砚舟在灶台前洗锅,听见这话,没有回应。
但他将火调小,让汤一直保持着适宜的温度。
许铮站在后厨门口,机械手轻扶着门框。他看了眼时间,十一点五十七分。午市即将开始,他已经检查过所有门窗,报警系统运转正常,围裙洁净如新。
他走到唐绾桌边,低声说:以后你来,不必等着记者陪同。
唐绾抬头:那我以后自己来。
许铮说,门永远为你开着。
他回到自己的岗位,稳稳站定。这一次,不再像一根紧绷的钉子,而像一棵深深扎根的树。
正午十二点,第一批客人陆续进门。
陈砚舟系好围裙,拿起锅铲。
锅底油热,他撒下一把葱花,爆香的瞬间,香气扑鼻而来。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太太走进店门,问道:听说这里有种能让老人想起过去的点心?
宋小满立即应声:有的,奶奶。今天做的是回忆馒头,还有小星星馒头。
老人缓缓坐下:我孙子患了自闭症,不爱说话。但我听说,吃了这里的馒头,孩子会笑。
是真的。宋小满微笑着说,我们每周三下午都会留出时间,专门为这些特别的孩子们准备点心。
老太太眼眶一红:那......能多给我两个吗?我想带回去。
当然可以。陈砚舟从蒸笼里取出一对小熊馒头,细心装进纸袋,趁热吃最好。
老人接过纸袋,双手微微发颤。
这时,门外又传来脚步声。
一个年轻男子抱着孩子走进来,孩子的头歪向一边,既不看人,也不动弹。
男子小声询问:请问......这里是治疗自闭症的地方吗?
陈砚舟摇头:这里不是医院,是餐馆。
可是他们说,吃了这里的馒头,孩子会笑。
我们不做治疗。陈砚舟说,我们只做饭。
他转身揭开蒸笼,热气扑面而出。
笼屉里整齐排列着小动物形状的馒头,个个圆润可爱,色泽柔和。
他取出一只小兔子馒头,递给男子:试试这个。
男子蹲下身,将馒头轻轻凑到孩子嘴边。
孩子一动不动。
一秒,两秒。
第三秒,小小的手指微微颤动,轻轻碰了碰兔子耳朵。
然后,张开嘴,小心地咬了一口。
咀嚼的动作很慢。
接着,嘴角渐渐上扬。
笑了。
男子猛地抬头,泪水夺眶而出。
他想说什么,却只能不住地点头。
陈砚舟没有看他,只是盖好蒸笼,回到灶台前。
锅里的汤仍在翻滚。
他舀起一勺,尝了尝咸淡。
许铮走过来,低声说:刚才那位母亲拍了视频,已经发到网上了。
知道了。陈砚舟说,不用关闭评论区。
不会的。许铮顿了顿,大家都在说,这里真像个家。
陈砚舟擦了擦手,拿起汤勺。
银质的勺子佩戴在他的左手腕上,被磨得发亮。
他低头看了看,继续翻炒锅中的菜肴。
门外阳光正好,洒在心味餐馆的招牌上。
风铃轻轻响起。
一个穿校服的女孩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纸条,轻声问道:
请问......今天的锅贴,还能让人想起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