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校服的女孩话音刚落,门口的风铃又清脆地响了一声。这次进来的不是记者,也不是求医问药的人,而是一位身着文化局制服的女士,手里捧着个精致的红木盒子。
她径直走到正在揉面的宋小满面前,微笑着说:恭喜您,宋师傅,非遗传承人的证书批下来了。
宋小满的手一颤,面团差点从指间滑落。她抬头望望来人,又低头看看盒子里烫金的证书,嘴唇轻轻动了动,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陈砚舟从灶台边缓步走来,接过盒子仔细看了看,点了点头:该来的,终究会来。
工作人员留下盒子便离开了。店里顿时安静下来,只有蒸笼还在噗噗地冒着热气。
宋小满垂着头,指尖无意识地抠着案板边缘。她依然穿着那件樱花粉的旗袍,戴着那顶熟悉的厨师帽,整个人却像是被施了定身术般僵在原地。
过了好一会儿,她才轻声说:我......真的配得上这个称号吗?
陈砚舟没有立即回答,转身走进厨房。锅里的水正好烧开,他抓了一把细面撒进去,动作稳健从容。面条在沸水中翻滚,如同银丝般晶莹剔透。
他将面条捞起过凉,放入早已熬好的鸡汤中,撒上翠绿的葱花,端到宋小满面前。
碗底压着一张红纸。
宋小满拿起筷子,手微微发抖。她拨开面条,看见那张红纸上写着三个字:你早就是了。
她的鼻尖一酸,连忙低下头,假装专心吃面。第一口面含在嘴里许久未嚼,眼泪却已啪嗒啪嗒地落进汤里。
陈砚舟在旁边的矮凳上坐下,用银勺轻轻敲了敲碗沿:以后别再问配不配了。这手艺是你一刀一刀练出来的,不是靠谁的册封才作数。
宋小满吸了吸鼻子,终于破涕为笑:
这时门铃再次响起。沈君瑶第一个推门而入,连警服都来不及换,只是解开领口的扣子便坐下了。唐绾背着相机紧随其后,余昭昭拎着保温桶,阿阮蹦蹦跳跳地走在最后,铜铃铛叮当作响。
五个人围坐一桌,谁也没有提起刚才的事,却都心照不宣。
余昭昭打开保温桶,里面是她今早现做的桂花糕:我特意让剧组停工半小时,就为了这个!
唐绾举起相机,对着宋小满连按三次快门:这可是历史性的时刻,必须好好记录。
沈君瑶打趣道:你拍了别人十年,今天终于轮到自己的好姐妹当主角了。
阿阮摇响铃铛:我宣布,今日特供——传承小笼包!限量二十份,先到先得!
宋小满脸颊泛红:哪有这么命名的......
就得这么叫!余昭昭举手,我要直播!标题就写淮扬刀神今日登基
众人笑作一团。
笑声未落,后厨的门帘被掀开,一个戴着白色厨师帽的年轻人走了进来,规规矩矩地鞠了一躬:宋老师,我是林远,您新收的徒弟。
宋小满愣了一下,连忙起身:你怎么这么早就来了?
说好六点报到的。林远的声音不大,但很坚定,我不想迟到。
陈砚舟瞥了眼墙上的钟,正好六点整。他没有说话,只是往灶里添了把火。
宋小满深吸一口气,走到操作台前站定。她从腰间取下一把崭新的厨刀,递给林远:这是给你准备的,试试顺不顺手。
林远双手接过,低头一看,刀柄上刻着心稳手稳四个字。
他抬头望向宋小满。
宋小满点点头:这是我母亲教我的第一句话。现在,我把它传给你。
林远突然跪下,行了一个传统的拜师礼。额头触地的那一刻,他的手仍在微微颤抖。
宋小满赶紧扶他起来:别这样,咱们这儿不讲究这些虚礼。你要是真心想学,明天这个时候还能准时站在这里,我就认你这个徒弟。
我一定会的。林远站起身,紧紧握住手中的刀。
这时陈砚舟端出两碗面,一碗递给宋小满,一碗递给林远。两人低头吃面时,发现碗底都压着一张纸条。
林远的纸条上写着:别怕犯错,怕的是不敢动手。
宋小满的纸条上写着:传下去,比留下来更重要。
她抬头看向陈砚舟:你什么时候写的?
昨晚。他说,我知道你会犹豫。但这一天,迟早要来。
宋小满低头凝视着那张纸条,又看了看身旁的徒弟,忽然觉得肩上多了些什么,心里却轻快了许多。
她转身走到刀具架前,取下三套刀具。一套是她常用的柳叶刀,一套交给了林远,第三套则郑重地放在案板中央。
这两套是传艺用的。她说,这一套,留给将来愿意学这门手艺的人。
唐绾按下快门,沈君瑶轻轻鼓掌,余昭昭的直播弹幕瞬间刷屏,阿阮摇响铃铛宣布午市开始。
宋小满拿起一块彩色面团,是昨天做小星星馒头剩下的。她轻轻揉捏几下,塑成一朵精致的莲花,放入蒸笼。
这是我母亲最爱的花样。她说,她常说,花要开在手上,不能只开在院子里。
林远站在一旁,专注地观察着她的每一个动作。
宋小满回头看他:记住了吗?
记住了。林远点头,心稳,手就稳。
她笑了,下次由你来做。
蒸笼盖子合上,热气袅袅升起。阳光透过窗棂,照在轻轻摇曳的薄荷叶上。
陈砚舟坐在灶台边,手腕上的银勺不经意间碰了下碗沿,发出清脆的声响。
门外传来脚步声。
一位拄着拐杖的老太太颤巍巍地走进来,问道:听说这儿有种能让老人想起过去的点心?
宋小满立即应声:有的,奶奶。今天做的是回忆馒头,还有小星星馒头。
老人缓缓坐下:我孙子患了自闭症,不爱说话。但我听说,吃了这里的馒头,孩子会笑。
是真的。宋小满微笑着说,我们每周三下午都会留出时间,专门为这些特别的孩子们准备点心。
老太太眼眶一红:那......能多给我两个吗?我想带回去。
当然可以。陈砚舟从蒸笼里取出一对小熊馒头,细心装进纸袋,趁热吃最好。
老人接过纸袋,双手微微发颤。
这时,门外又传来脚步声。
一个年轻男子抱着孩子走进来,孩子的头歪向一边,既不看人,也不动弹。
男子小声询问:请问......这里是治疗自闭症的地方吗?
陈砚舟摇头:这里不是医院,是餐馆。
可是他们说,吃了这里的馒头,孩子会笑。
我们不做治疗。陈砚舟说,我们只做饭。
他转身揭开蒸笼,热气扑面而出。
笼屉里整齐排列着小动物形状的馒头,个个圆润可爱,色泽柔和。
他取出一只小兔子馒头,递给男子:试试这个。
男子蹲下身,将馒头轻轻凑到孩子嘴边。
孩子一动不动。
一秒,两秒。
第三秒,小小的手指微微颤动,轻轻碰了碰兔子耳朵。
然后,张开嘴,小心地咬了一口。
咀嚼的动作很慢。
接着,嘴角渐渐上扬。
笑了。
男子猛地抬头,泪水夺眶而出。
他想说什么,却只能不住地点头。
陈砚舟没有看他,只是盖好蒸笼,回到灶台前。
锅里的汤仍在翻滚。
他舀起一勺,尝了尝咸淡。
许铮走过来,低声说:刚才那位母亲拍了视频,已经发到网上了。
知道了。陈砚舟说,不用关闭评论区。
不会的。许铮顿了顿,大家都在说,这里真像个家。
陈砚舟擦了擦手,拿起汤勺。
银质的勺子佩戴在他的左手腕上,被磨得发亮。
他低头看了看,继续翻炒锅中的菜肴。
门外阳光正好,洒在心味餐馆的招牌上。
风铃轻轻响起。
一个穿校服的女孩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一张纸条,轻声问道:
请问......今天的锅贴,还能让人想起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