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部分内容可以初步了解,不影响后边的学习,推算八字用手机软件(App)就可以,不用纠结一定要看懂,如果看懂了,跟外行人展示一下学问还是可以的。
在中国,农历并非单纯的太阴历(月亮历),而是阴阳合历,融合了太阳历(二十四节气)和月亮历(12 个月)的特性。
(此处增加一个小彩蛋:属相是从 “春节” 开启计算,还是从 “立春” 开启计算,文章结尾处公布答案)
农历中的月亮历部分:农历依据月相的变化周期来确定月份,每一次月相的朔望变化,便构成了一个月。阴历以月亮的圆缺周期(朔望月,平均周期是 29 日 12 时 44 分 3 秒)为一个月,累积 12 个月为一年。正因如此,农历能够精确地呈现月相的盈缺变化。
农历中的太阳历部分:农历将一个太阳回归年划分为 24 段,由此形成了众人耳熟能详的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而言,这二十四节气具有不可估量的指导意义。
“立春” 为农夫们筹备春耕传递了信号;“雨水” 飘然而至,降水增多,冬小麦等农作物开始返青,灌溉施肥工作亟待进行;“惊蛰” 过后,气温持续攀升,冬眠的动物纷纷苏醒,害虫也开始蠢蠢欲动,农民们需着手进行病虫害防治和春播准备;“春分” 时节,昼夜平分,气候温暖宜人,是春种的关键时期;“清明” 不仅是祭奠祖先的传统节日,也是种瓜点豆、植树造林的绝佳时机;“谷雨” 期间,降水进一步增多,谷类作物蓬勃生长,为保障作物茁壮成长,田间管理工作需进一步加强。
由此不难看出,太阳历在一定程度上即指二十四节气,它以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回归年)作为制定依据,精确地反映了季节、气候和物候的变化,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科学的时间参照与合理的农事安排依据。
农历作为阴阳合历,存在平年与闰年的区分。平年有 12 个月,通常为 354 天或 355 天;闰年则有 13 个月,增加一个月后,时长变为 383-385 天。在月份的设置上,农历以月亮圆缺变化的周期为依据,分为大月(30 天)和小月(29 天),平均历月约长 29.53 天。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历法概念值得我们了解,比如干支历,通常被称作节气历,是我国特有的用天干地支标记年月日时的历法,以 60 组为一个轮回;还有皇历,能够同时显示公历、农历和干支历等多套历法,并附载了大量与趋吉避凶相关的规则和内容;以及万年历,能够同时展示多种历法,还包含皇历相关的吉凶宜忌、节假日、提醒等多种功能信息,方便大家查询与使用。
属相的确定依据是农历的干支纪年。在中国的皇历、传统的命理学、占卜学等民俗学中,均以 “立春” 作为生肖计算的依据。而 “农历” 自汉代开始使用的 “太阴历”,以立春为新年之始,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生肖的界定也以立春为准,属相的交替是以 “立春” 为界限。倘若有朋友出生的时间恰在春节附近,那么就需查看立春的具体日子,因为立春才是计算属相的分割时间点。此外,还需注意在农历中,半夜子时是 23 点 - 1 点,过了 23 点才标志着新的一天的开始,而非 24 点(0 点)。
在八字中,此处有争议:有的认为过了 23 点就是新一天,按新一天计算;还有一种是在 0 点计算,0 点之前按旧一天计算,过了 0 点按新一天计算,各有各的理。个人遇到这种情况较少,一般按两种算法都推算一次试试。当然,大部分时间是直接用 App 给出的八字计算。
(属相是从 “立春” 开启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