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大清入关以来,上到宗室王公,下到普通旗丁,都有战死。
战死的人数,没有十万,也有五六万了。
具体战死多少,不好统计。
但一直到现在康熙五十八年,整个八旗旗丁也就六十多万。
而这六十多万,满洲十几万,蒙古五六万。
然后剩下的四十多万,就是汉军男丁和一些包衣了。
别看有六十多万旗丁,可实际上年轻力壮的,恐怕也就一半。
然后这一半当中,又有接近二十万左右,是在八旗军中吃粮拿饷的。
可不管人多还是人少,八旗从打天下到坐天下,战死的兵太多了。
但被俘虏,且还能活着,被拿来要挟的就太少见了。
这他娘的,哪个泥堪不是恨死了自己这些旗老爷们。
个个都是恨不得扒皮抽筋。
怎么到了这杨贼,就跟人还不一样了。
不想着铸京观,震慑人。
反倒是来威胁。
真稀奇了。
当然,杨正要是知道大家心里想的,对此只能说一句,都是为了民族团结。
不然,懂的都懂。
而且杨正也不是真的那么有大善心。
实际上是,能少杀就少杀,不该杀的不杀,多留下些劳动力干苦力。
想想那么多那么好的田地、矿山、水井,没人来挖,岂不是可惜了。
再说了,真正让一个人痛苦的方法,是生不如死。
当然,杨正做的这些,马齐大学士不理解。
嵩祝大学士,也不理解。
胤禩这位皇子,更是也不理解。
就连汉人官员们,也更是不理解。
更不用说康熙这位,英明神武的千古一帝了。
想想当年平三藩后,湖广填四川,是怎么来的。
能做出如此壮举的康熙,完全就不明白杨正,为什么会做出拿人质来威胁的行为。
真当以为六十五岁的康熙老了,拿不动刀,拿不动笔?
若是放在以往,康熙肯定会把大刀落下。
可现在,不仅下方的众王公大臣犹豫,不知如何处置,就连他也犹豫了。
没办法,主要还是杨正玩的太阴险。
抓到俘虏就抓俘虏,你爱怎么办没人管。
可为什么,要大张旗鼓的宣传自己抓了多少八旗,有哪些勋贵子弟。
重要的是,为何还散布谣言,说康熙不在乎八旗子弟的死活。
会用杀百姓泄愤的做法,逼迫你杨贼动怒杀俘。
瞧瞧,这他娘是人说的话嘛!
我大清英明神武的康熙爷,可是爱民如子,满汉一家亲,千古一帝,怎会与你这心狠手辣、衣冠禽兽的杨贼一般。
所以,当马齐把杨正的威胁信和做法整理成册,以奏报送上来的时候,康熙是气的不行。
那是恨不得把杨正大卸八块,扒皮抽筋,大清十大酷刑都用上一遍。
同时,对于投降被俘,给八旗丢脸的阿尔松阿等人,那是恨不得抄家灭族,以儆效尤。
此时,看着底下群臣默不作答,康熙冷冷哼了一声,呵斥道。
“怎么,你们平时一个个弹劾人的本事,今日都去哪了?
这现在阿尔松阿、查弼纳等人,被人家杨贼当人质来威胁朕,威胁大清朝堂,各位就不嫌丢脸吗?
告诉朕,你们一个个是何居心,是不是都忘了我大清铁律宁死不降,成了摆设?
真以为朕老了,刀不利否?”
“皇上息怒,儿臣,奴才,罪该万死!”
“皇上息怒......”
对于康熙要让众人回答,众人可不敢随便回答给出建议。
说的好,会得到自家皇上的看重,可也同样得罪了一批八旗勋贵。
说的不好,不仅被自家皇上骂,也照样不讨其他八旗勋贵的喜。
所以,不管是说也好,不说也好,都得慎重。
竟然要慎重,小心翼翼,那还不如不说。
是杀还是不杀,妥协还是不妥协,都由皇上来决定最稳妥。
可众人这样想,就是在逼康熙。
如今在位已有五十八年的康熙,年纪已经来到了六十五岁。
到了这个时候,康熙只想安安稳稳地完成御极六十年的壮举,成为千古一帝的仁君,受万民敬仰。
他曾说过,政宽则事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仁政爱民,宽则得众。
所以,这要做出严惩重罚,杀一儆百,以儆效尤,不能让他来说出来。
于是,康熙只能把目光看向下方跪着的群臣身上,一一扫视而过,最终目光落下了好大儿。
“胤禩,你来说说该如何处置?
杨贼威胁朕,又该如何解决?”
“回皇阿玛,儿臣......”
胤禩犹豫了,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回。
见状,康熙不给他拒绝的机会,直接命令道:“说,朕准你说。”
“是,儿臣谢皇阿玛。”
胤禩紧张地咽了下口水,呼口气缓了缓,小心地说道,“儿臣认为阿尔松阿、查弼纳,还有数千八旗子弟,都是对我大清忠心耿耿,愿为皇阿玛效死命。
而如今被俘,儿臣相信他们依然心向我大清,誓死不背叛。
想必在杨贼那,也是忍辱负重,时时刻刻打探杨贼消息,只待时机来临,定会给杨贼沉重一击。
依儿臣之见,可派人前去联络,助其一臂之力。
而杨贼威胁皇阿玛,威胁我大清朝堂,儿臣认为不必理之。
皇阿玛仁政爱民,千古仁君,对待天下百姓一视同仁,满汉一家亲,我八旗子弟又怎会欺辱百姓?
这明明就是杨贼把自己强取豪夺,滥杀无的行为,还有那些土匪劣绅所做之事,强推给皇阿玛和我八旗子弟。
如今假仁假义,道貌岸然之人,应该告知世人,让天下百姓看清此人真面目。
对此,儿臣请皇阿玛传旨天下,斥责杨贼无恶不作,假仁假义,滥杀无辜的无耻行径。”
随着胤禩请旨,一旁的王公大臣知道机会来了,纷纷跟着高喊。
“奴才请皇上下旨,斥责杨贼......”
“请皇上下旨,斥责杨贼......”
听着请旨声,康熙没有生气,反而很享受。
无外乎是被自家好大儿胤禩一番话语,说到了心坎上。
把不好的一面,硬生生说成好的。
让被俘的八旗勋贵丢的脸,给说成是以身探险,深入贼窝,为大清尽忠尽责。
不管说的是真是假,但保留了脸面,那就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