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底,剧组的生活节奏逐渐刻入宋玖的日常。她不再是那个需要紧紧跟着涛哥、生怕走错一步或碍事的新人。她熟悉了通告单上的各种术语,摸清了各个部门的工作区域,甚至能大致预判一场戏大概要拍多久。
跟组时间长了,她观察傅诗淇的机会也多了起来。最初那种礼貌的疏离感渐渐褪去,她看到了一个更立体、也更“较真”的傅诗淇。
候场时,他很少像有些人那样玩手机或闲聊。多数时候,他要么独自待在稍安静的角落,要么就拉着对手演员或导演。宋玖不止一次看到,他为了一句台词的语气、一个眼神的落点、甚至一个转身的幅度,反复琢磨、练习。
“秦老师,您看这里,”她听到傅诗淇拿着剧本,找同组的秦俊杰讨论,“我这样反应会不会太过了?是不是收着点更符合林惊羽当时的心境?”
有时一场戏拍了很多条,导演已经喊“过”了,他自己却皱着眉,盯着监视器回放看一会儿,然后很认真地对导演说:“导演,我觉得刚才情绪没给够,能再来一条吗?”
这种时候,他周身会散发出一种专注甚至执拗的气场,与平时判若两人。宋玖默默端起相机,不再只拍定格的造型或笑容,开始尝试捕捉这种沉浸于角色时的状态——他蹙眉沉思的侧脸、与导演讨论时比划的手势、反复练习某个动作时专注的眉眼。她的照片里,开始有了更丰富的故事性和张力。
但工作一喊停,尤其是拍摄间隙,傅诗淇就像瞬间换了个人。
他会突然就哼起歌来,有时戴着耳机,有时干脆就是无伴奏清唱。唱得大多还挺好听,但偶尔也会自信满满地跑调,惹得周围工作人员忍俊不禁。他自己却浑然不觉,或者根本不在意,依旧唱得投入。
他和同组演员的互动更是片场一景。和杨紫凑在一起不知道说了什么,两人能笑到蹲在地上站不起来;和茅子俊勾肩搭背地比划着剧里的招式,结果自己先踉跄了一下;偶尔跑去“招惹”一下看起来文静的赵丽颖,被对方笑着嗔怪一句,他就露出得逞的“傻笑”。
他像是片场的活力源泉,走到哪儿都能带起一阵笑声,表情丰富,行为时常透着一股“沙雕”气质,完全没了演戏时的沉静和较真。
宋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记录这些轻松的花絮。起初她有点无从下手,那些玩闹发生得太快太随机。但她学习能力很强,慢慢摸清了规律,也开始能预判一些互动可能发生的时机。
她不再只是远远站着,而是会选择更近一些、但又不会闯入他们私人空间的角度。她学会了快速调整相机设置,抓拍那些突然爆发的笑容、搞怪的表情、默契的互动。她的花絮照片变得越来越自然生动,充满了现场的热闹和欢乐。
看着镜头里那个笑得毫无形象、和戏里清冷模样截然不同的傅诗淇,宋玖内心偶尔会闪过一个念头:这种反差,还挺有趣的。
有一次,拍完一组打戏休息,傅诗淇和茅子俊在一旁拿着道具剑比划玩闹,动作夸张。宋玖蹲在不远处,连续抓拍了几张。傅诗淇一回头正好看到她的镜头,非但没收敛,反而对着镜头做了一个更搞怪的鬼脸。
宋玖愣了一下,随即下意识按下了快门。
晚上她把整理好的花絮照片打包发给涛哥。过了一会儿,涛哥过来敲她房门。
“毅哥看了照片,说拍得挺好,”涛哥脸上带着点笑意,“尤其那张做鬼脸的,他说让你发给他,他要存着。”
宋玖有点意外,点点头:“好的,我找出来发您。”
“还有,”涛哥补充道,“他说你最近进步挺大的,花絮抓得越来越有感觉了。”
“谢谢涛哥,谢谢毅哥。”宋玖应道,语气平静,但心里还是泛起一丝微小的成就感。
她回到电脑前,找出那张鬼脸照片。照片上的傅诗淇笑得眼睛弯弯,毫无包袱,透着一种纯粹的快乐。她将照片单独导出,发给了涛哥。
关掉电脑前,她习惯性地看了一眼手机屏保——那张雨中的剪影。沉静与欢脱,专注与“沙雕”,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奇妙地统一在同一个人身上。
她拿起相机,轻轻擦拭着镜头,心里想着的却是明天通告单上的场次,琢磨着哪些戏可能需要她特别注意光线,哪些间隙可能又会有值得记录的生动花絮。
成长悄无声息,就藏在这些日复一日的观察、学习和捕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