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的最后一排,总坐着一个梳着两条细辫子的女孩。她叫林小雨,书包里永远装着三个不同颜色的笔记本:蓝色记录老师讲课的重点,红色抄写同学的发言,黑色则写满只有她自己能看懂的秘密符号。
当周雨因为父母争吵躲在衣柜里数数字时,林小雨正趴在自家阳台的栏杆上,用铅笔在皱巴巴的纸上画下父母争吵时最常做的动作。母亲甩头发时头发扬起的弧度,父亲摔门时手臂摆动的角度,都被她仔细记录下来。
今天爸爸摔了三个杯子。她在黑色笔记本上画下杯子的碎片,在旁边标注时间:晚上八点十七分。然后轻轻加上一句:比上周少摔了一个。
林小雨认识周雨,是在一年级开学第三天。她看见周雨独自坐在操场边上,手指在膝盖上划着什么。从口型判断,应该是在数数。林小雨悄悄记下这个发现,在黑色笔记本上画了一个数数字的小人。
但真正让林小雨在意的,是坐在教室中间的林默。那个转学生总是安静地玩着魔方,手指灵活得像在跳舞。林小雨发现,每当周雨看向林默时,数数字的动作就会慢下来。
于是她开始同时记录两个人。周雨什么时候会偷看林默,林默什么时候会注意到周雨,都被她转化成细密的符号,填满黑色笔记本的格子。
有一天放学,林小雨故意把红色笔记本掉在林默面前。你的笔记掉了。林默捡起来递给她,手指不经意间碰到她的掌心。林小雨感觉像被电流穿过,但脸上依然平静。
谢谢。她轻声说,同时在心里记下:下午四点零五分,林默的手很暖。
回到家,父母又在争吵。林小雨躲进房间,翻开黑色笔记本。今天的新发现是:周雨被陈远拦住时,林默其实在不远处看着。但他没有上前,只是静静站了三分钟,然后转身离开。
这个发现让林小雨心跳加速。她画下三个小人:一个被围困的周雨,一个冷漠旁观的林默,还有一个躲在树后的自己。她在自己小人旁边写上:为什么不过去?
第二天数学课,林小雨故意坐在林默斜后方。当周雨回答问题时,她仔细观察林默的反应。他的手指在魔方上停顿了零点五秒,这个细节被林小雨迅速记下。
他是在意的。林小雨在心里得出结论,同时感到一丝莫名的失落。
为了验证这个发现,林小雨开始设计小小的实验。她故意在周雨面前提到林默的名字,观察周雨的表情变化;她假装不经意地把林默的橡皮掉在周雨脚边,看周雨会不会捡起来。
结果都指向同一个结论:周雨喜欢林默,而林默知道这件事。
这个结论让林小雨的黑色笔记本又多了一页。她画了一个复杂的图表,用箭头连接三个人的名字,旁边写满只有她自己能懂的符号。
最让林小雨困惑的是陈远。那个总是笑着拦住周雨的男生,眼神里藏着某种危险的东西。林小雨不止一次看见他故意碰周雨的手,或者靠得太近。每次周雨都会僵硬地站在原地,像被施了定身术。
有一次,林小雨终于鼓起勇气,在陈远又一次拦住周雨时走上前去。老师叫你去办公室。她面无表情地对陈远说。这个谎言让她手心冒汗,但效果出奇地好。陈远离开后,周雨投来感激的一瞥。
但林小雨真正想要的不是感谢。她在黑色笔记本上记下:今天帮了周雨,林默看到了。然后在旁边画了一个小小的星星。
随着观察的深入,林小雨发现自己的心情开始变得复杂。看到周雨难过时,她既想帮忙,又忍不住想:如果周雨不再喜欢林默了呢?这个念头让她感到羞愧,但控制不住。
她开始更仔细地记录林默的每一个细节:他转魔方时先转哪一面,思考时会不会咬嘴唇,下雨天带什么颜色的伞。这些发现让她觉得自己离林默很近,尽管他们几乎没说过话。
直到那个雨天,林小雨看到了令她心碎的一幕。周雨和几个男生在雨中嬉笑打闹,林默站在不远处,手里的伞慢慢垂下。雨水打湿了他的头发和肩膀,但他一动不动。
林小雨躲在校门后,黑色笔记本被雨水打湿了一角。她画不下这个场景,只是呆呆地看着。原来喜欢一个人,可以让人变得这么傻。
第二天,林小雨的黑色笔记本多了一行字:也许不该再记录了。但放学时,她还是忍不住看向林默的座位。当发现他在教周雨解数学题时,笔记本上又添了新的符号。
这些密密麻麻的记录,成了林小雨独有的秘密世界。在这里,她既是旁观者,也是参与者。她用符号编织三个人的故事,却始终不敢写下最想问的问题:如果我先认识林默,结局会不会不一样?
夜深人静时,林小雨常对着笔记本发呆。窗外的月亮像一枚冰冷的印章,盖在她那些无人能懂的心事上。她知道,有些故事注定只能被记录,永远不能说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