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柒整顿好行装,带着那叠写满变革计划的纸张,踏上了返回京城的道路。一路上,他望着沿途破败的村庄和流离失所的百姓,心中更加坚定了变革的决心。“无论前方有多少阻碍,我都要为明朝寻出一条富强之路。”叶柒低声自语,策马前行,扬起一路尘土。
数日后,叶柒终于回到京城。他一刻也不敢耽搁,径直前往改革派官员们的营地。清晨的营地,营帐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士兵们正在操练,喊杀声此起彼伏。叶柒走进营帐,改革派官员们早已在此等候,营帐内气氛严肃又充满期待。众人围坐在一起,目光纷纷投向叶柒。
叶柒没有丝毫寒暄,直接铺开纸张,开始描绘明朝未来变革的蓝图。“诸位大人,如今明朝虽击退外敌,但内忧外患仍存,变革迫在眉睫。”叶柒神情严肃,目光坚定地说道。
“叶大人,你且细细说来,我们都听着。”一位年长的改革派官员说道,眼神中透露出对变革的期待。
叶柒清了清嗓子,继续说道:“军事上,我们必须加强军队训练。当下军队训练方式陈旧,士兵实战能力不足。我们可引进先进武器,就如我曾在战事中使用的改良火器,威力巨大,能大大提升军队战斗力。同时,制定更为科学的训练方法,培养士兵的团队协作和应变能力。”
官员们纷纷点头,有人低声议论:“此法确实可行,只是引进先进武器,所需花费恐怕不少。”
叶柒接着说:“农业乃是国家之根本。我们要推广新的耕种技术,改良土壤,合理灌溉,引进高产作物。如此一来,粮食产量必将大幅提高,百姓温饱得以解决,国家根基也将更加稳固。”
“这新的耕种技术从何而来?百姓们能否接受?”又有官员提出疑问。
叶柒自信一笑:“这新的耕种技术,我自有办法。至于百姓,我们可先在部分地区试点,让他们看到成效,自然会接受。”
随后,叶柒谈及商业:“商业上,我们应放宽商业政策。如今商业发展受限,诸多规矩束缚了商人的手脚。我们应鼓励贸易发展,与沿海海商势力合作,开拓海外市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
“此举虽好,但恐会冲击传统农耕思想,引起一些人的反对。”一位官员担忧地说。
最后,叶柒说到教育:“教育关乎国家未来,科举制度必须改革。当前科举注重儒家经典,培养出的人才多不具备实际治国理政能力。我们应增加实用学科比重,培养懂军事、会经济、能治理的实用型人才。”
改革派官员们对叶柒的计划表示赞同,营帐内响起一阵低声的讨论和赞叹。“叶大人此计划,可谓高瞻远瞩,若能施行,明朝必将焕然一新。”一位年轻的官员忍不住称赞道。
然而,赞叹声中也夹杂着担忧。“叶大人,你的计划虽好,但保守派官员们必定会极力反对。他们向来秉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观念,恐怕不会轻易让此计划通过。”那位年长的官员皱着眉头,满脸忧虑。
众人听闻,皆沉默不语,营帐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大家都深知保守派官员的势力和固执,这场变革之路,必定充满荆棘。
叶柒微微皱眉,陷入沉思。片刻后,他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我已料到会有阻力,但为了明朝的未来,我们不能退缩。我们需做好充分准备,以理服人,争取让更多人看到变革的好处。”
营帐内,烛火摇曳,映照着众人严肃的脸庞。叶柒看着眼前的改革派官员们,心中暗暗发誓,无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他都要为明朝的变革拼尽全力。
此时,营帐外一阵寒风吹过,吹得营帐簌簌作响,仿佛也在预示着即将到来的激烈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