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动录音棚的暖光在深夜里格外醒目,苏澈趴在调音台前,手里攥着《青花瓷》的live编曲谱,笔尖在“古筝间奏延长两拍”的标注旁反复圈画。老林坐在旁边,正调试着一把新借的琵琶,弦音清亮,和古筝的醇厚形成奇妙的呼应——为了蓝星音乐盛典的表演,他们已经连续熬了三个晚上,从乐器搭配到灯光设计,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打磨。
“再试试琵琶和古筝的配合?”老林拨动琴弦,前奏响起,苏澈却没像往常一样跟着哼唱,反而皱着眉盯着桌面——华星虽然没再明着搞动作,但下午张姐说,盛典投资方那边又有“风声”,说“有人质疑《青花瓷》的词作者不是苏澈本人”,显然是华星还没放弃干扰提名。
“在想华星的事?”老林放下琵琶,看出了他的心思,“别担心,主办方都发声明了,他们翻不出什么浪花。”
苏澈点点头,却还是觉得不安。他打开系统界面,想看看“奖项竞争力分析”有没有更新,淡蓝色的光膜刚展开,突然弹出一条红色提示,比平时更醒目:
【紧急检测到:华星娱乐通过“匿名举报”向盛典评审团提交“苏澈非《青花瓷》实际创作者”的虚假材料,试图干扰评审判断,触发“行业恶意竞争”应对机制!】
【解锁反击线索:人脉——蓝星音乐盛典评审团核心评委张启明教授。】
【张启明教授背景:
1.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文学系教授,深耕歌词创作研究30年,着有《中国现代歌词的文化内核》,极度重视“原创性”与“文化考据”;
2. 曾公开批评“流量歌曲歌词空洞”,多次在评审中力挺有文化内涵的原创作品;
3. 对华星娱乐“包装流量、忽视原创”的模式持明确反对态度,此前曾驳回华星推荐的3位艺人提名。】
【线索任务:向张启明教授提交《青花瓷》完整创作手稿(含细节考据、修改痕迹),证明原创性,可获得其公开支持,彻底粉碎华星虚假举报。】
【系统辅助:已生成《青花瓷》“细节版创作手稿”,包含:
4. 12版歌词修改稿(标注修改时间、修改原因,如“第三版‘天青色等烟雨’改为‘天青色待烟雨’,后查《陶说》‘雨过天青云破处’,确认‘等’更贴合烧制等待意境”);
5. 文化考据笔记(附《陶录》《景德镇陶录》等古籍摘抄,对应歌词中“青花”“宣纸”“檀香”等元素的历史依据);
6. 编曲思路手稿(标注每段旋律与歌词意境的匹配逻辑,如“主歌用古筝单音,模拟青花笔锋轻扫”)。】
苏澈盯着光膜上的内容,心里的石头瞬间落了一半。张启明教授的名字他听过——之前查《青花瓷》歌词文化背景时,看过他的《中国现代歌词的文化内核》,里面强调“好歌词不仅要美,还要有根”,和他创作《青花瓷》的理念不谋而合。而系统生成的“细节版手稿”,连他自己都没想到会这么细致,那些古籍摘抄和修改痕迹,足以证明他是真正的创作者。
“有办法了!”苏澈激动地把系统提示念给老林听,老林眼睛一亮:“张启明教授?我认识他的学生!之前帮他录过教学音频,能拿到他的联系方式!”
第二天一早,老林就通过学生拿到了张教授的工作邮箱。苏澈没有直接发邮件,而是先仔细整理系统生成的手稿——他把12版修改稿按时间排序,用红笔标注关键修改点;把古籍摘抄复印出来,附上自己写的“歌词与古籍对应说明”;甚至把当初在瓷坊拍的青花烧制照片也打印出来,贴在手稿最后,证明创作时的实地考据。
“这样会不会太细致了?”林晓帮他装订手稿时,看着厚厚的一叠纸,有点担心,“教授会不会没时间看?”
“张教授重视的就是细节。”苏澈笑着说,“华星的举报是‘空口无凭’,我们就要用‘铁证如山’反驳——每一个修改痕迹,每一句考据,都是证明。”
邮件发出后,苏澈一整天都在等回复。他怕张教授太忙没看到,又怕手稿不够有说服力,直到傍晚,手机终于收到一封来自中央音乐学院域名的邮件,标题是“《青花瓷》创作手稿收悉——张启明”:
“苏澈先生:
手稿已阅,细节之详实、考据之严谨,远超我对‘新人创作者’的预期。尤其‘天青色等烟雨’的古籍考据与修改逻辑,可见你对歌词文化内核的重视,这正是当下乐坛稀缺的品质。
华星的匿名举报我已收到,其材料无任何实质证据,仅为臆测。明日上午10点,可来我办公室面谈,我需确认部分创作细节,后续将在评审团会议上公开为你佐证。
张启明”
看到“公开为你佐证”几个字,苏澈忍不住跳了起来,立刻给张教授回复邮件,确认明天准时面谈。老林拍着他的肩膀,笑着说:“我就说嘛,真金不怕火炼,你这手稿一拿过去,华星的那些小伎俩,根本站不住脚!”
第二天上午,苏澈提前半小时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张教授的办公室在教学楼顶层,推门进去,首先看到的是满墙的书架,上面摆满了古籍和音乐手稿,书桌上摊着一本翻开的《景德镇陶录》,旁边放着一支钢笔,显然是刚看到相关内容。
“苏澈是吧?坐。”张教授抬起头,头发花白,眼神却很锐利,指了指桌前的椅子,“不用紧张,就聊聊《青花瓷》的创作。”
苏澈坐下,把装订好的手稿递过去。张教授没有翻前面的修改稿,直接翻到“文化考据笔记”那一页,指着《陶录》摘抄的“青花料用苏泥勃青,发色浓艳”,问:“你写‘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时,为什么选‘牡丹’?青花瓷常见的纹样还有莲、菊,牡丹在明代青花中其实不算主流。”
这个问题正好是手稿里有详细说明的。苏澈从容回答:“张教授,我查过《景德镇陶录》卷五,明代宣德年间有一批‘宫廷定制青花牡丹瓶’,用的就是苏泥勃青料,牡丹纹样饱满,象征‘初妆’的明艳。而且‘牡丹’和后面的‘檀香’‘宣纸’搭配,能形成‘器物-香气-笔墨’的意境链条,更有画面感。”
张教授眼里闪过一丝赞许,又翻到第七版修改稿,指着“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的“了然”二字:“这里你从‘知晓’改成‘了然’,为什么?”
“‘知晓’太直白,‘了然’带了‘了然于心却不说破’的含蓄。”苏澈解释,“《青花瓷》的意境核心是‘藏’——青花藏在釉下,心事藏在檀香后,用‘了然’更符合这种含蓄感,也和后面‘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的‘留白’呼应。”
张教授点点头,合上手稿,手指轻轻敲击桌面:“华星说你‘非实际创作者’,简直是无稽之谈。这些细节里的思考,不是‘代笔’能编出来的——没有对文化的理解,没有反复打磨的耐心,写不出这样的歌词。”
他起身从书架上拿出一本《中国现代歌词的文化内核》,翻到扉页,签下名字递给苏澈:“这本书送你,希望你能坚持这种‘有根的创作’。下周评审团会议,我会把你的手稿公开展示,同时提交我的评审意见,彻底澄清这些谣言。”
“谢谢您,张教授!”苏澈接过书,心里满是感激。
“不用谢我。”张教授笑了笑,“我不是帮你,是帮真正的原创音乐。现在乐坛太需要你这样的年轻人——不追流量,不凑热度,踏踏实实把文化和情感放进歌里。”
离开中央音乐学院时,苏澈的手机收到了系统提示:
【检测到宿主成功对接张启明教授,提交《青花瓷》创作手稿并获得其认可,华星“虚假举报”被粉碎,触发声望值结算……】
【结算完成:获得声望值点,当前声望值累计点!】
【解锁新效果:评审团支持率提升——张启明教授将带动3位评审支持你,最佳新人、最佳作词两项提名“稳选”概率提升至90%;】
【触发后续助力:张教授已联系盛典主办方,建议在“提名创作者分享会”上安排你讲解《青花瓷》创作过程,进一步扩大原创影响力。】
苏澈看着提示,抬头望向中央音乐学院的校门,阳光洒在教学楼的红墙上,温暖而坚定。他知道,华星的恶意竞争到此为止了——不是靠系统的“金手指”,而是靠对原创的坚持,靠对文化的敬畏,靠那些经得起推敲的细节。
回到录音棚,苏澈把张教授的支持告诉老林和张姐,办公室里再次响起欢呼声。老林已经把《青花瓷》live的古筝伴奏调整好,琵琶的点缀恰到好处,像是青花釉下的暗纹,细腻而惊艳。苏澈拿起吉他,轻轻弹起前奏,这一次,他的声音里没有了之前的不安,只有笃定和期待——他知道,蓝星音乐盛典的舞台上,他不仅要唱好《青花瓷》,还要让所有人看到,原创的力量,从来不怕恶意的诋毁。
而此刻的华星娱乐,李娜看着评审团发来的“驳回匿名举报,证据不足”的通知,手里的文件“啪”地掉在地上。助理小心翼翼地说:“姐,张启明教授刚才在音乐学术论坛上,公开提到《青花瓷》的创作细节,说‘这是近年最具文化内涵的原创歌词’,还晒了苏澈的手稿照片……我们的举报,彻底没用了。”
李娜没有说话,只是盯着窗外,脸色苍白。她终于明白,有些东西是靠钱和人脉买不来的——比如对原创的尊重,比如对文化的敬畏,比如听众心里那杆“公平”的秤。而苏澈,恰恰握着这些最珍贵的东西,一步步走到了她永远够不到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