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同伟说得轻描淡写,却暗藏玄机。
他故意没提是否有国务院正式批文,
只说“转交”,这就等于火上浇油,
让整件事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此时的沙瑞金,对祁同伟可谓又喜又恼。
这人太懂分寸了,政治敏感度高得吓人。
自己没说出口的话,他全都替自己圆上了。
还给在场的常委们造成一种错觉:
这次调查,矛头直指赵立春。
这样一来,将来他们若被问话,
下意识就会把责任往赵立春身上推,而不是牵连到自己头上。
沙瑞金忍不住在心里感叹:高育良真是养了个好学生。
有这样的下属,怎能不让人心生羡慕?
可随即涌上的,却是更深的不甘与忌惮。
他越发坚定了要把公安厅这块实权拿下来的决心。
起初还在犹豫要不要给祁同伟副书籍的头衔,现在反倒觉得非给不可了——
必须让专职书籍把权力攥紧,
逼祁同伟再进一步,彻底交出手中实权。
这才是未来和高育良博弈中最稳妥的布局。
但他不知道的是,祁同伟早已布好了局,
准备了一份让他无法拒绝的“人选方案”。
哪怕真的离开公安厅,
他依然能掌控局面,甚至控制得更为彻底。
这就是祁同伟的算盘。
至于这一次帮沙瑞金说话,
并非出于示弱或讨好,而是为老师高育良铺路。
表面上看,赵立春这一轮攻势声势不小,
实际上,并没能真正动摇根基。
发改和国资的确权力不小,但真要管到地方头上,其实也没那么强势,这点实情,祁同伟心里清楚得很。
既然如此,就不能让沙瑞金抓住任何话柄。
再说,只要李达康稳得住,沙瑞金那边自然也就无懈可击。
高育良既然认定李达康能挺过去,那自己眼下贸然出手,反倒得不偿失,何必呢?
会议室里一时鸦雀无声。
祁同伟这番话说得深,信息量重,听得在座众人一时难以消化。
要不是高育良提前给李达康透了点风,连李达康自己都未必知道内情,更别提其他人了。
这场较量早已超出了汉东一省的范畴,直指顶层角力。
这些常委平日在省内呼风唤雨,可一旦面对这种级别的博弈,也全都束手无策。
沙瑞金坐在主位上,神色平静,眼中却掠过一丝满意。
他环视一周,缓缓开口:
“这一次对国资系统的审查,仅仅是个开头。
接下来,发改系统也会介入,全面检视我们这些年的改革成效。
这才是真正的重头戏。”
他顿了顿,语气愈发凝重:“你们心里都明白,汉东这些年的发展成绩,是摆在明面上的,全国都看在眼里。
在座不少人,也是靠着这场改革一步步走到今天的位置。
但我们必须清醒——汉东的改革成果不容有失。
这不只是政绩问题,它关系到千家万户的日子过得好不好,关系到百姓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
这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谁也不能在这上面出岔子,听清楚了吗?”
这番话表面讲的是改革,实则暗流涌动。
所有人心里都明白,提到改革,绕不开一个人——赵立春。
当年赵立春为何能在汉东一手遮天,把整个省经营得密不透风?靠的就是改革开放的大旗。
他在汉东当了八年省掌、十年书籍,整整十八年深耕细作,才打下如今这份家底。
汉东能在全国排前列,他功不可没。
而现在,中央要派人来查改革成果,这个动作本身就耐人寻味。
大家心知肚明,改革与赵立春早已融为一体。
如今要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本质上就是在重新评价赵立春的作为。
简单说,就是动了他的根基。
沙瑞金一句话,就把原本看似平常的审查,变成了对过往执政逻辑的一次拷问。
不得不说,此人手腕高明,心思极深。
祁同伟听得暗暗咂舌,若非重生归来,换作从前的自己,恐怕早就被这种层层递进的话术绕进去。
这水平,放眼全省,能与之匹敌的,怕也只有高育良一人。
他明明清楚,发改委背后的推手正是沙瑞金本人,可在会场上听着那一席话,竟也产生了片刻动摇。
言语的力量,竟可翻云覆雨至此。
事情本身或许未变,可人心一旦偏移,局势便截然不同。
此刻的沙瑞金,俨然站在道义制高点,只要不出纰漏,赵立春哪怕想反击,也只能碰一鼻子灰。
就在这沉默将至顶点时,李达康终于起身。
“沙书籍刚才的话,让我深感惭愧。”他声音沉稳,“您说得对,改革不是数字,不是报表,而是老百姓碗里的饭、身上的衣、孩子的学、老人的医。
我作为京州一把手,今天当着各位的面表态:在这次审查中,京州一定守住改革成果。
哪怕我不再当这个书籍,也不能让这些年的心血白费。”
他语气坚决:“百姓的命根子系在改革上,要是出了问题,责任全在我个人,绝不推诿。
京州六百八十万父老乡亲的日子不能因为我一个人垮下去。
我说这话,不怕别人说我站着说话不腰疼,我能做到。
也希望各位同仁多想想基层群众,他们的事,比天大。”
他这番话,听着是表忠心,实则是顺势而为的政治姿态。
每逢沙瑞金发言后,李达康总能及时站出来呼应、拔高,既表明立场,又不失分寸。
这种习惯,沙瑞金早已习惯,甚至颇为受用。
毕竟在这个节骨眼上,有人带头响应,会议氛围才能稳住。
李达康说完,在场众人纷纷陷入沉思。
高育良依旧端坐不动,神情淡然,像极了当年的老刘。
他不争不抢,冷眼旁观,仿佛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至于沙瑞金是否在意他的态度,他并不关心,也不急于表态。
高育良可不一样,这位是能在省韦常委会上压得人喘不过气的省掌。
眼下他不说话,沙瑞金心里还真有些打鼓。
怕的就是高育良不买账,把自己推的局给掀了。
所以他眼珠一转,便笑着朝高育良开口:“育良同志,对达康书籍这番思路,你怎么看?有什么想法不妨说说。”
这话问得讲究。
不是直接问他对自己的态度,而是把李达康推到前面。
就算高育良反对,那也是跟李达康意见不合,不至于当场驳了自己的面子,给自己留了退路。
高育良听了,也只是淡淡一笑,神情从容,张口就来:“我管的是正府这一摊子事,汉东近一个亿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哪样不是我在操心?达康说得没错,改革开放带来的变化,确实深入到了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这点不能否认。”
他顿了顿,语气沉了几分:“但我作为省掌,更在意的是另一面——咱们省虽然发展了,可还有太多人日子过得紧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