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企业地块的“涅盘”之旅,成为了检验青溪新班子执政能力的试金石。在路远“阳光决策”的要求下,规划方案经过几上几下的讨论和修改,最终确定了建设一个集研发、生产、应用于一体的绿色能源科技产业园的定位。首期引入的核心项目,便是那家坚持“青溪标准”的新能源电池企业——清电能源。
项目签约仪式举办得隆重而务实。没有繁文缛节,重点放在了校企合作签约、人才引进政策发布和首批产业扶持基金落地等实质性内容上。路远、金茹全程参与,苏晚晴的报道团队再次进行了跟踪报道,重点突出了青溪在产业选择上的前瞻性和战略定力。
然而,发展的道路从未真正平坦过。
清电能源项目奠基前夕,邻县盘石县的县长周四海亲自带队来访,名义上是学习交流,实则带着明显的焦虑。
会议室里,周四海开门见山,语气带着几分急切:“路书记,金县长,不瞒二位,你们这个清电能源项目一落地,我们那边几家同类的小厂子可就慌了神啊!技术、规模、政策都没法比,眼看就要没活路了。这几家企业牵扯上千号人的饭碗,要是倒了,我们县里的压力可就太大了。”
盘石县与青溪接壤,产业结构相似,都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近年来发展滞后,青溪的快速转型无疑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金茹闻言,微微蹙眉,准备解释青溪的产业政策并非针对谁。
路远却抬手示意她稍安勿躁,语气平和地对周海说:“周县长,你的难处我们理解。发展确实会带来竞争,但未必就是零和游戏。我倒觉得,这或许是我们两个县寻求合作共赢的一个契机。”
“合作?”周四海愣了一下,显然没料到路峰会这么说。
“对,合作。”路远肯定道,“清电能源是龙头,但它需要大量的上下游配套企业。比如电池隔膜、电解液、结构件、pack组装等等。这些配套产业,不一定非要全部放在青溪。盘石县有现成的工业基础、熟练的产业工人和相对便宜的土地成本,为什么不能承接一部分配套项目呢?”
他顿了顿,继续描绘蓝图:“我们可以共同向市里、省里申请,打造一个跨区域的‘清溪-盘石绿色能源产业协同发展示范区’。青溪聚焦研发和核心制造,盘石承接配套和应用转化。政策共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甚至可以联合组建产业基金,帮助盘石现有的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这样,你们的企业活了,工人饭碗保住了,我们青溪的产业链也更完整了,抗风险能力更强。这是双赢。”
路远的一席话,让周四海和他带来的盘石县干部们眼睛都亮了起来,之前的焦虑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兴奋和期待。
“路书记,你这个思路太好了!真是拨云见日啊!”周四海激动地说,“我们回去立刻研究,尽快拿出方案来和你们对接!”
送走盘石县的客人,金茹忍不住赞叹:“书记,您这招化竞争为合作,真是高瞻远瞩。不仅解决了邻县的麻烦,也给我们自己找到了更广阔的腹地。”
路远摇摇头:“谈不上高瞻远瞩,只是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了想。共同富裕不是一句空话,区域协同发展才是大势所趋。我们不能自己吃饱了,看着邻居饿肚子。那样迟早也会影响到我们自己。”
这件事很快传到了市里和省里,获得了上级的高度肯定。苏铭书记在一次会议上还特意点名表扬了青溪的“大局观和协同意识”。苏晚晴的下一篇报道也有了新题材——《从竞争到协同:青溪模式的溢出效应》。
家庭方面,路远努力履行着对林静的承诺。
他尽量推掉不必要的应酬,每周至少抽出两个晚上陪小雨看书、玩游戏。周末只要没有紧急公务,一定会安排家庭活动。林静看着丈夫的变化,虽然内心深处对那段过往仍难以完全释怀,但脸上的笑容明显多了起来,家的氛围日渐温馨。
偶尔,他也会接到柳晴从市里打来的电话,多是讨论农业项目合作,有时也会聊几句市里的官场动态,彼此间的默契依旧。金茹则完全进入了工作搭档的角色,两人配合无间,私下几乎不再有任何超越工作关系的交流。沈绣心似乎真的安分了下来,除了工作上必要的接触,再无任何逾矩之举。
然而,平静之下,总有微澜。
一天,路远收到一条来自朱红的短信,内容却让他有些意外。朱红在短信提到,她的一位导师非常欣赏青溪的发展模式,近期可能会带一个学术团队下来做课题调研,导师希望到时候能有机会和县委书记见一面。
路远回复表示欢迎,心中却隐隐觉得,朱红的心思似乎并未完全沉寂。而那位苏晚晴记者,借着采访之名,来青溪的频率似乎也越来越高,她看路远的眼神,除了记者的探究,似乎也多了一丝别的、难以言喻的兴趣。
路远甩甩头,将这些杂念抛开。发展任务千头万绪,容不得他分心太多。绿色能源产业园的建设刚刚起步,与盘石县的合作框架亟待细化,乡村振兴还有大量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