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了北海的银滩与海丝遗韵,记录者的脚步踏上了北部湾经济区的腹地——钦州市。
如果说北海的气质是“珍珠、老街、银滩共同沉淀的开放与闲适”,那么钦州的底色,则是“江海交汇处滋养出的生态与活力”。这里是“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故乡,是千年古龙窑“坭兴陶”的都城,也是“中国大蚝之乡”。三娘湾的海豚欢歌、钦江畔的陶艺传承、茅尾海的壮阔蚝排,共同构成了它“江、海、湖、山、岛”俱全的独特格局。
初印象:一座在“英雄故里”名号下散发生活本味的滨海新城
步入钦州,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蓬勃的朝气与宁静的市井气息交织的氛围。城市沿钦江而建,面向广阔的茅尾海。这里的海风比北海更带着一丝江河入海处的温润,街道整洁,绿意盎然。
钦州的“灵”,在于 三娘湾 的 中华白海豚;钦州的“韵”,在于千年 坭兴陶 的窑火传承;钦州的“鲜”,在于 钦州大蚝 的肥美饱满;钦州的“红”,在于 刘永福、 冯子材 这两位民族英雄的故里精神。
前瞻:记录者的探索维度
在接下来的徒步中,我将围绕以下几个层次,逐步解读这座江海之城:
1. 生态奇观:三娘湾的白海豚与茅尾海的海上田园:奔赴 三娘湾,期待与“海上大熊猫”中华白海豚的浪漫邂逅;眺望 茅尾海,看连绵的蚝排构成壮观的海上牧场。
2. 非遗瑰宝:坭兴陶的古法窑变与现代创新:探访 钦州坭兴陶文化创意产业园,了解“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从其独特的“窑变”技艺到现代的创意设计。
3. 英雄故里:刘永福与冯子材的爱国精神:瞻仰 刘永福故居(三宣堂)与 冯子材故居,感受晚清两位抗法民族英雄的拳拳爱国心。
4. 滨海风情:七十二泾与龙门港:乘船游览 七十二泾 景区,在纵横交错的水道中感受“南国蓬莱”的意境;远观 龙门港 的跨海大桥与航运繁忙。
5. 市井滋味:大蚝盛宴与猪脚粉:品尝以 清蒸、烧烤、酥炸 等多种方式烹制的钦州大蚝;体验本地风味的 钦州猪脚粉。
钦州,像一件刚刚出窑的坭兴陶,质朴无华中蕴藏着“窑变”的万千气象,需要细心品味,方能发现其深藏不露的光华。
第一层次:生态奇观,白海豚的欢笑与海上牧场
钦州最动人的篇章,写在它与海洋生灵的和谐共处之中。
· 三娘湾:中华白海豚的蓝色家园:我乘船出海,在 三娘湾 蔚蓝的海面上寻觅。这里是全球罕见的近距离观赏 中华白海豚 的海域。当那些粉色、灰色或白色的精灵跃出水面,或在船边嬉戏游动时,带来的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与喜悦。它们的存在,是钦州生态环境优良的最有力证明,也让这片海湾充满了灵性与浪漫的色彩。
· 茅尾海:壮观的“海上牧场”:我眺望 茅尾海,这片被称为“中国大蚝之乡”核心养殖区的海域。数以万计的蚝排整齐地排列在海上,构成了一幅极其壮观的“海上田园”画卷。渔民们驾着小船在其间劳作,这里出产的 钦州大蚝 以体大、肉肥、味美而闻名遐迩。
生态奇观总结:三娘湾的中华白海豚与茅尾海的万亩蚝排,共同构成了钦州“生态与经济并举”的可持续发展典范,是其最引以为傲的生态名片。
第二层次:非遗瑰宝,坭兴陶的古法窑变
钦州的文化灵魂,在一捧泥土于窑火中的升华中得到极致体现。
· 坭兴陶: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窑变奇迹:我走进 坭兴陶艺工作室或博物馆。 坭兴陶 以其独特的“窑变”技术闻名于世——器物在烧制过程中自然形成各种斑斓绚丽的色彩和纹理,无需添加任何颜料,被誉为“土与火的艺术”。其质地细腻,古色古香,敲击声如金石。了解从取土、炼泥、拉坯到刻印、烧制的全过程,是对钦州工匠精神的一次深刻领悟。
非遗瑰宝总结:坭兴陶的“窑变”艺术,是其区别于其他陶器的核心魅力,它将偶然性化为艺术必然,体现了钦州文化中追求自然天成、匠心独运的哲学思想。
第三层次:英雄故里,刘永福与冯子材的爱国精神
钦州的历史风骨,由两位晚清抗法英雄铸就。
· 刘永福故居(三宣堂)与冯子材故居:我怀着敬意参观了 刘永福故居 和 冯子材故居。刘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和冯子材指挥的镇南关大捷,在晚清屡遭外辱的历史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胜利篇章。他们的故居不仅是历史建筑,更是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的教育基地,深深影响着钦州的城市品格。
英雄故里总结:刘、冯二位英雄的爱国事迹,为钦州注入了“英雄故里”的红色基因与浩然正气,是其人文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