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 砥柱西陲
陕西路经略安抚使的印信,沉甸甸地握在杨延昭手中,代表的不仅是至高权柄,更是千钧重担与帝国西陲岌岌可危的命运。他没有在定州多做一刻停留,将北疆本部防务交由杨延光、杨延环等人后,便亲率一队亲卫精骑,星夜兼程,赶赴已是风声鹤唳的西线。
他的目的地,并非前沿危城渭州,也非刚刚经历惨败、人心惶惶的泾州,而是位于渭州与延州(延安)之间,地势相对险要,且连接鄜延、环庆、泾原三路的战略枢纽——庆州(今甘肃庆阳)。
杨延昭深知,此刻西线最需要的不是盲目的反击,而是稳住阵脚,重建信心与秩序。庆州位置关键,进可策应各方,退可依托后方,正是他设立行辕,统筹全局的最佳地点。
当他风尘仆仆地踏入临时设立的陕西路经略安抚使司行辕时,西线残存的将领,如鄜延路的石普、环庆路的范仲淹,以及一些收拢起来的葛怀敏部残兵将领,早已在此等候。众人神色各异,有期盼,有疑虑,有敬畏,也有几分难以掩饰的疲惫与惊惧。
杨延昭没有多余的寒暄,径直走到悬挂的巨大西线舆图前,目光扫过在场每一位将领,声音沉稳而有力,瞬间压下了堂内所有的嘈杂:
“葛怀敏之败,在于骄狂,在于不明敌我!李元昊之胜,胜在狡诈,胜在骑兵!此非我大宋将士不勇,实乃主将失策,战术不当!”
他没有指责败军之将,反而先为基层将士开脱,这立刻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随即,他话锋一转,手指重重地点在好水川的位置,语气转为凌厉:
“然,败了就是败了!四万同袍血染疆场,此仇此恨,我等刻骨铭心!但光有恨意无用,我等要做的,是吸取教训,是让李元昊,为他的胜利,付出血的代价!”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炬:“自今日起,西线战守,需依我三条军令!”
“第一,固守要点,不得浪战!”杨延昭声音斩钉截铁,“各军依据现有堡寨城池,深沟高垒,加固城防!充分发挥我强弓劲弩之利!没有我的将令,任何人不得擅自出城与西夏骑兵野战!违令者,斩!”
这条命令,是针对葛怀敏冒进惨败最直接的纠正,旨在避敌之长,扬己之长。
“第二,清野聚粮,坚壁困敌!”他继续道,“渭州、庆州、延州等核心城池周边,实行坚壁清野!将所有粮草、百姓,尽数迁入城中或后方堡寨!我要让李元昊的骑兵,在坚城之下,找不到一粒粮食,抓不到一个民夫!看他十几万大军,能靠抢掠支撑几时!”
这是要利用西夏军队后勤依赖抢掠的弱点,将其拖入消耗战。
“第三,编练新军,以骑制骑!”杨延昭看向石普和范仲淹,“石将军,你鄜延路骑兵,与杨延训‘掠火骑’合编为‘西凉铁骑’,由杨延训暂领,专司游击,袭扰夏军粮道,捕杀其游骑,疲惫其兵力!范大人,你环庆路步卒,需加紧操练强弩阵与守城战术,同时,从溃兵及边民中,招募善骑射者,补充骑军!”
他不仅要防守,更要重建一支能够与西夏骑兵周旋的机动力量。
三条军令,条条针对西夏软肋,立足于自身优势,清晰明确,瞬间让原本有些迷茫的西线将领,找到了主心骨和方向。
“末将遵令!”石普、范仲淹等人齐声应诺,精神为之一振。
杨延昭的威望与能力,在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带来了北疆的精兵,更带来了一套清晰可行的战略,迅速稳定了惶惶的人心。
命令迅速被传达执行。整个西线,仿佛一台生锈的机器,被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开始按照新的指令运转起来。
渭州城内,守将刘沪接到军令,立刻组织军民,将城外所有能带走的物资全部运入城中,来不及带走的便地焚毁,并将周边百姓全部迁入。原本还有些动摇的军心,因杨太师的到来和明确的坚守策略,迅速稳定下来。
庆州、延州等地,也开始了大规模的坚壁清野和城防加固。范仲淹更是展现其出色的组织才能,迅速整编部队,安抚流民,使得环庆路后方稳如磐石。
而杨延训则如鱼得水,率领整合后的“西凉铁骑”(包含原掠火骑及西军骑兵),如同幽灵般在西夏大军的外围活动。他们不再寻求正面决战,而是利用速度和弩箭的优势,不断袭击西夏的运输队,拔除小股哨探,让李元昊的后方始终无法安宁。西夏的游骑,再也不能像之前那样肆无忌惮地遮蔽战场。
李元昊很快便感受到了压力。他原本计划乘胜追击,一举拿下渭州,叩开关中门户。然而,眼前的宋军仿佛突然换了一副面孔,不再轻易出战,只是龟缩在坚固的城池之后。他尝试强攻渭州,却在守军密集的弩箭和滚木擂石下,碰得头破血流。而派出去抢粮的部队,要么空手而归,要么遭到“西凉铁骑”的致命伏击。大军粮草开始吃紧,军心士气受到了严重影响。
他试图寻找宋军主力决战,但杨延昭根本不予理会,只是稳稳地坐在庆州,调动各方资源,一点点地消耗着西夏大军的锐气和实力。
西线的战局,因为杨延昭的到来,从一片糜烂,迅速转变为一场艰苦但有序的防御消耗战。那道曾经几乎崩溃的防线,在他的支撑下,重新变得坚固,如同砥柱,屹立于西陲惊涛之中,岿然不动。
李元昊的闪电攻势,被硬生生拖入了泥潭。战争的主动权,正在悄然发生着转变。所有人都意识到,这场战争的胜负手,已经不再取决于一时的勇猛,而在于双方统帅的耐心、智慧与综合实力的比拼。砥柱西陲,杨延昭以其卓越的统帅才能,为大宋赢得了最宝贵的喘息之机,也拉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