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L海沟边缘的海域,呈现出与远洋截然不同的气质。海水的颜色更深,近乎墨蓝,仿佛能吸收一切光线。海面之下,地形开始剧烈起伏,如同大洋隐藏的狰狞骨骼初露端倪。
“探索一号”如同一个谨慎的巨兽,以经济航速沿着海沟边缘的等高线缓慢巡弋。多波束测深系统和浅地层剖面仪全功率运行,声波脉冲持续不断地射向海底,勾勒出下方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陡峭的地形轮廓。
综合指挥室内,气氛凝重而专注。主屏幕被分割成数个区域:实时更新的高精度海图、多波束渲染出的三维海底地形模型、浅地层剖面仪返回的 结构图像、以及船舶自身状态参数。数据如同瀑布般在各个分屏幕上流动刷新。
“水深从1500米开始急剧下降,目前坐标,水深已达2000米。”导航员报告。
“坡度超过15度,局部区域更陡。海底表面可见大量滑坡体痕迹和侵蚀沟壑。”负责多波束数据解读的地球物理学家语速很快。
“浅剖显示表层沉积物厚度变化极大,从不足一米到突然增厚至数十米,存在大量透镜体和断层扰动。”另一名技术员紧跟着补充。
林夕站在数据中心的主控台前,目光锐利地扫过每一幅图像、每一行数据。她的大脑飞速运转,将实时数据与出海前建立的模型进行比对、修正。
“标记A-7区域,沉积层内部出现强反射屏蔽区,伴随声学空白,下方结构无法探测,疑似浅层气聚集。”她下达指令,“通知羊总,建议调整航向,绕行该区域,避免潜在风险。”
羊羽在舰桥上收到了信息,立即同意。“执行绕行。安全小组,记录该区域坐标,列入高风险名单,后续作业需格外谨慎。”
仅仅是边缘区域的初步地形勘探,就已经揭示了这片海域的复杂与险恶。浅层气是深海作业的重大威胁之一,高压气藏一旦被意外钻透或扰动,可能导致设备损坏甚至灾难性后果。
航行变得异常小心。船舶根据实时测深和浅剖结果,不断微调航向,如同在雷区中谨慎前行。
“释放深拖式侧扫声纳系统。”羊羽下令。
一台装有侧扫声纳和浅剖仪的拖鱼被缓缓放入海中,通过长达数千米的铠装缆绳与船体连接。它将在更靠近海底的高度(距底约300米)进行更高分辨率的扫描,弥补船载设备因水深而降低的精度。
数小时的扫描后,一片相对平缓的台地被发现,位于海沟陡坡的一处“阶地”上。这里水深约2300米,沉积层相对稳定,被选为首个详细勘探点,代号“前哨站”。
“准备进行ctd采水和箱式取样作业,获取基础环境参数和表层沉积物样本。”羊羽下达了抵达目标区域后的第一个实质性作业指令。
甲板上,队员们再次忙碌起来。巨大的金属框架结构的箱式取样器被A架吊车吊起,缓缓放入海中。它将以自由落体方式沉入海底,依靠自身重量插入沉积物中,获取最上层数十厘米的沉积物柱状样。
同时,ctd采水器阵列也一同下放,它将在不同深度停留,采集水样并实时测量海水的导电性(盐度)、温度、深度参数。
数小时后,设备成功回收。
箱式取样器带回了来自2600米深处的“礼物”。当取样器被打开,露出内部灰黑色、略显稀软的沉积物时,所有人都围了上来。沉积物散发出淡淡的、类似臭鸡蛋的硫化氢气味,这是缺氧环境的典型特征。
“立即进行描述、分样!测量温度,进行孔隙水初步提取!”苏小满指挥着地质组的成员,小心翼翼地将沉积物柱状样转移至特制的样品箱中,送入实验室进行快速分析和冷藏保存。
ctd采水器获取的水样也被迅速分装,一部分用于现场测量甲烷含量、营养盐、溶解氧等基本化学指标,另一部分则进行过滤和固定,用于后续更深入的微生物和化学分析。
初步结果很快出来。
“表层沉积物温度略高于周边海水,存在微弱的热异常。”
“孔隙水甲烷含量显着高于背景值,虽然未达到自生喷溢程度,但证实了该区域存在活跃的流体逸散。”
“水样中检测到异常高的铁、锰离子浓度,暗示深部存在还原性流体上涌。”
这些发现让团队精神一振。虽然只是初步的“触摸”,但已经验证了之前的部分推测——这片区域确实不“安静”,深部的地质活动正在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海底表层。
“很好。”羊羽通过内部通讯系统对全体队员说道,“我们成功获取了第一手环境数据,证明了勘探的价值。但这只是开始。接下来,我们将进行首次RoV下潜作业,目标:‘前哨站’区域视觉观察和初步取样。”
经过最后的设备检查和技术确认,体型庞大的潜水器被吊放至海面。在巨大的推力器作用下,它挣脱了海面的束缚,开始沿着引导缆,向着无尽的黑暗深渊下潜。
控制室内,主屏幕切换为RoV的主视角。灯光打开,照亮了RoV前方一小片区域,四周是无穷无尽的、被悬浮颗粒物充斥的幽蓝海水。深度读数不断跳跃增加:1000米、2000米、2400米……阳光早已无法抵达这里,只有RoV的灯光是这片永恒黑暗中唯一的人造光源。
压力表的读数也在持续攀升,提醒着人们上方数千米水柱所带来的恐怖压力。所有人心都悬着,虽然对设备的耐压性能有信心,但每一次深潜都是一次对工程极限的考验。
“深度3600米,各系统正常。”
“发现大量海洋雪持续下落。”
“水温持续降低,接近0摄氏度。”
RoV持续下潜。终于,在深度显示2700米时,海底的轮廓在灯光下隐约浮现。
“接近海底!减小下降速度,开启底部避障声纳!”RoV操控员全神贯注。
画面逐渐清晰。海底并非想象中的平坦,而是覆盖着一层柔软的、起伏的沉积物,如同沙漠中的沙丘。偶尔可以看到一些小型的底栖生物,如海参、海星,在灯光照射下缓慢移动,显示出生命在极端环境下的顽强。
RoV悬停在距底约5米的高度,开始进行巡航观察。
“报告,发现生物群集现象!”一名生物学家突然指着分屏幕上的一个画面喊道。
镜头拉近。在一片相对平坦的沉积物上,竟然聚集着数十只白色的、如同蚌类一样的生物——深海贻贝。它们通常与化能合成细菌共生,依赖于甲烷或硫化氢等流体的渗出而生存。
在它们之间,还可以看到一些管栖的蠕虫和白色的瓷蟹在爬动。
“果然有化能合成生态系统!”林夕的声音带着压抑的兴奋,“虽然规模不大,但证实了甲烷渗漏的存在!RoV,靠近,尝试采集一只贻贝和周边沉积物样本,注意不要破坏群落结构。”
机械臂精准地操作起来,小心地夹起一只贻贝,放入样本框,然后又收集了周边的沉积物和水体样品。
“采集成功!”
RoV继续前行。很快,操控员又有了新发现。
“前方地形有变化,出现碳酸盐岩结壳!”
灯光下,一片灰白色、表面崎岖不平的硬质结壳出现在沉积物中,如同海底的礁石。这是甲烷渗漏口经过漫长地质年代形成的典型标志,甲烷被微生物氧化后产生碳酸氢根离子,与海水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碳酸钙沉淀。
RoV对结壳区域进行了多角度拍摄和光谱扫描。
“结壳表面发现菌席!”镜头下,一片片白色的、絮状的物质覆盖在结壳表面,这是氧化甲烷或硫化氢的细菌聚集形成的。
现场的气氛更加热烈。连续的发现超出了预期,这个看似平凡的“前哨站”区域,竟然蕴含着如此丰富的流体活动和生命迹象。
然而,就在RoV准备对一片较厚的菌席进行微量取样时,异变突生!
RoV的灯光突然开始剧烈闪烁,画面出现瞬间的抖动和噪点!同时,声纳图像上出现了一片模糊的干扰区!
“怎么回事?!”操控员惊呼,“推力器输出不稳定!好像有强干扰!”
数据监测员紧张地报告:“局部磁场出现剧烈波动!强度远超地磁背景值!水温传感器检测到瞬间微小跃升!”
所有人心头一紧!最担心的事情似乎发生了——未知的干扰!
“RoV,紧急上浮50米!停止前进!”羊羽立刻下令,声音沉稳但带着不容置疑的紧迫感。
操控员迅速执行。RoV停止取样动作,推力器全力工作,向上提升。
就在它离开原位置约三四米后,灯光和推力器的异常状况开始减轻,磁场和水温数据也逐渐恢复正常。
众人松了一口气,但心仍怦怦直跳。
“刚才那是什么?”方启航擦了下额头的汗。
林夕紧蹙眉头,快速调取刚才异常时段的数据记录:“强烈的电磁脉冲?伴随短暂的热异常?这不像是已知的地质活动能产生的……”
“报告!”声纳监控员突然喊道,“在异常发生区域下方,浅地层剖面图像出现短暂异常!反射层出现扭曲,但很快又恢复了!”
羊羽走到主屏幕前,盯着刚才RoV遭遇异常的区域。那片海底看起来平静无奇,覆盖着沉积物和零星结壳。
“标记这个点”他沉声道,“所有单位注意,暂时远离该区域。RoV,在安全高度继续周边观察,但保持距离。”
初步的兴奋被一层谨慎的阴影所笼罩。他们确实发现了预期的可燃冰和流体活动迹象,但也遭遇了无法立即解释的异常现象。这深渊之下,隐藏的秘密似乎比他们想象的还要复杂和诡异。
RoV在安全距离外完成了剩余时长的作业,采集了更多水样和沉积物,拍摄了大量视频和照片资料,随后开始上浮回收。
当RoV被成功回收至甲板,技术人员立刻上前进行全面检查时,羊羽和林夕回到了数据中心,召集核心成员开紧急短会。
“‘扰动点事件,大家怎么看?”羊羽开门见山。
“电磁脉冲和热异常同时出现,非常罕见。”一位地球物理学家首先发言,“可能是某种极端压电效应?或者地下浅层气藏快速释放导致的摩擦生电和发热?但强度和瞬发性又不太像。”
“声剖图像的短暂扭曲更难以解释。”另一位接口,“像是有什么东西在极短时间内改变了下方沉积物的物理性质,或者……释放了某种能量?”
“会不会是设备故障?”有人提出。
“可能性很低。”林夕摇头,“RoV、船载传感器、声纳同时检测到异常,而且是时空关联的异常,指向同一个位置。故障不会如此巧合。”
讨论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未知带来了压力。
“我们需要更多数据。”林夕最终说,“下一次下潜,或许可以考虑使用更灵敏的传感器阵列靠近扫描,但必须做好万全的防护和应急准备。”
“同意。”羊羽点头,“但在弄清楚之前,所有接近作业必须加倍小心。安全第一条。”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众人:“今天的下潜,成果显着。我们证实了流体渗漏和化能合成生物群的存在,也首次记录到了这种奇特的异常现象。这恰恰说明,‘深蓝探针’来对了地方。深渊不会轻易交出它的秘密,而这,正是我们在这里的意义。”
他的话重新提振了团队的士气。恐惧源于未知,而探索者的使命,正是照亮未知。
会议结束后,羊羽和林夕再次走上甲板。夜幕已然降临,大洋之上的星空格外璀璨清晰,但与脚下深达数千米的、隐藏着无数谜团的黑暗深渊相比,仿佛又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
“你怎么想?”羊羽轻声问林夕。
林夕望着远方黑暗中微微起伏的海面,沉默了片刻,才缓缓说道:“那个信号……不像是纯粹的地质现象。它太……‘刻意’了,虽然我知道用这个词不科学。它更像是一种……反应。”
“对RoV靠近的反应?”羊羽眉头紧锁。
“或许。”林夕的声音带着一丝不确定和深切的好奇,“也许琼斯博士的某些猜测,并非空穴来风。我们需要更仔细地分析那些数据。”
就在这时,安全负责人再次匆匆找到他们,这次他的脸色更加严肃。
“羊所长,林政委。我们监测到那个微弱的、跳频的无线电信号又出现了,而且强度略有增加。更值得注意的是,大约一小时前,一颗商业遥感卫星恰好过顶我方区域。虽然无法确定其是否进行了拍摄,但根据其轨道和背景,该卫星所属公司与某个一直对我们深海技术感兴趣的国际财团关系密切。”
内有无声的异常,外有窥探的目光。
“探索一号”仿佛陷入了一张无形的网中。
羊羽的眼神变得锐利起来:“继续监控。通知后方指挥部,提高警惕。我们的时间,可能比原计划更紧迫了。”
深海之下,星光无法照亮的地方,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