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37 集 能工巧匠?古代的智慧
陇南城煤矿旁的空地上,水力锻锤的零件散落一地,王师傅蹲在地上,手里拿着半截断了的齿轮,眉头皱得能夹死蚊子。秦云站在旁边,看着地上的零件,心里也发沉 —— 这已经是第三次组装失败了,前两次要么是齿轮咬合不上,要么是水轮转速不够,这次更糟,齿轮直接断了。
“秦掌柜,不是我不用心,这铁料虽然硬,可这齿轮的齿距太密,转起来受力不均,再好的铁也经不住这么折腾。” 王师傅把断齿轮递给秦云,语气里满是无奈,“咱们古代的手艺,讲究‘留余劲’,比如做水车,齿轮齿距都得留三分空隙,不然转着转着就卡壳,您这图纸上的尺寸太死,没给‘劲’留地方。”
秦云接过断齿轮,指尖摸过断裂处的毛刺,心里也犯嘀咕 —— 林天给的图纸是按现代机械标准画的,尺寸精确到毫米,可古代的工匠没见过这种精密零件,打造的时候难免有误差,再加上材料的延展性和现代钢材不一样,难怪会出问题。
“王师傅,那您有办法修改吗?” 秦云问,“要是齿轮总断,这水力锻锤就没法用,煤矿的钢钎还得靠人工打,效率太低了。”
王师傅叹了口气,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灰:“办法倒是有,可我一个人忙不过来,得找我那两个老伙计 —— 张木匠和刘炉头。张木匠最懂‘活榫’,能把死尺寸改成活的,让齿轮转起来有缓冲;刘炉头擅长打铁,知道怎么调整淬火的火候,让铁料又硬又有韧性。只是…… 他们俩脾气怪,不一定愿意来。”
“脾气怪没关系,只要能解决问题,我什么条件都答应。” 秦云赶紧说。
王师傅带着秦云先去找张木匠。张木匠住在城南的小巷里,院子里堆满了木头,墙上挂着各式各样的刨子、凿子,还有几个没做完的木齿轮。看到王师傅,张木匠头也没抬,手里的刨子还在木头上滑动:“老王,你不在家打铁,跑我这来干嘛?”
“老张,有个活找你帮忙。” 王师傅把断齿轮递过去,“你看看,这铁齿轮总断,想让你给改改尺寸,加个‘活榫’,让它转起来不卡壳。”
张木匠放下刨子,拿起断齿轮,又接过秦云递来的图纸,眯着眼睛看了半天:“这图纸画得倒精细,就是太死心眼了。你看这齿距,密得跟梳子似的,转起来能不打架吗?要改也简单,把齿距加宽两毫,每个齿根处刻个‘月牙槽’,能卸力,再在轴孔里加个木套,木头有弹性,能缓冲震动。”
秦云眼睛一亮:“张师傅,您这方法能行吗?要是能成,我给您双倍的工钱!”
张木匠斜了他一眼:“我老张做活,只看能不能成,不看工钱多少。不过…… 你这‘水力锻锤’我倒好奇,要是真能用水转着打铁,我倒想看看。”
接着,他们又去找刘炉头。刘炉头的铁匠铺在城西,门口的大铁砧上还冒着热气,几个徒弟正在打马蹄铁。听说要改齿轮,刘炉头把断齿轮扔进火炉里,烧得通红,然后用大锤砸了一下,看了看铁料的延展性:“这铁料不错,就是淬火太急了,外硬里脆,一受力就断。要改也容易,淬火的时候分三步,先烧到通红,泡冷水淬硬表面,再烧到微热,泡温水淬韧性,最后阴干三天,保证又硬又有劲。”
秦云赶紧答应:“刘师傅,您要是能帮忙,以后您铺子里的铁料,我都按市价的两倍收!”
刘炉头笑了:“我可不要你两倍的价,只要你那水力锻锤成了,让我打两锤试试就行。”
接下来的三天,张木匠和刘炉头都泡在煤矿的空地上。张木匠拿着锉刀,一点点把齿轮的齿距加宽,在齿根刻上月牙槽,又做了个榆木的轴套;刘炉头则重新打造齿轮,按他的方法淬火,烧红的铁料扔进水里,“滋啦” 一声冒起白烟,再烧再淬,动作行云流水。
秦云每天都来帮忙,看着两个老工匠的手艺,心里暗暗佩服 —— 这些古代工匠虽然没学过现代机械原理,却凭着几十年的经验,把图纸上的 “死规矩” 改成了符合古代实际的 “活法子”。比如张木匠做的木套,不仅能缓冲,还能减少齿轮的磨损;刘炉头淬的火,让铁料的硬度和韧性刚好平衡,比现代的低碳钢还适合古代的使用场景。
第三天下午,修改后的齿轮终于装好了。张木匠和刘炉头都站在旁边,紧张地看着。秦云让人打开水闸,水流冲击水轮,带动齿轮转动,“咔嚓咔嚓” 的声音很顺畅,没有之前的卡顿。王师傅拿起一块铁块,放在锻锤下面,锻锤 “砰” 地砸下去,铁块被砸扁了一块,齿轮却完好无损。
“成了!真成了!” 王师傅兴奋地喊起来。
张木匠摸着下巴,点了点头:“这水力的劲就是大,比人拉着省力多了。要是再改改,说不定能用来拉大锯、磨面粉。”
刘炉头则盯着锻锤,眼睛发亮:“要是能再做个大的,能打兵器就好了。”
秦云心里一动 —— 张木匠说的拉大锯、磨面粉,不就是林天说的水力锯木机、水力碾米机吗?刘炉头说的打兵器,正好能武装护卫队。他赶紧拿出手机,给林天发消息,说了两个老工匠的想法,还拍了他们修改齿轮的视频。
林天很快回复:“古代工匠的智慧太重要了!你跟他们多请教,看看能不能一起改进其他水力设备,比如水力锯木机、水力织布机,需要什么材料,我都能传过去。另外,刘炉头想打兵器,正好可以用水力锻锤小批量生产,提升护卫队的实力。”
秦云看着消息,心里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有了这两位老工匠的帮助,古代的工业化之路,会走得更稳、更快。可他不知道,张木匠和刘炉头在回去的路上,遇到了刺史府的幕僚,幕僚问他们 “秦掌柜的新机械是怎么回事”,两个老工匠虽然没多说,却让幕僚对秦氏的新动向更加好奇,一场新的试探,正在悄悄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