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头的烽烟渐渐散去,晋字赤旗取代了秦字旌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未央宫前受降的肃穆场景犹在眼前,克复两都的不世之功已震动华夏。刘裕的声望,确如日中天,达到了个人生涯的顶峰。他端坐于昔日姚秦的皇宫大殿,接受着麾下将领、关中耆老以及陆续前来归附的各地豪强的朝拜祝贺。
然而,在这无比辉煌的时刻,刘裕的脸上却看不到多少志得意满的笑容。他的眉头反而比攻城之时锁得更紧,目光扫过殿中欢庆的众人,深处却是一片冰冷的清醒与凝重。只有真正坐在这长安皇宫的宝座上,他才无比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接手的是一个何等巨大的烂摊子,而自己又正身处何等险恶的战略困境之中。
刘裕是出色的政治家,深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之”的道理。入城之初,他便雷厉风行地推行了一系列收揽人心的举措:
严明军纪: 继续严格执行禁令,对任何敢于劫掠、骚扰百姓的士卒,无论战功高低,一律军法从事,迅速稳定了城内秩序。
开仓赈饥: 立即打开后秦府库和官仓,设立粥棚,优先救济那些饿得奄奄一息的平民百姓。这一举动,比任何言辞都更能赢得关中民心。
录用贤才: 下令各军注意寻访和保护关中地区的汉族士人、儒生,表示将量才录用,恢复礼制,重建秩序。这安抚了士人之心。
抚恤降众: 对投降的后秦官员和将领,原则上予以宽恕,愿意留下的量才任用,愿意回乡的给予路费。对投降的士卒,则择优补充入军,其余酌情遣散。
这些措施迅速发挥了作用,长安城及周边地区初步稳定下来,百姓对这位新的征服者,从恐惧逐渐转为观望,甚至产生了一丝微弱的希望。
然而,表面的稳定之下,是触目惊心的战争创伤。长安城内,十室九空,饿殍遍野,民生凋敝到了极点。田野荒芜,水利失修,商业断绝。要恢复关中的生机,需要投入海量的资源、时间和精力。
而刘裕最缺乏的,恰恰就是资源、时间和稳定的环境。他很快就发现自己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战略困境,其凶险程度,甚至超过了面对长安坚城之时:
兵力极度分散: 北府军总兵力虽众,但摊子铺得太大。一部分由王镇恶、沈田子等率领,留守长安及控制关中要点;一部分由朱龄石等人率领,在西北方向防御赫连勃勃的大夏;一部分由檀道济等人率领,在东部潼关、蒲阪一带布防,警戒北魏;还有相当一部分兵力,需要分散到漫长的后勤线上,保护那些脆弱的粮道。真正能在刘裕直接指挥下,作为机动力量的部队,已然不多。兵力捉襟见肘,任何一个方向出现危机,都难以迅速抽调援军。
补给线漫长如绞索: 这是最致命的问题。北府军的根基本在江东,粮草、军械、兵员补充,主要依赖从建康经淮河、泗水、汴水,再逆黄河、渭水而上的漫长水路。这条生命线长达数千里,穿越无数复杂地域,不仅运输周期长、损耗巨大,更时刻面临着两大威胁:一是北方北魏骑兵的持续骚扰和切断风险;二是后方建康朝廷门阀势力的消极怠工甚至暗中破坏。刘裕不断收到催粮文书,而后方的粮草却总是“在路上”。大军困守长安,每日消耗惊人,坐吃山空,库存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一旦断粮,不必敌人来攻,大军自行便会崩溃。
北魏大军压境,虎视眈眈: 最大的外部威胁,来自北方的拓跋嗣。北魏皇帝绝不会坐视刘裕安稳地消化关中。探马不断来报,北魏大将长孙嵩、叔孙建等人已率领数万精锐骑兵,渡过黄河,进驻蒲阪、河内一带,与潼关的北府守军隔河对峙,其兵锋最近处距长安不过数日骑兵路程。他们就像一群嗅到血腥味的饿狼,耐心地等待着北府军露出破绽的那一刻——或是兵力进一步分散,或是粮草不济军心浮动。一旦时机成熟,这些来去如风的铁骑便会倾巢南下,将孤悬关中的北府军撕成碎片。
刘裕站在巨大的地图前,目光反复在长安、建康、蒲阪之间移动。他陷入了极其艰难的战略抉择:
留守长安,经营关中。 这是最具诱惑力的选择。效仿秦王刘邦,以关中为基地,争霸天下。但风险极大:必须立刻获得江东源源不断的、毫无掣肘的物资支持,并迅速击退或震慑住北魏的威胁。这两点,目前看来都难以实现。
尽快南返建康。 这是最现实的选择。放弃部分关中,率主力携俘获的姚泓等战利品返回江东,巩固权力,解决后方掣肘,再图后举。但这意味着来之不易的北伐成果可能大打折扣,甚至得而复失,会沉重打击北伐将士的士气,也有损他的威望。
寻求与北魏决战。 集结主力,北渡黄河,与北魏骑兵进行战略决战,若能胜,则可一举解决北方威胁,真正站稳关中。但这是风险最高的赌博!北府军擅长步战、水战,但在开阔平原与北魏精锐骑兵进行大规模野战,胜算几何?一旦战败,后果不堪设想。
无论哪种选择,都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不确定性。盛极的声望之下,是岌岌可危的战略态势。刘裕第一次感到,自己仿佛站在万丈悬崖的边缘,脚下看似坚实的大地,实则布满裂痕。
陈衍被召见时,看到刘裕眼中密布的血丝和案头堆积的告急文书,便明白了一切。他没有多言,只是汇报了军中器械维护情况和粮草物资的精确库存数字——这些冰冷的数据,比任何言语都更能说明形势的严峻。
“阿衍,”刘裕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你说,我们千辛万苦打下的长安,莫非竟是一座吞人的泥潭?”
陈衍沉默片刻,缓缓道:“大将军,长安是帝王之基,却也是四战之地。守之,需有强兵足粮,外御强敌,内安民心。如今……我们或许打下了它,却还没有真正‘拥有’它。”
殿内陷入沉寂。窗外,是刚刚光复的长安城,夕阳的余晖洒在残破的宫殿上,仿佛镀上了一层血色。辉煌的顶点,往往也是下滑的开始。刘裕和他的北府军,正站在这个历史的十字路口,下一步的抉择,将决定他们的命运,乃至整个天下的格局。盛极之下,衰败的阴影已悄然笼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