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养的日子并非真正与世隔绝,只是世界被调整了音量,滤去了嘈杂。周教授偶尔会提着一袋水果前来探望,坐下来只聊些校园趣闻、近期展览,或是某本闲书的读后感,对工作室的项目进度只字不提,默契地恪守着医生的禁令。工作室的学弟妹们也会定期通过邮件发来日常维护的简报,但遇到任何需要决策的事情,无论大小,都会发邮件请示。于是,公寓里时常出现这样的景象:顾殇靠在沙发上,闭目思索片刻,然后清晰地口述回复要点,叶羽琋则坐在一旁,手指在笔记本电脑上飞快地记录、斟酌措辞,再发送出去——并且,她严格限制了回复邮件的频率,往往压上几个小时,确保顾殇有足够的休息间隔才处理。
幻月平台和海外发行商那边,则由叶羽琋主动保持着一种礼貌而清晰的距离。她定期会发送一封格式工整、语气得体的邮件,简要告知顾殇先生的康复进展良好,并再次诚挚感谢对方的理解与耐心等待。所有关于合作推进的具体讨论,邮件里都明确而坚定地表示,需待顾殇医生确认完全康复后再行商议。这种不卑不亢的沟通,为她赢得了对方的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叶羽琋发现自己处理事务的能力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她迅速学会了如何筛选信息、如何抓住沟通要点、如何用最委婉却又不容置疑的方式拒绝不合理的要求、如何在不必做出具体承诺的情况下,依然能维系积极专业的合作关系。她不再仅仅是那个沉浸在自己绘画世界里的美术生,而是开始真正以合伙人的视角,审视项目的利益、风险和长远发展。
顾殇虽然被禁止亲自处理具体事务,但叶羽琋会将所有重要的沟通内容和待决策事项一一告知,仔细听取他的想法。抽离了日常执行的繁琐,他的思维反而变得更加清晰和锐利,往往能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的核心,给出最具战略性的方向指引。这种“幕后指挥”的模式,意外地让他获得了一种超然的视角,能更冷静地俯瞰全局。
一次,叶羽琋收到了一封海外发行商发来的补充协议邮件,条款冗长复杂,措辞充满了法律术语。她反复读了几遍,总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对劲,却又说不出关键所在。她拿着电脑坐到顾殇身边,将那些拗口的条款逐字念给他听。顾殇闭着眼睛靠在沙发垫上,静静地听着,直到她念完,沉默了片刻,开口时声音平静却笃定:“第三章第七条,关于本地化修改的最终决定权,必须明确归属我们。他们试图用交叉引用的方式模糊这一点。其他条款都可以协商,但这一条,没有让步的余地。”
叶羽琋连忙将页面滚动到第三章第七条,仔细对照前后文看了又看,终于发现了那条写得极其隐蔽、试图通过模糊表述绕过核心控制权的条款。她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中豁然开朗。
“顾殇你太厉害了!这么绕的文字陷阱你都能一下子听出来!”她由衷地赞叹,眼里满是钦佩。
顾殇微微笑了笑,目光清明:“现在心静了,反而看得更清楚。”
这段被迫慢下来的时光,也让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敦煌幻境》未来的开发计划。他们不再讨论如何追赶进度,而是更多地探讨如何优化工作流程,如何更合理地分配任务,如何设置更科学、留有余地的里程碑,从根本上避免再次陷入透支身心健康的恶性循环。
“以后我们必须立下规矩,每天核心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周末至少强制休息一整天。”叶羽琋拿着笔记本,一条一条地制定着“健康开发铁律”。
“嗯,同意。”顾殇点头,“还有,定期体检必须纳入团队计划,强制执行。”
“还有还有!要按时吃饭,不准靠咖啡硬撑!”
“好。”
“你监督我,我监督你!”叶羽琋伸出手指,认真地看着他。
这些关于未来的规划,细致甚至有些琐碎,却不再仅仅关乎一个游戏的成败。它们关乎他们共同选择的生活方式,关乎健康这件看似平常却至关重要的小事。那个璀璨的梦想依旧在高处闪耀,但此刻他们比任何时候都明白,承载这个梦想的基石,必须打磨得坚实而稳固,容不得半分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