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创新涌动,社区氛围回暖,“星尘”的一切似乎都走上了平稳发展的快车道。然而,顾殇和叶羽琋并未沉溺于这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他们的目光,早已越过眼前的热闹,投向了更遥远的、笼罩在迷雾中的未来。
一个周末的午后,公寓里弥漫着咖啡的香气。阳光透过窗纱,在木地板上投下柔和的光斑。两人没有讨论具体的工作,而是摊开了一张巨大的白纸,开始了又一次关于“星尘”长远未来的“纸上谈兵”。
叶羽琋用彩色的笔,在白纸中央画了一个代表当前“星尘”核心的圆圈——“创造与展示”。然后,她从这个圆圈出发,画出了几条向外辐射的线条。
“玩家创造了如此多的世界,”她用笔尖点着那些线条的尽头,“但这些世界目前还是孤立的‘展览馆’。下一步,我们是不是应该让这些世界之间,产生更多的‘连接’与‘互动’?”
她在一条线的末端写下:“跨家园访问与社交”。不仅仅是简单的参观,而是允许玩家在彼此的世界里留下痕迹——比如一个点赞的印记,一句留言便签,甚至合作完成某个小景观点。
在另一条线末端,她写下:“玩家创造物的‘活性’”。这比环境光影系统更进了一步。“我们能不能让玩家搭建的某些结构,不仅仅是静态的模型?比如,一个风车真的能转动,一个水车能在水流冲击下运作?哪怕只是最简单的物理效果,也能让世界‘活’过来。”
顾殇安静地听着,目光随着她的笔尖移动。当叶羽琋提到“活性”时,他的眼神微微凝住。
“物理引擎,事件驱动。”他低声说,指出了技术核心,“计算复杂度会指数级上升。需要更强大的服务器端物理模拟和客户端预测。”
“我知道这很难,”叶羽琋看向他,眼神明亮,“但这或许是让创造从‘形态’走向‘生态’的关键一步。玩家不再只是建造者,更是他们世界的‘造物主’。”
她又画出了第三条线:“玩家驱动的叙事”。“现在玩家用作品讲故事,更多是靠截图和文字描述。未来,我们能不能提供一些更底层的工具,让他们可以自定义一些简单的交互规则、任务流程,甚至在自己的家园里编写微型的‘冒险剧本’,邀请其他玩家来体验?”
这个构想更加宏大,也更加复杂。它意味着从“搭建平台”向“游戏平台”的某种演变。
顾殇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他端起已经微凉的咖啡喝了一口,大脑在飞速运转,评估着每一个构想背后那如山的技术挑战、性能瓶颈和架构颠覆。
“技术路径存在,”良久,他缓缓开口,语气是惯有的冷静,“但每一步,都需要‘基石’那样的长期铺垫。物理交互需要全新的服务集群;玩家叙事需要安全可靠的脚本引擎和沙盒环境……”
他没有说不可能,只是清晰地勾勒出了横亘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那道需要时间和智慧去跨越的鸿沟。
叶羽琋看着他认真分析的样子,心里反而更加安定。只要他肯去思考技术可行性,就意味着这些看似遥远的梦想,至少拥有被实现的灯塔。
“我们不急,”她放下笔,笑容温煦,“可以慢慢来,一个一个模块去做。就像我们当初,也没想过能走到今天这一步。”
顾殇点了点头,目光重新落回那张写满构想的白纸上。远方的图景虽然模糊而充满挑战,却散发着一种令人心潮澎湃的吸引力。那是一片比现在更加广阔、更加深邃的星辰大海。
阳光缓缓移动,将两人的身影投在涂鸦满满的白纸上。这一次的远眺,没有带来焦虑,只有一种沉静的、向着更光辉彼岸前进的笃定。路很长,但他们有彼此,有团队,有时间。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