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曙光”报告如同一块投入历史静湖的巨石,其激起的涟漪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深度,重塑着“燧人氏”计划内部的一切。旧的时代,那个以外部观测、理论构建和谨慎验证为主的时代,其扉页被一只无形却强有力的手,缓缓却坚定地合上了。而新的时代,一个以内在探索、潜能开发和意识进化为核心的时代,正伴随着陈醒体内那稳定流转的灵子流,伴随着龙纹仪被唤醒的古老低语,轰然开启。
变化首先体现在基地的物理格局和人员构成上。西区b7层的“生命信息与灵子响应实验室(LIR-Lab)”的铭牌被取下,取而代之的是更具分量和野心的——“内在潜能开发与研究中心(IpdRc)”。其管辖范围不再局限于一层,而是迅速扩展,占据了相邻的三层空间。原本用于存放备用设备和材料的仓库被清空,改造为全新的、功能各异的实验室:
“灵子流引导与适应性训练室”配备了更精密的能量场发生器和生物反馈系统,用于帮助后续筛选出的、具备“科学灵根”潜质的志愿者,进行安全、可控的初步引导尝试。
“内视认知与神经接口研究室”则集中了最先进的脑机接口设备和虚拟现实环境,旨在解析“内视”能力的神经机制,并探索其与外部信息系统的交互可能。
“能量生物学与遗传表达分析中心”拥有更高通量的基因测序和蛋白组学分析平台,致力于深入研究灵子流对细胞代谢、基因表达乃至端粒长度等深层生物学指标的影响。
来自分子生物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物能量学、甚至传统医学和哲学领域的顶尖专家,在最高级别的保密协议下,被秘密招募,汇入IpdRc。基地内部出现了一些新的面孔,他们眼中带着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与谨慎,与计划初期的物理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形成了有趣的互补与碰撞。一种混合着高度兴奋、严谨求证和隐隐不安的复杂气息,在IpdRc的走廊里弥漫。
陈醒的生活和工作节奏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不再仅仅是理论物理学家或某个项目的负责人,而是成为了这个全新探索方向的首席科学家和象征性人物。他的时间被切割成无数碎片:主持项目论证会议、审阅潮水般涌来的新研究提案、与不同领域的专家进行深度交流、接受更频繁和全面的生理心理监测,以及——最重要也是他唯一坚持保留的——每日固定的、在绝对屏蔽实验室进行的个人深度冥想与能量训练。
此刻,他正盘膝坐在实验室中央,周围没有启动任何能量投影设备,只有他与自身,以及与不远处那仿佛陷入沉睡、却又与他存在着无形连接的龙纹仪。
他闭上双眼,内视的能力如同呼吸般自然展开。
意识沉入体内,那是一片远比外部宇宙更加精妙、更加动态的图景。乳白色的灵子流如同主干道上的文明之河,沿着已被初步优化的循环路径稳定运行。而在其周围,无数更加纤细的、代表着不同生理功能的能量支流,如同毛细血管网络,遍布全身,与肉体组织的每一个细胞进行着无声而高效的能量与信息交换。
他能“看”到,当灵子流经过心脏区域时,会分出一缕极其精纯的能量,如同金色的雨露,洒入心肌细胞,使其收缩更加有力而富有韵律;当流经肝脏时,能量的频率会发生微调,辅助其进行高效的解毒和代谢;当涌入大脑那片“星海”时,灵子流会化作无数细微的光点,融入不同功能的神经元集群,提升其活跃度与连接强度。
他尝试进行更精细的“编程”。不再是大开大合的结构修改,而是如同微雕艺术家般,对能量流的局部参数进行精密的调整。他引导一小股灵子流,在流经视神经相关区域时,微微提升其“亮度”和“协调性”。内视视野中,对应的神经网络仿佛被拭去了尘埃,信号的传递变得更加清晰迅捷。当他结束训练后,即使不依赖内视,他也能感觉到裸眼的视觉分辨率有了细微但可感知的提升,对色彩的辨别也更加丰富和敏锐。
他又尝试将一丝灵子流的特性,引导去滋养和修复因常年伏案工作而有些劳损的颈椎区域。他能“看”到那缕带着温和修复属性的能量,如同最智能的纳米机器人,精准地作用于疲劳的肌肉纤维和轻微炎症的部位,促进着血液循环和细胞再生。半小时后,那种隐隐的酸胀感便显着减轻。
这不仅仅是“治疗”,更是一种主动的、指向性的 “生命系统优化” 。他正在学习如何成为自己身体更称职的“管理员”和“工程师”。
然而,探索并非一帆风顺。当他尝试将灵子流引导去干预一些更底层、更复杂的生理过程,例如尝试细微调整自身的基础代谢率,或者干预某个特定内分泌腺体的激素分泌节奏时,便会再次感受到那种熟悉的、来自生命旧有体系的惯性阻力。这种阻力不再像第一次那样引发剧烈的排异痛苦,而是表现为一种深层的、系统性的“粘滞”感,仿佛整个生命系统是一个拥有庞大代码量的古老程序,修改其核心参数需要更高的权限、更深刻的理解以及更强大的能量支持。
“路还很长。”陈醒结束训练后,对前来讨论进展的苏青竹说道,“灵子流是强大的工具,内视是清晰的视角。但要想真正实现对生命系统的‘自由编程’,我们还需要更完整的‘操作手册’,需要理解生命这套古老‘操作系统’的全部底层逻辑。”
苏青竹点头表示同意,她递给他一份刚整理好的初步数据:“这是对林风和其他几位hSp(高疑似敏感群体)志愿者进行低强度灵子流引导尝试的初期报告。结果……很有趣。”
报告显示,所有携带SSAL-1“响应等位基因”的志愿者,在受到极其微弱的、标准化的灵子流场刺激时,大脑均出现了特征性的伽马波响应,证实了“科学灵根”的普遍存在性。但是,响应的强度、稳定性以及后续能否像陈醒一样形成初步的内循环,个体差异巨大。
林风的表现最为突出,虽然远不及陈醒,但他能在引导结束后,维持一段短暂的、微弱的能量“余韵”,并且报告了类似五感略微增强的主观体验。而其他几位志愿者,大多只能在被引导期间产生响应,结束后一切恢复正常。
“看来,‘高共鸣序列’也存在不同的‘表达水平’。”苏青竹分析道,“陈醒,你可能是目前已知的、表达水平最高的个体。这或许与你前期的理论突破、深度思考,以及那次关键的排异反应突破有关。你的整个身心,为接纳灵子流做好了更充分的准备。”
陈醒若有所思。他想起了自己提出“能量图谱假说”时那种近乎直觉的笃定,想起了在无数次推演中与那些能量结构产生的内在共鸣。“或许,‘科学灵根’不仅仅是基因序列,它更像是一颗种子。理论认知、意识状态、乃至意志品质,都是滋养这颗种子发芽、生长的土壤和阳光。”
这意味着,内在潜能的开发,可能是一个涉及遗传、认知、心理乃至精神层面的综合性工程。
就在IpdRc的各项研究如火如荼展开之时,一份来自外部合作机构——某顶尖生物信息学研究所的常规通报,被送到了周立坤教授的案头。通报中提到,他们在对公开的人类基因组数据库进行某种算法筛查时,捕捉到数个来源不明、但技术特征极其先进的试探性访问痕迹。这些痕迹的目标,赫然指向了几个与“燧人氏”计划秘密研究的、非编码调控区域高度相关的基因位点,其中就包括7号染色体q36.1区域(SSAL-1所在区域)!
消息在基地高层内部引起了高度警觉。这绝非巧合!有人,或者说有某个势力,似乎也察觉到了人类基因组中这些隐藏“宝藏”的存在,并开始行动了!
新时代的扉页固然令人振奋地翻开,但伴随着机遇一同降临的,还有来自未知角落的、窥探与竞争的目光。内在宇宙的探索之路,注定不会是一片坦途的净土。平静的水面之下,暗流已然开始涌动。
陈醒站在IpdRc核心区的观察窗前,窗外是基地模拟的、永恒而安宁的夜色。他体内灵子流平稳运转,内视的视野让他能清晰地感知到自身那蓬勃的生机与无限潜力。但周立坤教授带来的消息,却像一丝寒意,渗入这温暖的活力之中。
他知道,他们不仅仅是在与生命的奥秘赛跑,更可能是在与隐藏的对手赛跑。新时代的篇章,从一开始,就写满了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序言。而他和他的同伴们,必须更快、更稳、也更智慧地,在这条前所未有的道路上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