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吟阁”的“龙心”训练大厅,八十一名学员盘膝坐在特制的能量导引垫上,鸦雀无声。空气中弥漫着被地脉能量浸润的清新气息,柔和的光线从穹顶洒落,将每个人的身影拉得悠长。陈醒站在前方的高台上,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那一张张或期待、或困惑、或沉思的面孔。今天,他将要为他们揭开笼罩在这条道路上的第一层迷雾,为这崭新的学科奠定第一块基石。
“在开始任何具体的训练之前,我们必须首先明确一个核心问题——”陈醒的声音清晰而沉稳,在大厅中回荡,“我们聚集于此,所追求的,究竟是什么?”
他停顿了一下,让问题在每个人心中沉淀。
“网络上,民间传说中,或许会用‘修仙’、‘悟道’、‘超能力’这类词汇来形容我们可能触及的领域。”陈醒继续说道,语气中没有褒贬,只有客观的陈述,“这些词汇承载了古人对于超越凡俗、探寻生命奥秘的美好想象,但也往往伴随着神秘主义、不可知论甚至迷信的色彩。”
“而今天,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我们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路。如果需要一个称呼,或许可以称之为——科学修仙。”
台下起了一阵微不可察的骚动。这个词汇的组合,充满了矛盾与张力。
“何为‘科学修仙’?”陈醒自问自答,同时,他身后巨大的全息屏幕亮起,显现出简洁的提纲。
“第一,其根基在于‘科学’。” 陈醒指向提纲的第一行,“这意味着,我们所探索的一切,都必须建立在可观测、可测量、可重复、可证伪的原则之上。我们不相信虚无缥缈的‘顿悟’或‘神启’,我们相信数据,相信逻辑,相信基于实证的推理。”
他操作控制台,屏幕上开始播放一段模拟动画,展示的是基于“能量图谱假说”推演出的基础能量符文结构,其能量流向、节点强度、场分布都用精确的数值和颜色梯度标示出来。
“我们体内的‘科学灵根’,不是玄乎的‘灵根资质’,而是真实存在于我们dNA非编码区的、可以检测的特定基因变异(SSAL-1)。”屏幕上切换出基因序列图和GwAS分析的曼哈顿图。“我们感知和引导的‘灵气’或‘能量’,不是哲学概念,而是一种基于‘灵子’相互作用的、宇宙底层的能量架构,其某些特性可以被龙纹仪这样的器物响应,也可以被我们精密的仪器探测和量化。” 画面切换到龙纹仪被激活、能量监测数据爆发的场景,以及陈醒引导灵子流时,自身能量场和生理参数的实时变化曲线。
“甚至我所能做到的‘内视’,”陈醒指了指自己的头部,“也并非天眼通或神识,而是在灵子流优化下,大脑视觉皮层与体感皮层等区域被激活并重新整合后,产生的一种对自身内部能量及生理状态的、超越常规感官的‘信息可视化’能力。其神经基础,正在被我们的团队用fmRI、EEG等技术逐步解析。”
他用最硬核的科学事实,为学员们构建起一个坚实、清晰、毫不神秘的认知框架。
“那么,‘修仙’二字,又意味着什么?”陈醒话锋一转,指向提纲的第二部分,“这代表了我们研究的对象与目标。”
“我们研究的对象,是生命本身,是人体这台宇宙中最复杂的‘仪器’尚未被完全认知的潜能。我们探索意识如何影响能量,能量如何优化生命,试图回答‘我是谁’、‘意识为何’这些终极问题。”
“而我们的目标,并非是成为腾云驾雾、移山倒海的神话人物。”陈醒的语气带着一种理性的激情,“我们的目标是,通过科学的方法,系统地开发和应用这种内在潜能,实现生命层次的提升和进化。”
他详细阐述了这可能包含的层面:
健康与寿命的优化: 通过灵子流滋养细胞、修复损伤、调节代谢,达到祛病强身、延缓衰老甚至突破现有寿命极限的可能。
认知与创造力的飞跃: 优化大脑能量供应与神经网络效率,提升学习速度、记忆力、直觉洞察力与创造性思维。
能量与信息的直接交互: 掌握与宇宙能量海及特定信息结构(如“坐标”)交互的能力,可能开辟出全新的通信、计算乃至能源利用方式。
意识层面的深化与扩展: 理解意识的本质,探索集体意识、潜意识等深层领域,甚至触及生命与宇宙关系的终极答案。
“这是一个宏伟的、阶梯式的目标体系。”陈醒总结道,“它远比神话中的‘飞升’更复杂,更脚踏实地,也更具挑战性。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有探索的勇气,更要有科学的严谨、工程的耐心和伦理的约束。”
他最后强调了“科学修仙”与旧有范式的根本区别:
“传统的修炼,往往依赖于秘而不传的口诀、个人的顿悟和难以言说的‘境界’,缺乏普适性和可验证性。而我们的‘科学修仙’,其所有方法、原理、进展乃至风险,都必须是可表述、可传授、可验证、可迭代优化的。我们要建立的,是一套完整的、从基础感知到高级应用的科学训练体系。”
“这意味着,”陈醒的目光变得无比锐利,扫过每一位学员,“你们每一个人,都不仅仅是学习者,同时也是这条道路的共同开拓者和实验数据的贡献者。你们的每一次成功,每一次失败,每一次独特的体验,都将被详细记录、分析,融入这个知识体系的构建之中。”
大厅内一片寂静,学员们都被这宏大而清晰的蓝图所震撼。陈醒的话语,如同拨云见日,驱散了他们心中许多模糊的想象和疑虑。他们明白了,自己参与的并非一场神秘的仪式,而是一场前所未有的、以自身为实验场的伟大科学远征。
“科学修仙,其路漫漫,其责重重。”陈醒的声音低沉下来,带着一种沉重的嘱托,“它赋予我们窥探生命与宇宙奥秘的可能,也要求我们背负起与之相应的、谨慎使用这份力量的责任。我希望你们在追求力量与知识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对生命的敬畏,对真理的谦卑,以及对人类未来的担当。”
“现在,”陈醒结束了这意义深远的第一课,“我们对脚下的道路,是否清晰了一些?”
台下,八十一名学员的眼神,已然与初入大厅时截然不同。少了几分迷茫与猎奇,多了几分清澈的认知与沉甸甸的使命感。他们齐声回答,声音虽然还带着些许试探,却已有了凝聚的雏形:
“清晰了,导师!”
第一课,为这些背景迥异的“种子”,奠定了共同的、坚实的科学基石。接下来,便是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带领他们真正踏入那扇通往内在宇宙的大门。而陈醒知道,真正的挑战,此刻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