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细细品味着哈密瓜那化不开的蜜意,眼中的赞赏几乎要满溢出来。
“妙!妙极!恪儿,你带来的这些瓜果,滋味之佳,实乃朕生平仅见!”
“这哈密瓜甘美如凝露,这西红柿酸甜生津,这黄瓜清脆爽口……”
“每一样都独具风味,远超宫中现有贡品!”
他拿起一个红艳饱满的西红柿,仔细端详,仿佛在欣赏一件绝世珍品:
“更难得的是,这些果蔬模样也生得齐整喜人,色泽纯正,灵气盎然!”
“不愧是灵果啊。”
房玄龄闻言抚须深以为然地点点头,露出了毫不掩饰的赞叹之色:
“陛下所言极是!老臣活了大半辈子,自认也算见过不少四方珍馐!”
“然今日所尝,皆非人间凡品所能企及。”
“太子殿下能得此等灵物,实乃我大唐之福。”
“房相所言极是!”
戴胄连连附和:“若能将它们广泛引种于大唐各地,丰富百姓餐桌!”
“这对我大唐民生的改善,对国库税收的增益,将是不可估量!殿下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几位心腹重臣你一言我一语,由衷赞美。
李世民听着臣子们的赞叹,龙心大悦:
“哈哈!好!玄龄、戴卿所言,深合朕意!”
“恪儿,你总是能带给朕意想不到的惊喜!”
他拍了拍李恪的肩膀,眼中满是欣慰与骄傲。
随即大手一挥,意气风发地吩咐道:“王德!将这些瓜果妥善分装!”
“赐予皇后、诸妃以及诸位皇子公主,让他们也一同尝尝这灵菜灵果!”
“对了!莫忘了分出一些,让诸位爱卿也带回去,给夫人子女尝尝鲜!”
王德连躬身领命。
“谢陛下厚赐!”
房玄龄、杜如晦等心腹大臣,纷纷躬身谢恩。
李世民将吃剩下的瓜皮放下,接过王德递上的帕子,擦拭着手指。
目光落在李恪身上,声音洪亮而沉稳:
“恪儿带来的这些瓜果,固然令人惊喜。”
“然,今日召见诸位爱卿,还有另一件关乎国本的大事,要与诸位商议。”
殿内众臣纷纷看来。
李世民道:“去岁,恪儿献上土豆、玉米,其产量之巨,已然震动朝野,解我大唐未来饥馑之忧。”
“而今日朕要说的,是另一种神物——红薯!”
这两个字一出,殿内众臣连呼吸都放轻了。
他们自然知晓此物,今年开春,他们跟随太子殿下,前往美洲采集种藤,最后种了两千亩红薯。
前些天军校举行奠基仪式时,还曾去看过,长势茂盛,味道也极佳。
李世民继续道:“今春,于京畿皇庄,择上田两千亩,精心试种此物。”
“如今,时值金秋,司农寺禀报,茎叶已现枯黄,正是采收的最佳时节!”
“红薯乃继土豆、玉米之后,又一足以定我大唐万世粮仓基业的祥瑞!其意义之重大,不言而喻!”
李世民霍然起身,目光灼灼如同实质:
“故此,朕决定效仿去岁采收土豆、玉米之旧例,举行盛大采收之典!”
“三日后,朕将亲率文武百官,驾临试验田,一同下地,亲手采收这红薯!”
“朕要让天下臣民都看到,朝廷对农桑之本、对这普惠万民之神物的无比重视!”
“此举……”
“一为感念上苍赐福,二为激励天下农人,三为彰我大唐重农兴邦之国策!”
房玄龄闻言,立刻躬身,语气肃然:
“陛下圣明!农为邦本,本固邦宁。”
“红薯若能成功推广,活民无数,功德无量。”
“陛下亲率百官采收,正昭示朝廷重农之决心,臣无比赞同!”
“臣附议!”
戴胄更是激动地脸色泛红,声音铿锵:“陛下!如此高产能定社稷之神物,无论何等重视,皆不为过!”
“亲眼见证其破土而出,亲身体验其丰收之喜悦,必能令满朝文武更知农事之艰、更明此物之贵!”
殿内群臣,无一人提出异议,所有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振奋与期待之色。
农耕文明,农业为本,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
“好!”
李世民见众意如一,龙颜大悦,袖袍一挥:
“传朕旨意,三日后,罢朝一日,文武百官,随朕一同前往采收红薯!”
旨意迅速传出甘露殿,在整个长安城的官场中,激荡起层层期待的涟漪。
圣旨既下,司农寺上下顿时如上紧了发条的机括,全力运转起来。
寺卿、少卿亲自坐镇,一道道指令火速传出。
征集老农,准备采收工具,平整道路……
与此同时。
“陛下将亲率百官采收红薯”的消息,如同长了翅膀,迅速传扬开来。
大街小巷,茶楼酒肆,无不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陛下又要带着相公们去收庄稼了!这次叫什么……红薯?”
“可不是嘛!就在三日后!那片地俺前些日子路过,那藤蔓爬得满地都是,长得旺相得很!”
“去岁那土豆、玉米,亩产几十石,这红薯……怕不是又一个神仙粮?”
“要真是那样,可就太好了!听说是太子殿下从海外带回来的仙种,跟土豆一样,不挑地,耐旱!”
“要是咱们以后也能种上,那日子……啧啧!”
“陛下亲执耒耜,率百官事农桑,此乃上古圣王之象啊!”
“然也!此等高产作物若能推广,天下再无饿殍,教化大兴可期啊!此陛下仁德感天所致!”
“就是不知道这红薯味道如何?好吃不?”
“听说那红薯甜滋滋的,煮熟了比栗子还香,娃娃们肯定爱吃得很!”
“要真是这样,明年咱家也想法子弄点种回来,在院角种上几棵,给孩子们当零嘴也是好的。”
……
三日后。
天朗气清,惠风和畅。
晨曦方才驱散薄雾,长安城朱雀大门洞开。
卤簿仪仗森然列出,旌旗蔽日,伞盖如云。
李世民身着一袭常服,端坐于御辇之上。
太子李恪随侍在侧。
其后是以房玄龄、杜如晦为首的文武百官。
车马辚辚,组成一支规模浩大的队伍,浩浩荡荡出了长安城,往城外而去。
队伍前方,是盔明甲亮的禁军精锐开道。
官道两旁,千牛卫层层护卫,五步一岗,十步一哨,警戒的密不透风。
如此阵仗,自然吸引了沿途的百姓们。
道路两旁的田埂上、土坡后,乃至树荫下,挤满了闻讯而来的黎民黔首。
他们扶老携幼,翘首跂踵,脸上交织着好奇、兴奋与难以言喻的激动。
“快看!是陛下的御驾!还有太子殿下!”
“后面跟着的都是相公、大将军们啊!”
“这排场,比去年收土豆玉米时还大哩!”
“也不知那红薯究竟是什么神物,竟能让陛下和满朝贵人如此兴师动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