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时的准备时间紧迫如催命符,但代偿的大脑却在高压下运转到了极致。
他首先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试图在会前完全修复系统或找出干扰源。
这如同在枪林弹雨中修理精密仪器,不切实际,且会暴露他对“系统”的依赖。
他的策略是:以正合,以奇胜。
“以正合”:
他迅速调阅了省委政策研究室、科技厅、工信厅相关的所有公开报告和基础资料,凭借过目不忘的记忆力和重生者的宏观视野,快速梳理出“新兴科技领域风险”的几个核心维度: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人工智能伦理与监管、金融科技潜在风险、生物技术安全以及……
关键信息基础设施防护。
最后一点,他特意加重了笔墨。
会议上,代偿没有显露出一丝一毫的慌乱。
他主导的讨论高效而深入,完全围绕课题本身展开。
他提出的框架清晰,重点突出,特别是强调“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可能面临的未知网络攻击和潜在漏洞,获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认同。
他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对政策的精准把握,让原本可能存在的质疑声烟消散。
这次会议,成功地将一项可能的“刁难”,变成了他展示能力的舞台。
会议结束,报告撰写任务被高效分解下去,代偿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现在,该是 “以奇胜” 的时候了。
他回到办公室,反锁房门,再次尝试连接【暗影账簿系统】。
干扰依然存在,系统响应迟缓,但并非完全瘫痪。
他放弃了复杂的追踪和挖掘功能,而是集中所有残余的运算力,执行一个最基础的任务:
回放并分析自身系统被干扰前一刻,接收到的所有底层数据流,寻找异常模式。
这是一个笨办法,却可能是唯一的方法。
系统如同一个受伤的雷达,无法探测远方,但或许能分析出击中自己的“炮弹”碎片。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代偿的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
终于,在杂乱的数据流中,系统捕捉到了一段极其短暂、频率高到几乎超越人类感知范畴的异常波动。
这段波动并非直接攻击代码,更像是一种……识别信号或者说 “标记”。
【暗影账簿系统】的底层日志显示,正是在被这段波动“扫描”到的瞬间,系统核心受到了压制。
更令人心惊的是,系统在崩溃前的一刹那,本能地将这段波动与数据库中的一个最高加密等级的碎片化信息进行了比对,相似度高达67%!那个加密信息的标签是——“镜痕”。
镜痕?
代偿的心脏猛地一跳!
他想起了大纲中的那个终极存在——“镜中人”!
难道这种干扰信号,是“镜中人”或者说其造物“鸿钧”AI留下的痕迹?
基金会竟然和这种级别的存在有关联?
或者,基金会本身也只是“镜中人”的棋子之一?
这个推测太过骇人,但却是目前唯一能解释系统被精准干扰的可能!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面对的敌人,其恐怖程度远超想象。
然而,危机中也蕴藏着转机。
既然对方使用了某种“标记”或“识别信号”,那就说明这种干扰并非无差别攻击,而是有目标的。
同时也意味着,这种信号本身,可能成为一个反向追踪的线索!
代偿立刻调整思路。
他不再试图修复系统,而是开始利用这段捕获的“镜痕”信号特征,结合【暗影账簿系统】残存的被动监测功能,设置了一个极其隐蔽的“触发器”。
一旦类似信号再次出现,无论系统状态如何,都会第一时间记录下信号的强度和大致方向。
做完这一切,代偿几乎虚脱。
但眼神却异常明亮。
他找到了一个可能的突破口,尽管前方可能是万丈深渊。
这时,林枫发来加密信息:
“审计组的人明天进驻L市,带队的是省审计厅的孙副厅长,此人是赵家的远房姻亲。
林小姐已安全转移至三号点,状态稳定,但情绪仍受匿名包裹影响。”
代偿回复:
“收到。
审计组按程序接待,不必额外动作,一切数据如实提供。
重点监控孙副厅长在L市的所有私下接触。
林晚那边,加派心理疏导人员。”
放下手机,代偿看向窗外漆黑的夜空。
基金会的反击凌厉而精准,但他不仅顶住了压力,还窥见了一丝更深层真相的微光。
“镜痕……‘镜中人’……”
他低声自语,
“不管你是什么,既然你注意到了我,那么,我也看到你了。”
这场博弈,因为“镜痕”的出现,已经悄然变质。
从权力场上的生死搏杀,隐约指向了关乎存在本质的终极谜团。
代偿的“权弈”之路,在65章的这个夜晚,踏入了一片更加迷雾重重、也更加惊心动魄的未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