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涛被省纪委正式立案审查的消息,如同一声惊雷,彻底改写了本省的政治生态。
其留下的权力真空,引发了新一轮更加激烈的博弈。
L市作为经济重镇,自然也感受到了这股强烈的震荡波。
苏文瑾的动作明显加快。
她凭借多年来积累的人脉和近期在城中村等项目上积累的政绩,积极向省里靠拢,试图在重新洗牌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她对代偿的依赖有增无减,但那种试图掌控的意图也更加明显,几乎重要的决策都要代偿事先详细汇报,事中频繁请示。
代偿心知肚明,这是苏文瑾既要用他这把快刀,又怕刀锋伤及自身的矛盾心理。
他表面上愈加恭顺,事事汇报,但在汇报中,总会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分析和建议,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苏文瑾的判断和决策方向。
他的重点,重新回到了那个足以作为重要政绩跳板的“大数据产业园”上。
借着省里强调“数字经济”、“新质生产力”的东风,代偿推动市政府迅速成立了“数字经济发展领导小组”,苏文瑾任组长,他任办公室主任,顾倾城作为首席顾问被纳入专家组。
他将前期工作做得极为扎实,组织专家论证、实地考察、政策研究,形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规划方案初稿。
在与顾倾城的周旋中,代偿牢牢把握着“政府主导”的原则。
他同意倾城集团作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参与,但在数据安全、核心技术掌控、本土企业培育等关键条款上寸步不让。
顾倾城虽然有些恼火,但也被代偿展现出的专业能力和坚定立场所折服,更重要的是,她看中了代偿背后隐约显现的、能影响到省级格局的“能量”,投资耐心反而增加了。
然而,新的挑战来自意想不到的地方。
省里一位新近得势、分管工信的副省长高世昌,对大数据产业园表现出浓厚兴趣,但他倾向于引入另一家由他背景深厚的亲戚控制的科技公司作为主导。
高副省长通过渠道向L市施加压力,暗示如果由这家公司主导,省里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将更加倾斜。
这给代偿和苏文瑾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高世昌风头正劲,得罪他不明智;但放弃主导权,意味着前期努力可能为他人做嫁衣,也违背了代偿的初衷。
就在苏文瑾犹豫不决之际,代偿再次展现了他高超的博弈手腕。
他没有直接对抗高副省长的意见,而是采取了三管齐下的策略:
技术壁垒:他授意专家组在评审标准中,大幅提高对“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数据安全防护等级”等关键指标的要求和权重,而这恰好是那家省里公司相对薄弱的环节,却是顾倾城集团和几家国内头部企业的强项。
舆论造势:他通过亲近的媒体,发布了一系列关于“数据主权”、“网络安全关乎城市命脉”的深度报道,将产业园的建设提升到国家安全和城市战略安全的高度,营造出“必须由技术过硬、背景可靠的企业主导”的舆论氛围。
上层路线:他通过三清会的隐秘渠道(再次消耗了宝贵的贡献点),了解到高世昌与其省委主要支持者之间并非铁板一块,存在微妙的竞争关系。
他将这一模糊信息,以“听说”的方式,巧妙透露给苏文瑾。
苏文瑾如同拿到尚方宝剑,顿时有了底气,在向市委主要领导汇报时,明确坚持“技术优先、安全第一”的原则,并表示愿意直接向省委主要领导汇报项目的战略意义。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高世昌感到了阻力。
他意识到L市这个项目并非可以轻易拿捏,强行介入可能得不偿失,反而会暴露自己的意图,引来政敌攻击。最终,他选择了暂时观望,压力随之缓解。
经此一役,苏文瑾对代偿的信任和依赖达到了新的高度。
她几乎将产业园项目的具体运作全权交给了代偿。代偿也借此机会,进一步将林枫控股的“绿源科技”等关联企业,以技术供应商或分包商的身份,嵌入到产业园的生态链中,继续壮大自己的资本根基。
与此同时,那条基层暗线也传来了重要消息。
老周汇报,王老五按照代偿的指示,与那伙人虚与委蛇,摸清了他们的核心诉求:
他们不仅想插手土方和材料,更想通过控制王老五,在未来产业园的基建工程中分一杯羹。
而指使他们的人,似乎与省里某个退下来的老领导有关,势力盘根错节。
代偿指示王老五继续周旋,但要格外小心,并让老周留意工地是否有生面孔或异常情况。
他感觉,一张更大的网,正在缓缓张开。
站在新的起点上,代偿的目光已经超越了L市。
大数据产业园不仅是一个项目,更是他通往更高层面的敲门砖。
他需要让这个项目足够成功,足够耀眼。
同时,他也要开始梳理手中的所有资源——官场的地位、资本的暗棋、三清会的神秘力量、以及那些致命的证据——为下一步的飞跃做准备。
省里的格局仍在动荡,新的机会和危险都在酝酿。
代偿知道,他这艘船,即将驶离L市这个相对熟悉的港湾,进入省级乃至更广阔海域的惊涛骇浪之中。
而这一次,他不仅要当棋手,更要成为……规则的参与制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