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数字经济与安全工作座谈会的通知下发,如同在看似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
各级官员、国企掌门人、顶尖科技公司代表乃至部分经过严格筛选的学者,都从中嗅到了不同寻常的气息。
这不仅仅是例行会议,这更像是一次站队,一次在代偿书记所描绘的新蓝图前表明立场的集结。
会议当天,省委大礼堂座无虚席,气氛庄重而肃穆。
代偿端坐主席台中央,目光平静地扫过台下每一张或熟悉或陌生的面孔。
他没有冗长的开场白,直接切入主题。
“我们今天坐在这里,不是来讨论如何跟上数字时代的浪潮,”
他的声音通过麦克风清晰地传遍会场,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定力,
“而是来思考,如何引领、如何塑造、如何确保这浪潮的流向,始终在我们可控的河床之内。”
他首先听取了几个重点企业和科研院所的汇报,关于人工智能的产业应用、数据安全的挑战、核心算法的突破与瓶颈。
他听得非常仔细,偶尔会打断,提出一两个直指核心的问题,让汇报者冷汗涔涔。
随后,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沉凝:
“技术是中性的,但掌握技术的人,赋予技术应用方向的社会,是有立场的。”
他提及了近期国际上一些关于“数字霸权”、“技术伦理失序”的案例,虽然没有点名“方舟号”,但在场稍有层次的人都心领神会。
“我们必须建立起自己的数字边界,不仅仅是物理上的防火墙,更是技术标准、数据主权、乃至伦理规则的边界。”
他抛出了政策研究室起草的那份《关于构建数字时代治理新体系的初步设想》草案的核心要点,但进行了更激进、更强硬的阐述。他明确提出:
“第一,所有在境内运营、涉及关键基础设施或海量公民数据的科技企业,必须接受‘数据血缘’追溯监管,核心算法需备案并接受必要审查。”
“第二,成立跨部门的‘人工智能伦理与安全委员会’,我亲自担任主任,对高风险AI研发和应用拥有一票否决权。”
“第三,启动‘数字主权基石’计划,集中力量攻关下一代自主可控的底层操作系统、核心工业软件和高端芯片。”
每一条,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在与会者的心上。
这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意味着许多曾经模糊的地带将被清晰界定,意味着巨大的利益格局将被重塑。
会场内鸦雀无声,只有笔尖划过纸张和沉重的呼吸声。
有负责经济工作的官员小心翼翼地提出:
“代书记,这些举措是否会对我们吸引外资、保持技术开放和创新活力产生一定影响?”
“开放不等于毫无防备,创新更不能以牺牲安全和主权为代价。”
代偿的回答斩钉截铁,
“我们要的,是在我们自己规则框架下的开放与创新。
不适应这个框架的,可以选择离开。”
他的强势,让所有潜在的质疑都咽回了肚子里。
所有人都明白,这不是在征求意见,这是在宣告决策。
会议结束时,代偿站起身,做了最后总结,他的身影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挺拔,也格外孤独:
“诸位,我们正站在一个历史的岔路口。
是任由技术野马脱缰,将我们带向未知的、可能是毁灭的深渊;还是勒紧缰绳,驾驭这匹烈马,奔向我们所定义的未来?”
“答案,不言自明。”
“从今天起,我省的每一项数字技术发展,都必须烙印上四个字——安全、可控。
这就是我们的新规则。”
会议结束,人群沉默地散去,每个人脸上都写满了沉思与压力。
代偿的新规则,如同无形的枷锁,也将套在整个体系之上,考验着所有人的执行力和忠诚度。
回到办公室,代偿褪去了在会场上的绝对威严,眉宇间染上一丝疲惫。
规则的制定需要力量来背书,而力量的维系,本身就需要耗费巨大的心力。
秘书送来了加密简报。
“灯塔”再次发来信息,内容依旧简短:
“举措已阅。把握尺度。”
四个字,既是认可,也是警告。
最高层在看着他,看他如何平衡发展与安全,激进与稳定。
他揉了揉眉心,目光落在窗外。
规则的重量,他比任何人都清楚。
而这,仅仅是他定义这个时代的开始。
真正的挑战,来自于那些不承认、甚至试图打破他规则的存在——无论是人,还是非人。
他拿起另一份刚刚送到的绝密报告,来自林晚团队对“方舟号”消失现象的深度分析。
报告指出,那种独特的背景辐射波动,与一种理论上存在的、“基于量子纠缠的局域时空褶皱”技术特征高度吻合。
这意味着,对方掌握的,可能不仅仅是信息传送,而是……某种程度上的物质短距跃迁?
代偿的眼神骤然锐利。
看来,他制定的规则,需要覆盖的领域,远比想象中还要广阔,还要……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