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的时间,在孩子们的咿呀学语、繁忙工作和隐秘的“织时者”职责交织中,悄然流逝。
国家博物馆的专家团队如期抵达星城,带来了国内最先进的多光谱成像设备。
对省博那批商周青铜器的联合研究,也正式启动。
段子昊和吴佑楠并没有直接出现在实验室。他们的介入,需要更加不着痕迹。
通过马云飞教授的人脉,以及苏氏集团旗下基金会对此次研究项目的“定向赞助”和“技术关切”,他们得以在幕后密切关注着进程。
而研究的重点,在一种看似“随机”的优先级排序中,自然而然地倾斜向了那件铭文存疑的“牺首兽面纹铜罍”。
研究被安排在省博一个恒温恒湿的专用实验室内进行。
巨大的青铜罍被小心翼翼地放置在特制的工作台上,周围环绕着各种精密的探测仪器。
国家博物馆的首席研究员李教授,一位头发花白、眼神锐利的老者,正亲自操作着那台价值不菲的多光谱成像系统。
段子昊和吴佑楠以“赞助方代表”和“特邀顾问”(借助马教授的影响力)的身份,隔着观察窗观看。
实验室内的灯光被调暗,只有仪器发出的幽蓝和微红的光线,在青铜罍表面缓缓移动。
“开始了。”段子昊低声道。吴佑楠下意识地握紧了手指,她能感觉到掌心那无形的印记再次传来微弱的共鸣,仿佛在与千年之前被封存的信息相互呼应。
屏幕上,原本在可见光下模糊不清、甚至被铜锈覆盖的铭文区域,在多种波段的光线扫描下,开始呈现出惊人的变化。
红外线穿透了表层的锈迹,紫外线激发了某些残留物质的荧光,高分辨率的摄像头捕捉着每一个细微的凹凸和色差。
原本已知的铭文部分变得更加清晰,笔画如刀劈斧凿。
而更重要的是,在铭文的右下角,那片曾被马云飞教授指出“不太自然”的区域,逐渐显现出了全新的文字!
这些文字比主体铭文稍小,刻痕也更浅,若非借助科技手段,根本无从辨识。它们巧妙地嵌入原有铭文的间隙和背后,仿佛一段不为人知的秘辛。
实验室里传来研究人员压抑着的惊呼。李教授扶了扶眼镜,身体前倾,几乎要贴到屏幕上,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快!记录下来!放大!这……这是重大发现!”
观察窗后,段子昊和吴佑楠对视一眼,看到了彼此眼中的了然与凝重。任务的核心,终于浮出水面。
随着图像被不断处理和增强,这段隐藏的铭文被逐字逐句地提取、拓印、比对。
文字是古老的甲骨金文,辨识难度极大。李教授和他的团队,连同被邀请参与解读的马云飞教授,开始了紧张的破译工作。
几天后,一个初步的、但足以震撼学界的解读结果出来了。
这段隐藏铭文,并非独立的记载,而是对主体铭文所述那次“重要册命仪式”的关键补充与背景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