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过年陈家一如既往的热闹。
同一村子的,大家没有亲缘关系,所以仁义村的大多数村民都是相互拜年,并没有串亲戚的要求。
初三这天陈斗去给里正和村长送了年礼,陈宿去县城给武大掌柜和吴承泽家也送上一份年礼,五个茁则是要去镇上给先生送年礼。
陈苗就跟王永好和李老头两口子在家烤火,老两口闲不住,坐在火堆旁搓麻绳,家里要捆扎的草料多,很费麻绳。
早饭过了没多久,陈家陆陆续续来了几批人,县城的武大掌柜跟吴承泽也遣了家里的伙计给陈家送了年礼,顺便说了陈宿今天中午和晚上不回家吃饭了。快吃晌午饭的时候,村里又来了马车,将军府的管家准备了两份年礼,一份是陈家的,一份是赵逢春的,祁东岳还给陈家写了一封信。
陈苗也没想到堂堂将军府会给他们一个农户和猎户送年礼啊,虽然陈苗骨子里是现代人的思想,但在古代也生活了整整七年了,古代人的尊卑她还是知道的。
让李老头子跟陈苗陪着将军府的管家闲聊着,王永好和李老婆子麻溜的准备了一桌农家的席面,还装了两筐子好东西,这是连赵逢春的回礼也准备了。
吃罢了晌午饭,陈斗也从里正家吃过酒回来了。
管家要等陈斗看完信,拿到回信才能回去复命,所以一直在等陈斗。
陈斗拆了信,陈苗凑过去一起看。
信中先是问候,再是表达了对赵逢春的感谢,重点是提醒陈家别忘了过完年还要去兴元府帮忙种番薯。
陈斗写了回信,告知了种植番薯的时间,还有耕种前要做的准备,到时候他一定会去的。
祁东岳估计是最重视农耕的将军了吧。虽然陈斗也就认识这一个将军,不影响他对祁东岳年纪轻轻就知道民以食为本的重要性,很是赞赏尊敬。
拿到回信管家就要告辞了,陈家就开始往他的马车上装回礼。
筐子里都是陈家自己做的农家特产,像是晒干的番薯粉皮,山里摘的果子做的果脯,蒸的金黄的南瓜糕,还有陈家的特产风干兔子。又装了两坛子三年的,这是陈家第一年酿的,也就剩下这两坛了,去年和今年酿的陈苗打算再多放两年。
管家告辞的时候,陈苗又送了一瓶小小罐的辣椒油,叮嘱管家这个吃的时候一定只能稍微用筷子点一下,若是能接受这个辣味,那么吃面条、饼子的时候加点辣椒又是一种风味。
管家看看回礼都像是自家做的吃食,并不与将军交待过的不可让这家人破费的要求有冲突,就欣欣然收下了。他还代表将军府欢迎陈苗下次再去将军府玩。
送走了管家,陈家再次回归宁静。
晚上陈斗还要去村长家吃酒,村长家小儿子来请的时候还把李老头子一起请去了。
十五的时候陈苗又能去逛古代的花灯街了。
勉县虽然小,花灯的样子没有现代那么花里胡哨,但是今年因为兴元军打了胜仗,老百姓们都拿出了自己家做的各样式灯笼挂在了门前;商家更是请了能工巧匠做了各色的灯花挂在了灯棚上,恰似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看,在没有光污染的古代,明月高照的夜空下,穿着古装的古人们在古色古香的街道上,一条繁华的长街,各色的灯笼高挂,五彩缤纷,比天上闪烁的星子还要光彩夺目。勉县下辖的各个镇也做了不同的花灯船,在街上如同一条长龙般游走,所过之处无不被看花灯的百姓围的水泄不通,衙役们今天也格外好说话,被人海推搡的都快变形了也没有发火。
陈苗站在天香楼高楼的窗棂前看着窗外的灯火通明,光影在眼前显得辉煌而朦胧,她有些恍惚,仿佛有道时空的大门在灯火阑珊的地方打开,她走进去,就能回到现代的文明里……
突然,楼下传来了咚咚咙滴呛的热闹声,原来舞狮子讨彩头的队伍到了天香楼的灯棚下。楼里的伙计迅速摆出了桌子凳子,叠起了登高台,一红一黄两头狮子活灵活现的摇头摆尾,不时的冲着叫好的百姓眨眼睛、扇耳朵、踢踢腿脚,登上高台后便威风凌凌的站起争夺着用狮子头去顶撞灯棚下高高挂起的“龙珠”。
武大掌柜笑着看着天下楼灯棚下的热闹,打赏了三遍,舞狮子的才去了下家。
喧闹声小了下去,胆子有些小的武意才小心翼翼的问陈苗,“阿苗,刚才你在想什么,我叫了你好久。”
陈苗也小声跟武意解释:“看花灯看出神了,阿意姐姐你要同我一起去街上逛逛吗?”
武意看看武夫人,摇摇头说:“我娘说今日街上的拍花子会有许多,让我不要到街上去。”
陈苗看她是真的不想下去,并不是因为武夫人不让她下去就不去了,这个小姑娘的性子真的是太内向了。
既然武意不想下去逛逛,陈苗就陪她在楼上看热闹好了。
两人坐着不免要说话,不然多尴尬,陈苗就问武意,“阿意姐姐平日在家做些什么呢?”
“绣花,有时候会跟我娘一起去寺里礼佛。”礼佛是从唐朝开始盛行,传到现在,不少当家的夫人太太每月总要去寺庙捐些香火钱。武夫人显然很热衷这项活动,不然武意也不会把礼佛当成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说起自己的生活,那每天都排得满满的了。
武意听她又是读书写字又是练武打猎,像是被开启了新世界的大门,恨不得陈苗把她每个时辰在做什么都详详细细的说给她听。
“阿苗,我能去你家看看兔子吗?”武意很好奇陈苗家到底有多少兔子。
“好啊?你什么时候来呢?再过几天会有一批小兔子出笼。”陈苗说。
武意瞬间小脸都发亮了,她还从未去过小姐妹家玩,她不爱热闹,那些小姐妹渐渐都不与她玩了,更别提邀请她去她们家做客。
没想到,过完元宵节,武意就在大哥武晴朗的陪同下到了仁义村。
看到陈苗家几十排的养殖规模,两个人都睁大了眼睛。
五个茁今天要去学堂,大人们就让陈苗自己招待她的小伙伴。
武晴朗和武意满乖乖的照着陈苗说的,在一个小棚子下站好,有人点了不知道什么草木,给他们从头到脚熏了一遍,这才允许他们进入养殖区。
不过陈苗也没有邀请他们把每个区域都逛一遍。
养殖的几个大棚子下,有妇人来来回回走动,陈苗说现在是给兔子们喂食的时间,这些妇人都是从村子里请来的帮工,不然几千只兔子他们陈家人就是不吃不喝也忙不过来啊。
武意蹲在小兔子的生活区挪不动步子了。她还没见过小小只毛茸茸的兔子。
晌午的时候,武晴朗和五个茁一起歇晌,武意就和陈苗在她的房间说话。
王永好做了一些米酒,给她俩当甜水喝。
武意喝了两口小脸就开始泛红,她看到陈苗房间的桌子上放了许多书,大多是她从未听过名字的书,忍不住好奇抽出一本《商君书》,翻开看了看,“阿苗,这些书你怎滴看这些书?”她看过文百千,还有一些经书,但是陈苗看着这些书太过深奥,她看不懂。
陈苗摇摇头,“并未都看过,这些都是我小爹借我的,让我慢慢看。”她拿起放在床头的一本书,是一本《博物志》,“最近倒是在看这本。”
武意放下手里的书,翻开《博物志》渐渐的倒是被书中的地华物茂吸引。
等武家两兄妹离开的时候,陈苗送了武意一对黑漆漆的小兔子,那本《博物志》也被武意借走了,看完了再来陈苗这里换其他有趣的书。
天气一开始暖和,庄稼人就开始忙活地里的活。
陈斗安排完家里的活计后前往兴元府。
兴元军共有六千四百多军户,每军户每户是五十亩的军田。祁东岳为了保证粮草的供应,对军户的产出有要求,细粮、粗粮、牧草每户该怎么按照上交的比例种植。为了鼓励军户们认真耕种,祁东岳一直奉行的就是地里的产出交够军队的征收任务后,剩下的都是军户自己的。所以兴元军的军户对分给自己的田都特别上心,多产才能给自己家多留。
陈斗、陈苗父女俩到达兴元府时,军户们忙着春耕,地里的小麦已经返青,他们还要种水稻和其他作物。
祁东岳要忙着练兵,他安排了祁西岭这个百户配合陈家父女指导军户们耕种番薯。
陈苗先看了军田的地,上等田和中等田都被种了粮食,一些养活了的地种了战马要吃的草料,留给番薯的都是贫瘠之地。陈苗看了册子,除去那些石块较多,土层薄的不适合种植番薯的地,剩下的还有两百多顷。
去年祁东岳买去的番薯尽够种了。
挑好了育苗的地。
祁西岭带着他手下的军户一起开挖弄陈斗说的温床。翻上来的土陈斗还要撒些水,让土壤保持一定的湿润。
陈苗则去挑选育苗的番薯。几车挑好的番薯送到地头,军户家的女人们小心的把番薯摆进温床。
那些储存的不好坏了的,陈苗也没全部让扔掉。发霉变味肯定不能要,还能吃的就把坏了的地方削掉。陈苗让军户们,将剩下的这些番薯洗干净,切片,晒干方便储存。
有人偷偷咬了一口白生生的番薯肉,有一丝丝甜,还怪好吃的。
番薯全部在浅坑里摆放好,就覆盖上一层松软的土,土上铺层稻草保持温度,也不让土囊那么容易干。
育种的活没那么繁琐,接下来就是要等二十来天,出了秧就能开始插番薯秧子。
陈斗和陈苗不放心家里的番薯,毕竟这是陈家其他人第一次独立给番薯育苗,那可是要提供给仁义村所有村民耕种的,不能有闪失。
但是军户村这里耕种的面积更大,还跟军队有关系,更是不能有闪失。父女俩商量了下,让陈苗一个小孩子骑马回去太打眼,于是决定还是陈斗由回家看看,快的话当天来回,晚的话也就在家过一天。
陈苗表示自己一个人完全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