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家人听说陈斗回来了,也和村长一样的想法,以为陈宿出了什么事需要陈斗回来。于是都扔了手头的活计赶回家来。
陈斗又说了一遍停考的事。
老李头和村长蹲到陈家院门外的拴马住边,臊眉耷眼的闷头抽烟。
李老婆子呆了好一会儿才明白停考是什么意思,这是断了陈宿的青云路啊!老婆子嗷呜一声哭了出来。陈宿这孩子平时读书有多用功,去地里干活还要拿本书,背书干活两不误。多少次她起来给一家人做早饭,陈宿那屋的灯都还是亮着的,灯影下,他不是翻书就是在写字。为什么老天爷要让陈宿碰上停考的事儿啊!
唉,李老婆子这是错怪了老天了,停考不停考是朝廷,是皇帝决定的,老天爷又没降下天灾阻挠科考,真的怪不到老天爷身上。
王永好则是关心小叔子,忙问陈斗,“小叔怎么样?他怎么没回来?你可有宽慰他?”
陈斗拍拍王永好的手安抚她,“阿宿没事,只是停了今年的秋试和明年的春闱,阿宿他要在府学了听消息,听听朝廷是把今科停了不再补考还是等明年、后年重开。”他这话也是解释给其他人听的,宽大家的心。
五个茁干着急,年龄有大有小,对事情的理解程度不一样,大的两个干着急,中间两个还知道去宽慰陈斗两口子,最小的陈茁益跟根木桩一样杵在角落,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陈苗的想法倒是跟陈斗、陈宿不谋而合。心里在感叹莫非是天意,师父不久前才把偶得的山洞告诉她,这会儿就来了一处朝廷停了科考的大事件,延续了五百多年的制度突然被叫停,可想而知会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极有可能波及到普通的老百姓。
很快,朝廷停了科考,陈家的秀才老爷考不了官了的消息就在几个村子间传开,众所周知是迟早的事。
外面怎么传陈家人不管,十年寒窗苦读,如今盼头悬了空,自己家的气氛已经够压抑,实在没心思管别人怎么说闲话。
晚上,陈苗到了父母的房间,跟父母说了山上那处洞穴的事。
“爹,我跟我师父一起去看过了,洞内确实干燥,适合藏粮食。”陈苗总结道。
“你是什么想法?”陈斗习惯把陈苗当小大人一样,尊重她的想法。
陈苗开始说起洞内的不足之处,洞的高度过高,如果不搭架子会浪费上部空间;洞内缝隙较多,会有蛇虫鼠蚁;洞口是在崖壁上,进出不方便;进山要走一个多时辰才能到发现山洞的位置……“虽然,但是,如果按照爹爹们的担忧来说的话,只要在洞内建粮仓,留出仓顶的位置能活动,如果发生什么祸及到我们村,那么不妨可以当做一个避难的好去处。”
陈斗没有一口就应下陈苗的想法,而是摸摸她依然只能扎成小团子的发包,“好,明日你带爹先去看看,再如何安排心里也有数。”
陈苗歪着头让陈斗捏了她的发包好一会儿,才抱着自己的小枕头,让她娘抱着她的小被子,搬回自己的房间睡去。
父女俩要去看山洞,自然是又把赵逢春叫上了。
陈斗被赵逢春拎着又是飞又是在树上窜又是跳崖的,觉得自己的胆子并没有自己想象的大。
其实赵逢春要不是为了照顾没有内力的陈苗能跟上他的速度,那肯定要让陈斗尝试一下飞的感觉,那会更刺激。
陈斗站在山洞前,双腿抖得像筛糠,两只手扒着堵着洞口的巨石不敢松手,再抬头看着陈苗抓着藤蔓像只猴子一般跳来跳去,差点肝胆俱裂。
“爹!”陈苗顺着树藤滑了下来,看到自己爹吓的脸色都有些惨白了,一阵心疼,赶紧跟师父一起合力推开一块巨石,扶着亲爹进去里面。
陈苗扶着陈斗在一块凸起的山体上坐下,小手体贴的给陈斗顺着背,嘴里还轻声哄着秦亲爹,“爹,没事了,咱们已经下来了,你看已经进到山洞里面了。”
陈斗缓了好一会儿才缓过劲来,抓着陈苗检查了一番,发现她只是发丝凌乱了些,长吁一口气。
陈苗这才察觉到陈斗是在害怕她出事,赶紧钻进他怀里,抱抱亲爹,拍拍亲爹的背,软软的跟亲爹说:“爹,我也没事,我跟师父学了轻功的。”
陈苗今年七岁了,是个大孩子了,陈斗便也不再像她小的时候那样会抱抱她,举高高转圈圈。今天也是真的被陈苗吓到了,他才在闺女小小软软的小身板儿扑进怀里的时候抱紧了她,安抚自己还在狂跳的心。
他没想到陈苗跟赵逢春还学这么危险的事情,要不是看出来闺女挺为自己能在山林间蹦来蹦去来去自如骄傲的,他都想找赵逢春谈谈话,让他别尽教陈苗这些危险的事情。
赵逢春吃了陈斗一记眼刀,摸摸鼻子,去一边查看洞内情况,虽然他已经进来过好几次了。
陈斗不再感到脚下悬空,也确认了陈苗的安全后,也站起来开始查看洞内的情况。这两年家里又是盖房子,又是建烘房,还要帮着村里人建兔棚,他对建造也有了些研究,很快就有了规划,该在哪里建粮仓,该怎么填补缝隙。
看过后,陈斗把心里的规划跟赵逢春说了。
赵逢春听着听着就觉得不对劲,陈斗这工程是不是有点大?“兄弟,一座粮仓已够你们一家在此吃喝一年不愁,何必要建几个粮仓?如果你质疑建这么些个我也没意见,只是你一家现在的田地兔棚都要撒手不管了。”
“这正是我要同逢春兄说的,”陈斗笑的像个老好人,根本没了刚才刀赵逢春的凶狠,“这个洞穴作为仁义村的退路如何?”
陈苗也赶紧扬起笑脸看向赵逢春。
赵逢春看着父女俩如出一辙的笑脸,一眼看着便知他们心思澄净无杂念。这两年相处下来,他算是了解这父女俩,不,应该说是陈家的处事原则了,他们好像无时无刻不在想着要拖着整个仁义村一起往上爬。
这还是赵逢春不够了解陈家,或者是不够了解陈苗,一名披着孩童的皮囊内心却住着扎根农村十年,一心带着农民们发家致富的扶贫官的灵魂。
脱贫攻坚精神是多少扶贫官的初心和使命,他们抱着忠于职守和真抓实干的理想信念。
他们心怀的是对党的绝对忠诚,明知扶贫攻坚的路难走、事难办,却甘愿把无悔的青春贡献在这番事业上;
是对山区贫困人民的怜悯,却又不止于怜悯。是看到老人住着漏雨的土坯房时,眼里的酸涩;是听见孩子因家贫辍学时,心里的焦灼;是去找项目、跑资金,非要让大家过上好日子的执拗。是把他乡当故乡,是把村民们当亲人的共情;
是对乡村事业的热爱,让他们日复一日的拿着笔记本,挨家挨户走访记录:谁缺劳力,谁家缺技术,谁家的地适合种果树,谁家的手艺能为乡村做宣传…… 然后对着这些笔记,一点点引进了产业,求来了技术指导,修水渠铺公路……
是对信念的坚持,是面对质疑时的隐忍不发,是遭遇挫折时的推倒重来,是被误会 多管闲事时的一笑而过。多少个彻夜难眠,但只要看到地里的庄稼多收了一茬,村民的腰包鼓了一分,他们眼里的光就又能亮了起来。
这些赵逢春他都不懂。
但是,赵逢春却在陈苗的眼中看到了光,他曾在主人的眼中看到过的,叫做信念的光。
赵逢春晃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