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县委书记的肯定:林枫的战略高度
电话挂断,听筒里传来忙音,林枫却久久没有将话筒放回原位。
市委,陈书记。
这几个字,像几块沉甸甸的玉石,落在他心里,分量十足。办公室里安静极了,只剩下周建国略显粗重的呼吸声。
“市……市委陈书记?”周建国凑了过来,脸上那副“万事尽在掌握”的表情已经碎了一地,取而代?pad?之的是一种混合了震惊、狂喜和担忧的复杂神情。他伸长脖子,仿佛想从那已经没了声音的话筒里听出点什么回音来。
“嗯。”林枫把话筒轻轻放回机座,发出一声清脆的咔哒声。
“我操!”周建国憋了半天,最终还是没忍住,爆了句粗口。他猛地一拍大腿,又觉得声音太大,赶紧收敛,压低声音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像一头被关在笼子里的豹子,“这……这速度也太快了!市电视台的报道才播了多久?一个钟头?市委书记就亲自打电话叫你去汇报?老林,你这回不是放火,你是直接扔了个炮仗在市领导的案头啊!”
林枫坐回椅子上,身体向后靠去,感受着椅子传递来的坚实感。他没有周建国那么激动,心里反而异常平静。他知道,从黑石沟的智慧黑板亮起的那一刻,从那几百名家长自发聚集到县政府门口的那一刻,事情就已经超出了他个人的掌控,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轨道。
市委书记的关注,是意料之外,也是情理之中。
“你小子,怎么一点都不激动?”周建国停下脚步,看着林枫那张过分平静的脸,有点恨铁不成钢,“这可是市委书记!咱们清源县一年到头,能有机会单独跟书记汇报工作的有几个?你这等于是一脚迈进了市领导的视野里!天大的好事!”
“是好事,也是考试。”林枫拿起桌上那杯已经凉透的茶,抿了一口。
周建国脸上的兴奋劲儿稍微冷却了一些,他明白林枫的意思了。这种级别的汇报,说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会被放在显微镜下审视。说得好了,是平步青云的阶梯;说得不好,哪怕只是一个细节思虑不周,都可能被打上“考虑不周”、“急功近利”的标签。
“那你打算怎么说?”周建国坐到他对面,神色严肃起来。
林枫没有立刻回答,他看着窗外,县政府大院里的人来人往,那些下午刚刚散去的家长们的身影,仿佛还留在原地。
“实话实说。”林枫转回头,“说黑石沟的破败,说王满仓校长的坚守,说孩子们眼睛里的光,也说我们面临的困难。钱的缺口,技术的壁垒,还有后续师资培训的压力。我不是去报喜的,我是去要政策、要支持的。”
周建国看着他,半晌,点了点头:“你小子,心里有数就行。需要什么材料,我连夜让办公室给你准备。”
“不用。”林枫摇摇头,“陈书记想听的,应该不是报告里的数据。他想看的,是数据背后的人,和解决问题的思路。”
……
林副县长被市委书记点名召见,要去市里做专题汇报的消息,像一阵风,悄无声息地吹遍了县委县政府大院的每一个角落。
新上任的教育局代理局长,刚刚还在为下午会议上林枫交代的任务而焦头烂额,听到消息后,手里的笔直接掉在了地上。他愣了足足有半分钟,然后抓起电话,用一种近乎咆哮的音量对自己办公室的主任喊:“把所有人都叫回来!加班!通宵也得把全县教学点的摸排表给我做出来!最详尽的那种!明天早上八点之前,必须送到林县长办公室!”
财政局长办公室里,烟雾缭绕。他默默地掐灭了手里的烟头,拿起桌上的红色电话,拨了一个内线:“喂,小刘吗?把下午做的那个五百万的资金测算方案,再做得细一点。不,别考虑缺口了,想办法把缺口给我填上!从其他能动的款项里,再挤一挤!态度要拿出来!”
县长办公室的灯也亮着。县长站在窗前,看着林枫办公室的方向,久久没有言语。他身后的秘书,小心翼翼地给他续上热水,一句话也不敢多问。县长心里很清楚,林枫这一步,已经不只是在清源县这个小池子里扑腾了,他已经引起了上游大江的注意。这对清源县是好事,但对他个人而言,心情却有些复杂。
而县委书记陈建国的办公室,则是在一片安静中。
陈建国并没有立刻下班,他也在看那条新闻的回放。电视屏幕上,苏青那张知性的脸和充满力量的评论,让他嘴角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
“用阳谋,不用阴谋。把事情放在太阳底下,让民意成为你的战车……”他轻声念叨着自己对林枫说过的话,眼神里透出一种欣赏,“这小子,不光听进去了,还玩出了花。”
他关掉电视,拿起桌上的电话,拨通了市委一位老熟人的号码。
“喂,老周啊,睡了没?”
“建国?你这个点打电话,肯定没好事。”电话那头传来一个爽朗的笑声。
“哈哈,是好事,也是给你送点‘麻烦’。”陈建国靠在椅背上,“我就是想提前给你打个招呼,明天我们县里有个叫林枫的年轻同志,要去给陈书记汇报‘云端课堂’的事。这小子,有点意思。”
“哦?能让你陈建国说‘有意思’的,那肯定不一般。我听说了,市台那条新闻,就是你们县的吧?搞得挺热闹嘛。”
“热闹是表象。”陈建国的声音沉了下来,“这小子看问题的角度,跟别人不一样。他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他是在修一条路,一条能让山里孩子真正走出来的路。这种战略性的眼光,在基层,不多见。”
“行啊你,这是生怕我们市里不知道你清源县出了个人才?”
“我不是怕你们不知道,我是怕你们把他用小了。”陈建国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这棵苗子,得给足阳光雨露,让他长成参天大树才行。”
挂了电话,陈建国看着窗外的夜色,心情舒畅。他知道,林枫的这把火,不仅烧旺了清源县教育改革的炉子,也为他自己未来的政治布局,添了一块重要的基石。
……
第二天上午九点半,林枫提前半小时抵达了市委大楼。
他婉拒了周建国开车相送的好意,自己坐了最早一班的县际班车来的。他穿的还是那身半旧的夹克,手里只拎着一个普通的帆布公文包。
市委大院庄严肃穆,来往的人都脚步匆匆,神情严肃。林枫在门口登记后,一个戴着眼镜、看起来文质彬彬的年轻人早已等在那里。
“是林枫同志吧?我是陈书记的秘书,我叫王浩。”年轻人热情地伸出手。
“王秘书,您好,让您久等了。”林枫与他握手。
王浩不动声色地打量着眼前的年轻人。比电视上看起来更沉稳,眼神很干净,没有丝毫的局促不安,也没有那种初见大场面时的刻意逢迎。他心里暗暗点头,陈建国书记推荐的人,果然气质不凡。
“书记正在会客,还有几分钟,我先带您去会客室稍等一下。”
“好的,麻烦了。”
走进那间挂着“三号会客室”牌子的房间,林枫的心跳才稍微快了半分。他将公文包放在身边,里面没有一份纸质报告,只有他来时在班车上,用笔在一张白纸上画的一幅草图。
那是一幅清源县的简易地图,上面用红笔圈出了黑石沟的位置,然后用蓝色的虚线,从黑石沟向四面八方延伸出去,连接着一个个代表着教学点的圆圈。在地图的空白处,写着几个关键词:资金、师资、网络、民意、监督。
他不需要稿子,所有的东西,都在他脑子里。
十分钟后,王浩秘书推门进来:“林枫同志,书记请您过去。”
林枫整理了一下衣领,拿起公文包,跟着王浩走进了那扇厚重的木门。
市委书记陈文山的办公室,和他想象中的不太一样。没有那种威严逼人的布局,反而更像一间书房。巨大的书架占据了整面墙,上面塞满了各类书籍,空气中飘着一股淡淡的墨香。
陈文山正站在书架前,手里拿着一本书在看。他看起来五十多岁,身材清瘦,戴着一副金丝眼镜,气质儒雅。听到脚步声,他转过身,脸上露出一丝温和的笑容。
“你就是林枫同志吧?来,坐。”他指了指办公桌对面的椅子。
“陈书记,您好。”林枫微微躬身,然后坐下。
陈文山没有坐回自己的大班椅,而是拉过旁边的一张椅子,坐在了林枫的斜对面,这个距离,更像是师长与学生的谈话。
“市台的新闻,我看了,拍得很好。”陈文山开口,声音很平和,“清源县的陈建国同志,也给我打了电话,对你赞不绝口。”
林枫没有接话,只是安静地听着。
“我今天请你来,不听汇报。”陈文山十指交叉,放在膝上,“我就是想跟你聊聊天。我想听听,你是怎么想到,要把第一站,选在黑石沟那个地方的?”
这个问题,出乎林枫的意料。他以为书记会先问项目的整体规划和预算。
他沉默了片刻,组织了一下语言:“报告书记,因为黑石沟,是清源县教育这块木板上,最短的那一块。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而取决于最短的那块。只有把黑石沟这块板补上了,清源县的教育,才有可能真正地装满水。”
陈文山眼中的笑意更浓了。这个回答,没有喊任何口号,却说透了问题的本质。
“说得好。那你在补这块板的时候,有没有想过,可能会把其他长板的主人给得罪了?毕竟,资源是有限的。”陈文山的问题,变得锐利起来。
林枫坦然地迎着他的目光:“想过。但我想,教育资源,不应该看作是谁的私有财产。它的唯一属性,是公共属性。我没有资格,也没有权力去剥夺任何一个孩子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而且,‘云端课堂’的模式,不是削峰填谷,而是通过技术手段,把高峰复制到山谷里,它并没有损害谁的利益。”
“那你把老百姓的胃口都吊起来了,现在全县的家长都盯着你,这个局面,你想过怎么收场吗?”陈文山继续追问,问题一个比一个刁钻。
林枫闻言,反而笑了。他从公文包里,拿出了那张画着草图的白纸,铺在两人之间的茶几上。
“陈书记,我从未想过要‘收场’。因为这根本不是我一个人的‘场’。”他指着地图上那些密密麻麻的圆圈,“我只是点了一把火,而现在,全县的老百姓,都成了往这把火里添柴的人。这股民意,是压力,更是我推行这项改革,最大的底气和保护伞。有他们在后面看着,盯着,催着,谁敢在这件事上动手脚,谁就是跟全县的老百姓过不去。”
陈文山看着那张简单的草图,看着林枫手指划过的轨迹,目光久久没有移开。
他没有再问任何问题。
许久,他才缓缓开口,声音里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感慨:“清源县的同志说你懂战略,有高度。我今天才明白,你的战略,不是写在纸面上的规划,你的高度,是站在民心之上。”
他站起身,走到办公桌后,拿起桌上的那部红色电话,拨了一个号码。
“组织部吗?我是陈文山。帮我查一下,我们市里,关于‘智慧城市’建设的专项人才储备库里,还有没有空缺的名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