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的战事已持续半月有余。
司马懿站在临时搭建的望楼上,面无表情地注视着远方山脊。那里,数座形制奇特的棱堡依旧顽强地矗立着,汉字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
“今日战况如何?”他的声音平静无波。
郭淮上前一步,脸色凝重:“回大都督,西侧三号堡久攻不下。守军凭借棱堡工事和元戎连弩,给我军造成不小伤亡。东线虽突破两道防线,但蜀军利用熟悉地形,不断袭扰我军侧翼。”
孙礼补充道:“屯田区的民兵抵抗异常顽强。他们熟悉每一条小路,每一处水源,我军推进速度比预期慢了至少五日。”
司马懿的指尖在栏杆上轻轻敲击。这个速度太慢了。按照他的计算,此刻应该已经兵临陇西腹地,迫使诸葛亮从陈仓回援。可这些棱堡、这些民兵、这些神出鬼没的袭扰,像一张粘稠的蛛网,将他的大军牢牢缠住。
“传令下去,增派投石机,集中轰击三号堡东北角。那里地势较低,墙体已有裂痕。”他顿了顿,“再派一队精兵,趁夜绕道后山,断其水源。”
“诺!”
望着将领们离去的身影,司马懿的眉头几不可察地皱起。这些抵抗太过有序,太过顽强,不像是一支失去主帅的军队。诸葛亮此刻应该在陈仓焦头烂额才对,郭淮和孙礼对粮道的袭扰应该已经奏效......
一丝不安掠过心头,又被他强行压下。
就在这时,一骑快马自东面疾驰而来。马上骑士浑身浴血,几乎是滚落马鞍:“大都督!五丈原......五丈原发现蜀军主力!”
“什么?”司马懿一向沉稳的声音首次出现了裂痕,“说清楚!”
“今晨拂晓,五丈原突然竖起诸葛大旗!看规模,至少有两万精锐!吴懿、张翼等将皆在阵中!”
仿佛一道惊雷在耳边炸响。司马懿猛地抓住栏杆,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五丈原?怎么可能?
那里地处渭水南岸,位于陈仓与陇西之间。诸葛亮若从陈仓回援,理应直奔陇西前线,怎会出现在侧后方的五丈原?
除非......陈仓根本就是个空城计?那些旌旗、那些炊烟、那些频繁的调动,全都是做给他看的假象?
“诸葛亮......好一招暗度陈仓!”司马懿几乎是从牙缝里挤出这句话。他中计了,完完全全中了诸葛亮的圈套。对方不仅识破了他的“围城打援”,更是将计就计,反手给了他致命一击。
五丈原的出现,意味着他的侧翼和退路已经完全暴露。
“传令!前军变后军,立即向渭水北岸撤退!快!”司马懿的声音带着罕见的急促。
可是已经太迟了。
就在魏军开始混乱地调整阵型时,五丈原方向战鼓震天。无数面汉旗如林竖起,诸葛亮羽扇纶巾的身影出现在高处。
“司马仲达,既入彀中,何急离去?”清朗的声音借着山风传遍战场。
与此同时,陇西方向的棱堡寨门洞开。高翔、吴班率领守军如猛虎出柙,向正在撤退的魏军发起反扑。更致命的是,一支白毦精兵突然出现在魏军后方,开始切割他们的退路。
三面夹击!
五丈原的蜀军主力如泰山压顶,陇西守军如困兽反扑,白毦兵如利刃断后。魏军瞬间大乱。
“不要乱!结阵防御!”张合在乱军中大吼,却被一支流矢射中肩甲。
“保护大都督!”郭淮率领亲兵死死护住中军。
但溃败已成定局。前军想后撤却被中军阻挡,中军陷入混战无法转向,后军在白毦兵的突击下四分五裂。元戎连弩的箭雨覆盖着每一个试图集结的方阵,蜀军步兵如潮水般涌来。
司马懿在亲兵护卫下且战且退,眼睁睁看着麾下将士成片倒下。那些他寄予厚望的精锐,此刻像无头苍蝇般四处奔逃。
“大势去矣......”他长叹一声,不得不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
当残存的魏军终于渡过渭水,退守北岸时,清点伤亡,竟折损近万。粮草、辎重丢弃无数,连司马懿的帅旗都在混乱中失落。
对岸,五丈原上的汉旗在夕阳下格外刺眼。陇西的屯田区安然无恙,那些棱堡依旧巍然屹立。
司马懿望着南岸,脸色铁青。这一仗,他输得彻底。不仅未能动摇蜀军在陇西的根基,反而损兵折将,让诸葛亮站稳了五丈原这个战略要地。
“诸葛亮......来日方长。”他喃喃自语,转身走向营帐。
渭水南岸,诸葛亮轻摇羽扇,远眺北岸的魏军大营。
“丞相神机妙算,司马懿此番元气大伤矣。”吴懿由衷赞道。
诸葛亮却摇了摇头:“司马仲达用兵老辣,此番虽胜,却未伤其根本。传令各部,加固五丈原营寨,同时确保陇西屯田区尽快恢复生产。”
他望向北方,目光深邃。
这场博弈,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