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诺伊州,芝加哥。2025年6月16日,上午9时整。波音公司总部大楼,那座高耸入云的玻璃幕墙巨塔,在晨光中熠熠生辉,象征着美国工业力量的辉煌与稳固。大厅内,西装革履的员工们步履匆匆,咖啡香气混合着空调的冷风,一切如常,高效而有序。
然而,就在这时,三辆没有任何标识的黑色雪佛兰和两辆印着“国防刑事调查处(dcIS)”字样的厢式车,如同幽灵般悄无声息地驶入大楼地下车库的专用通道。车门打开,一群穿着深色西装或dcIS制服的人员迅速下车,表情冷峻,行动无声却高效。为首的是财政部特别调查处的一名高级官员和林夏洛克部长的一名数据分析师,他们手中拿着联邦法官签署的搜查令和传票。
没有警告,没有提前通知。调查团队直接乘坐高管专用电梯,抵达顶层战略财务与合规部所在的楼层。
当电梯门打开时,波音公司的首席合规官(cco)正巧端着一杯咖啡走出办公室,看到这群不速之客,瞬间僵在原地,咖啡杯差点脱手。
“约翰·哈里森先生?”财政部官员亮出证件和搜查令,“我们是财政部、国防刑事调查处及司法部特别检察官办公室联合调查组。这是联邦法院签署的搜查令和传票。我们需要立即查阅贵公司2018年至2024年期间,所有与‘空军一号’更换项目(Vc-25b)、Kc-46A加油机项目、以及‘陆基战略威慑’(GbSd)项目相关的财务记录、内部审计报告、成本核算底稿、电子邮件及内部通讯记录。包括所有与‘环球战略服务集团’(GSSG)及其关联公司的合同与资金往来。请立即配合。”
哈里森的脸色瞬间惨白如纸:“这……这不可能!这些都是最高商业机密!涉及国家安全!我们需要时间通知法律部门,申请保护令……”
“搜查令立即生效,哈里森先生。”dcIS的负责人上前一步,语气强硬,“任何阻挠、拖延或销毁证据的行为,都将被视为妨碍司法公正。请立刻开放所有相关数据库权限和物理档案室。我们的技术团队将接管相关服务器端口。请通知所有相关员工,留在工位,配合问询。”
话音刚落,技术团队已经带着专业设备,径直走向数据中心机房。财务审计专家则开始封锁财务部门的办公区域。气氛瞬间冻结!波音员工们目瞪口呆地看着这一切,窃窃私语,恐慌开始蔓延。电话铃声急促响起,显然是法务部门和公关部门试图介入,但都被调查组严词挡回。
这场突袭,绝非盲目行动。它的每一个步骤,都建立在财政部团队长达数周的精密数据挖掘和算法分析之上。
他的AI系统,通过交叉比对国防部合同支付数据、波音公司公开财报、供应链子承包商信息以及海外空壳公司的资金流动,精准定位了数十亿美元的成本异常区间和可疑的支付路径。
自然语言处理(NLp)模型扫描了海量的公开文档、新闻稿和社交媒体信息,发现了波音高管与退役将军、GSSG高管之间隐秘的社交网络联系和利益关联模式。
机器学习算法甚至预测了波音最可能隐藏关键证据的服务器物理位置和加密方式,为技术团队的突破提供了精确导航。
与此同时,在弗吉尼亚州阿灵顿的另一处波音国防系统分部,另一支调查小组同步行动,直接封存了Kc-46A加油机项目的生产线质量监控数据库和员工工时记录系统。调查重点直指虚报工时、以次充好、以及系统性掩盖设计缺陷的内部文化。
“波音公司遭联邦突袭调查!”
“国防部、财政部、司法部联合出手,目标直指天价合同腐败!”
“受‘三叉戟行动’冲击,波音股价开盘暴跌15%,触发熔断!”
华尔街一片恐慌!波音作为道琼斯工业指数的核心成分股和国防工业的龙头,其暴跌引发整个航空国防板块乃至大盘的剧烈震荡。分析师紧急下调评级,投资者疯狂抛售。
波音公司总部紧急召开董事会,律师团队试图申请紧急禁令,公关机器全速开动,试图将此事描绘成“政府过度干预市场”、“政治迫害优秀企业”。但在确凿的搜查令和雷霆万钧的执法行动面前,这些辩解显得苍白无力。
当天下午,芝加哥联邦检察官办公室发布简短声明,证实了此次调查与“国防采购体系反腐败行动”有关,并强调“将彻查到底,维护纳税人的利益和国家安全”。
傍晚时分,初步消息传出:波音公司三位高级副总裁(分别负责空军项目、财务和供应链管理)被勒令停职配合调查。一名财务总监和两名项目经理被dcIS直接带走问话。
林夏洛克在华盛顿的指挥中心,看着实时传回的数据流和屏幕上的波音公司组织架构图(几个关键节点已被标红),对身边的助手冷静地说:“模型置信度提升至96.3%。这只是开始。下一个目标,洛克希德·马丁的F-35供应链审计组,准备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