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敬则:“治顽疾”要抓软肋,善用“内部人”比硬刚管用
王敬则担任吴兴太守时,当地历来有很多抢劫、偷窃的案子。王敬则抓到一个小偷后,把小偷的亲属叫到跟前,当场打了小偷几十鞭子,还罚他长期打扫街道。
过了一段时间,王敬则又下令:让这个小偷找出以前和他一起作案的同伙来代替自己扫街。其他小偷怕被这个同伙认出来、连累自己,全都吓得逃走了,吴兴境内的偷盗问题就此解决,治安变得清明。
冯梦龙点评:打痛点、用内鬼,治偷思路比硬抓高明
王敬则的招儿狠在两点:一是让小偷在亲属面前受罚,亲属都没法容忍他再做贼;二是利用“小偷最懂小偷”的特点,让他举报同伙——这比派官差到处搜捕效率高多了。毕竟官差认不出小偷,但同伙之间一认一个准,其他小偷根本躲不过。
王敬则的智慧,在于不跟小偷“硬碰硬”,反而抓住他们“怕暴露、怕连累”的软肋:先罚他扫街丢面子,再逼他举报同伙当“投名状”,让其他小偷自乱阵脚、主动逃走。很多时候,遇到难整治的问题,别只想着“强压”,找准对方的软肋,再用“内部突破”的办法,反而能轻松解决。
【管理智慧】
一、王敬则的“治偷逻辑”:不是硬罚,是“诛心+以毒攻毒”
王敬则不把小偷关大牢,反而搞“当众扫街+举发同伙”,核心算透了两点:一是小偷怕“丢脸”比怕“坐牢”更甚——坐牢是“关起门来受罚”,没人知道;当众扫街还连累亲属丢脸,是“把脸丢在熟人面前”,比打他还难受,亲属也会反过来施压让他老实;二是“小偷懂小偷”比“官差抓小偷”更高效——官差不知道小偷的圈子,瞎找半天抓不到;让小偷举发同伙,一抓一个准,还能吓退其他小偷。
放到现代生活或职场,这个逻辑就是“治‘小恶’(比如社区小偷、职场摸鱼、办公室顺手牵羊),别光靠‘硬罚’,要戳‘脸面痛点’+‘用内部人管内部人’——硬罚只能管一时,诛心才能管长久”。
1.戳“脸面痛点”:比罚钱坐牢更能让人“不敢再犯”
王敬则让小偷“当着亲属面挨打、扫大街”,是把“小偷的脸”按在地上摩擦——小偷混江湖靠“不怕死”,但在亲戚面前,怕的是“被当成‘败家子’‘坏人’”,亲属也会觉得“没面子”,反过来劝他“别再偷了”。
这就像社区里,总有人偷拿别人放在楼道的快递、自行车配件。物业一开始贴公告“偷东西报警”,没人当回事;后来物业抓了个偷快递的大妈,没报警,反而把大妈的儿子(也是小区业主)叫过来,让大妈在单元楼业主群里发道歉视频,还罚她帮着分拣小区的快递。结果不仅这大妈再也没偷过,其他想偷的人也怕了——“万一被抓了,在业主群里丢这么大脸,以后还怎么在小区待?” 从此楼道里再也没丢过东西。
还有职场里,有人总爱“顺手牵羊”拿同事的文具、零食。领导一开始说“再拿就扣绩效”,没用;后来抓了个拿零食的员工,没扣钱,反而让他买一箱零食分给全部门,还在部门会上说“以后大家想吃零食可以一起买,别自己拿别人的”。这员工红着脸分完零食,再也没拿过别人东西,其他同事也不好意思再顺手牵羊了——这就是“戳脸面”的威力:钱没损失多少,但脸丢不起,反而能让人记住教训。
2.以“恶”治“恶”:让“懂行的内部人”抓“同类”,比外人高效
王敬则让小偷“举发旧同伙”,是因为“小偷最懂小偷的套路”——他们知道同伙常在哪偷、怎么藏赃物、甚至什么时候会出门;官差没这些信息,跑断腿也抓不到几个。
这就像企业里,仓库总丢零件,保安查监控查了半个月没线索。主管后来找了个“以前拿过小零件没被深究”的仓库管理员,跟他说:“你要是能帮着找出谁在偷零件,之前的事我不追究,还让你当仓库组长。” 这管理员本来就懂仓库的“监控死角”“零件存放规律”,没几天就发现另一个管理员在“下班时把零件藏在饭盒里带出去”,直接上报给主管,仓库丢东西的问题一下就解决了。
还有校园里,总有人在教室偷同学的笔、充电宝。老师一开始让同学“互相监督”,没效果;后来抓了个偷笔的学生,没处分他,反而让他当“班级财物管理员”,负责登记大家的文具。这学生知道“偷东西的人喜欢趁课间没人时下手”,课间就盯着教室门口,没几天就发现另一个学生在偷充电宝,告诉了老师——这和王敬则“以偷治偷”的逻辑一样:内部人懂内部的“猫腻”,让他们管同类,比外人瞎查管用10倍。
二、当代“王敬则式治恶”案例:不硬罚、诛心+用内人,小恶轻松根治
不管是社区小恶、职场小动作,还是校园里的小偷小摸,像王敬则一样“戳脸面+用内人”的,总能根治问题;而那些“光靠硬罚”的,往往越管越隐蔽。
案例1:社区“楼道乱堆杂物+偷东西”,戳脸面+用“改过者”,双管齐下
某老社区楼道里,一方面有人乱堆纸箱、旧家具,另一方面总丢自行车。物业之前又清杂物又贴“偷车报警”,没效果;后来学王敬则的招:
1.抓了个乱堆杂物还偷过自行车配件的大爷,没清他的东西,反而让他儿子来小区,当着其他业主的面,让大爷把杂物搬下楼,还让他帮着给楼道刷墙;
2.跟大爷说:“你要是能帮着盯楼道,发现有人乱堆东西或偷东西就告诉物业,以后楼道的‘文明岗’就归你,大家还会谢谢你。”
结果大爷不仅自己不乱堆了,每天还在楼道转悠,看到有人堆东西就劝,看到可疑的人就问,没几天楼道就干净了,自行车也没再丢过——其他业主怕被大爷“盯上”,也不敢再乱堆、乱偷了。
案例2:企业“办公室摸鱼+顺手牵羊”,诛心+用“改过者”,氛围变好
某公司办公室里,员工总在上班时间刷短视频,还有人偷拿同事的咖啡、纸巾。hR一开始定“摸鱼扣钱、偷东西开除”,反而没人愿意举报,怕得罪人;后来学王敬则:
1.抓了个摸鱼还拿过同事咖啡的员工,没扣钱,反而让他买了10杯咖啡分给大家,还让他当“部门考勤员”,负责提醒大家“上班别摸鱼”;
2.跟他说:“你要是能帮着把部门摸鱼的情况改善了,月底给你发‘文明员工’奖金。”
这员工怕再丢脸,每天上班前提醒同事“别刷视频了”,看到有人想拿别人的东西就咳嗽提醒,没半个月,办公室摸鱼的少了,也没人再顺手牵羊了——同事们怕被他“提醒”,反而更自觉了。
三、反面案例:只硬罚不诛心,小恶越管越隐蔽
很多人治小恶时,总觉得“罚得越重越管用”,结果反而让小恶变隐蔽:比如某小区抓了偷花的人,直接报警拘留,结果其他偷花的人更小心了,专挑监控死角偷,物业更难抓;某公司抓了拿文具的员工,直接开除,结果其他想拿的人藏得更隐蔽,甚至把文具带回家,办公室丢东西的情况没好转反而更频繁——这就是“硬罚的坑”:只堵不疏,只罚不诛心,只会让小恶换个方式继续,不会真的消失。
四、核心启示:治小恶,记住王敬则的2个“不犯傻”
1.不犯“只硬罚不诛心”的傻:别光想着“罚钱、坐牢、开除”,先想“对方最怕丢什么脸”——是在亲戚面前丢脸,还是在同事、邻居面前没面子?戳中这个痛点,比硬罚更能让人“不敢再犯”。
2.不犯“只靠外人硬查”的傻:别只让“物业、保安、hR”这些外人去查,找“懂行的内部人”(比如改过的小偷、仓库管理员、摸鱼过的员工)帮忙,他们知道“小恶的套路”,抓得准还能吓退其他人,比外人瞎查高效多了。
【原文】王敬则
敬则为吴兴太守。郡旧多剽掠,敬则录得一偷,召其亲属于前,鞭之数十,使之长扫街路,久之,乃令举旧偷自代。诸偷恐为所识,皆逃走,境内以清。
评:辱及亲属,亲属亦不能容偷矣。唯偷知偷,举偷自代,胜用缉捕,人多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