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坚&皇甫郦:对付“不安分的人”,别等“走流程”,该硬气时要硬气
孙坚曾在张温手下参与军事。张温用诏书召见董卓,董卓过了很久才来,说话态度还特别傲慢。孙坚上前悄悄对张温说:“董卓犯了大罪,还敢这么嚣张说大话,他心里肯定没把朝廷放在眼里,应该以‘召见不按时到’的罪名,按军法杀了他。”张温没听,后来董卓果然变得专横跋扈,没人能控制住他。
皇甫郦:劝皇甫嵩讨董卓,可惜被“讲规矩”耽误
中平二年,董卓被任命为并州牧,朝廷下诏让他把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拒不服从。当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也在军营里(边批:这小伙子有眼光,能用),他劝皇甫嵩说:“现在朝廷政事混乱,天下人活得苦不堪言,能让天下转危为安的,只有您了。如今董卓接到诏书要交兵权,却上书请求自己留着,这是违抗命令;又借着京城混乱的理由,犹豫着不肯前进,这是心怀不轨。而且他凶狠暴戾、没人亲近,将士们也不真心归附他。您现在是元帅,靠着国家威严去讨伐他,对上能彰显忠义,对下能除掉祸害,这可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大事业啊!”
皇甫嵩却回答:“擅自下令虽然有罪,但擅自杀人也有责任,不如把这事明明白白上奏朝廷,让朝廷来裁决。”(边批:这时候还说这种讲规矩的话,根本没用)于是皇甫嵩上书把情况报告给朝廷。皇帝只是责备了董卓几句,董卓反而更怨恨皇甫嵩;等到董卓掌控朝政后,皇甫嵩差点被他害死。
冯梦龙点评:看这两件事,才明白哥舒翰杀张擢、李光弼斩崔众,是真有大魄力、大见识!事迹见《威克部》。)
哥舒翰当年直接斩杀不听命令的张擢,李光弼果断处死违抗军令的崔众,都是在看到隐患时立刻出手,不被“规矩”“人情”束缚。对比张温、皇甫嵩的优柔寡断,才知道这种“该断就断”的魄力有多重要——要是他们能像哥舒翰、李光弼一样,早点除掉董卓这个隐患,后来也不会有董卓乱政的灾祸。
孙坚和皇甫郦的智慧,在于早早看清董卓“不服管、会作乱”的本质,知道对付这种人不能“讲情面”“走形式”。可张温怕“杀错人”,皇甫嵩怕“担责任”,都错过了除掉隐患的最佳时机。
生活里遇到“故意挑衅、不守规矩”的人,别总想着“忍一忍”“等别人解决”;职场上碰到“不听指挥、心怀鬼胎”的同事或下属,也别被“流程”“人情”绑住手脚。该警告就警告,该出手就出手,不然等对方坐大,麻烦只会更大。
【管理智慧】
一、孙坚:早看出董卓是“定时炸弹”,张温却“怕炸不敢拆”
孙坚当年在张温手下当参谋,有次张温用朝廷诏书召董卓来议事,董卓磨磨蹭蹭半天才到,见面说话还拽得二五八万,一点没把张温和诏书放眼里。孙坚一看这架势,赶紧凑到张温耳边小声说:“董卓本来就犯了大罪,现在还敢这么狂,谁知道他心里憋着啥坏水?不如就以‘接到诏书不按时来’为理由,按军法把他斩了,绝了后患!”
结果张温怂了:“董卓手里有兵,万一杀了他乱起来咋办?还是算了吧。”没成想,后来董卓果然越来越嚣张,把持朝政、废立皇帝,把东汉搅得稀烂,张温也没逃过,最后被董卓找借口杀了——孙坚早把“炸弹”的引线指出来了,张温却因为怕麻烦不剪,最后被炸得粉身碎骨。
当代案例1:职场“领导不敢开掉刺头老员工,最后团队被搞垮”
公司有个老员工老周,仗着自己入职早,天天迟到早退,还在背后吐槽领导、挑拨同事关系。新领导小李刚上任,有人劝他:“老周这号人就是团队毒瘤,早点按公司制度开了,不然其他人都跟着学坏。”
小李却犹豫:“老周懂点老业务,开了怕没人接;而且他资历老,闹起来不好看。”结果没几个月,团队里好几个年轻人跟着老周摸鱼,项目进度拖了又拖,客户投诉一大堆。最后老板不仅把小李骂了一顿,还让他自己收拾烂摊子——小李就像张温,明知道“刺头”是隐患,却怕得罪人、怕麻烦,最后把整个团队都拖下水。
当代案例2:商业“老板不敢终止坑人合作,最后被对手抄家”
老吴开了家设计公司,跟一家印刷厂合作,结果印刷厂总“偷工减料”:印出来的海报颜色不对,还总延期交货,好几次让老吴的客户不满意。老吴的合伙人劝他:“这印刷厂根本不靠谱,赶紧终止合作,找别家!不然客户全跑了。”
老吴却舍不得:“跟他们合作三年了,换厂家得重新对接,太麻烦;而且他们报价低,换了怕成本涨。”结果没过多久,印刷厂不仅把老吴的设计稿偷偷卖给竞争对手,还抢了他两个大客户——老吴这才后悔:“当初要是听劝早点断了,也不会被坑这么惨!”这跟张温“留着董卓”一模一样:怕麻烦、贪小利,最后吃大亏。
二、皇甫郦:看透董卓“要反的野心”,皇甫嵩却“想靠流程避祸”
中平二年,朝廷封董卓为并州牧,让他把兵权交给皇甫嵩,董卓压根不听,赖着兵权不放。当时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也在军中,这小伙子脑子特别清楚,劝皇甫嵩:“现在朝廷乱得一团糟,天下人都快活不下去了,能稳住局面的只有您!董卓接到诏书却不交兵权,还上书狡辩,这是违抗命令;他又借着京城混乱的由头,故意不往前走,明显是憋着坏想搞事!而且他这人又凶又没人情味,手下将士根本不真心服他。您现在是元帅,拿着朝廷的威望去收拾他,既能显忠义,又能除了这祸害,这可是像齐桓公、晋文公那样的大好事啊!”
结果皇甫嵩却犯了“书呆子病”:“擅自下令杀人是有罪的,就算董卓有错,也得让朝廷来定夺,我不能自己做主。”然后就只写了封奏折,把董卓的事上报朝廷。皇帝也就轻飘飘骂了董卓几句,董卓却因此记恨上了皇甫嵩——后来董卓掌权,立马找借口把皇甫嵩抓起来,差点砍了他的头,还好有人求情才保住命。
当代案例1:体制内“干部不敢处理违规下属,靠上报甩锅,最后被下属反咬”
某单位的王科长,手下有个科员小赵,总“虚报差旅费”“上班时间干私活”,王科长的下属劝他:“小赵这是违规,您按制度处理了就行,别等他闹大。”王科长却觉得:“我直接处理,万一小赵闹到上级那说我针对他咋办?还是上报给局里,让局里定夺。”
结果局里只是让小赵“写检讨”,小赵不仅没改,还觉得王科长“打小报告”,到处说王科长的坏话,甚至在一次重要项目里故意报错数据,让王科长被局里批评——皇甫嵩“靠朝廷自裁”的坑,王科长也算踩得明明白白:该自己担责处理的时候甩锅,最后只会被对手反咬一口。
当代案例2:创业公司“cEo不敢炒掉贪腐合伙人,靠股东会投票,最后公司被掏空”
某创业公司的cEo老杨,发现合伙人老郑“偷偷把公司的客户资源转给自己的副业”,还挪用了公司20万公款。团队核心成员劝老杨:“老郑这是犯罪,赶紧让他退股,不然公司早晚被他掏空!”
老杨却怕“闹僵了影响公司融资”,非要等下次股东会投票决定。结果老郑趁这段时间,把公司的核心技术和剩下的客户全转到自己手里,等股东会想开掉他时,老郑早就卷款跑路了——公司最后只能倒闭,老杨这才明白:“该硬的时候不硬,靠‘走流程’避祸,最后只会被人把家都抄了。”
三、评注扎心真相:“敢下手”才是真本事,“怕麻烦”只会当炮灰
评注里冯梦龙说哥舒翰斩张擢、李光弼斩崔众是“大手段、大见识”,为啥?因为他们懂“特殊时候就得用特殊办法”:该斩的斩,该收拾的收拾,不犹豫、不甩锅。而张温和皇甫嵩,一个怕“乱起来”,一个怕“担责任”,本质都是“没魄力、没见识”——遇到必须下手的隐患,却想着“等、靠、要”,最后只能被隐患反噬。
就像现在有人“家里发现老鼠,却怕老鼠咬人不敢抓,最后老鼠把家里的粮食全啃了”;有人“手机里发现诈骗软件,却怕卸载麻烦,最后被转走了钱”——生活里的小隐患如此,职场、商业里的大隐患更是如此:你越怕它,它越不怕你,最后只会把你吞了。
四、核心启示:想不被“董卓式隐患”坑,记住2个“狠人原则”
1.看隐患别只看“当下”,要看“未来会不会炸”
董卓当时只是“傲”,老周当时只是“摸鱼”,印刷厂当时只是“延期”——这些看似“小问题”,其实都是“未来炸锅的引线”。遇到这种“有恃无恐、不守规矩”的人和事,别觉得“现在没事就好”,要像孙坚、皇甫郦那样,提前想“他以后会不会更过分”,早下手早止损。
2.该担责时别甩锅,“走流程”救不了犹豫的人
张温怕“杀了董卓乱”,皇甫嵩怕“专诛有责”,本质都是“不想担责”。可职场、商业里哪有“完全没风险的决策”?该开掉刺头就开掉,该终止合作就终止,该硬的时候别软——靠“等上级”“走流程”甩锅,最后只会像皇甫嵩那样,被隐患记恨,反遭报复。
【原文】孙坚 皇甫郦
孙坚尝参张温军事。温以诏书召董卓,卓良久乃至,而词对颇傲。坚前耳语温曰:“卓负大罪而敢鸱张大言,其中不测,宜以‘召不时至’,按军法斩之。”温不从,卓后果横不能制。
中平二年,董卓拜并州牧,诏使以兵委皇甫嵩,卓不从。时嵩从子郦在军中,边批:此子可用。说嵩曰:“本朝失政,天下倒悬,能安危定倾,唯大人耳。今卓被诏委兵,而上书自请,是逆命也。又以京师昏乱,踌躇不进,此怀奸也。且其凶戾无亲,将士不附。大人今为元帅,仗国威以讨之,上显忠义,下除凶害,此桓、文之事也。”嵩曰:“专命虽有罪,专诛亦有责,不如显奏其事,使朝廷自裁。”边批:此时用道学语不着。于是上书以闻。帝让卓,卓愈增怨嵩;及卓秉政,嵩几不免。
评:观此二条,方知哥舒翰诛张擢,李光弼斩崔众,是大手段、大见识。事见《威克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