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纯仁:北宋“柔性治理鬼才”!靠“种桑树抵罪”带襄城搞产业,还戳中现代刑罚痛点
范纯仁(死后谥号忠宣)当襄城县令时,发现襄城人既不养蚕也不织布,连桑树都没几棵。他看着着急,琢磨出一个“罚罪又利民”的招:对那些犯了错但情节不重的百姓,不罚钱不打板子,让他们回家种桑树——罪行轻的少种点,罪行重的多种点,等后来检查,只要桑树长得枝繁叶茂,就把他们的罪名免了。
这招一用,襄城人不仅免了罪,还靠种桑养蚕赚了钱。后来范纯仁离任,百姓记了他一辈子的好。
冯梦龙点评:现在的“充军、劳役”,早把老祖宗的初衷搞歪了
看到范纯仁的操作,忍不住想说说现在的“充军”和“劳役”——当初定这俩刑罚,本来是想让充军的人去当兵打仗,服劳役的人去干活出力,既罚了坏人,又能给社会办事。可现在全变味了:
- 充军的:要么装死躲事,要么找借口请假,要么花钱雇人替自己去;基层干部要费心押送,军队还得花钱给他们管饭,结果罪犯倒活得逍遥,路人看见了都管不了。
- 服劳役的:虽说比充军苦,民间甚至有“活军死徒”(充军能混日子,劳役能累死人)的说法,但有钱人能花钱找人代劳,穷人只能一边干活一边乞讨;就算让他们在驿站拉个车、搬个货,也创造不了多少价值——这样的劳役,留着有啥用?
改良方案:用“屯田开荒”改造罪犯,荒地变良田,坏人变好人
既然现在的刑罚不管用,不如学范纯仁“把惩罚变价值”的思路,用“屯田法”改造罪犯:
现在各地都在说要开垦荒地,可没见啥成效。不如根据罪犯被判充军的距离、服劳役的时长,把他们押到指定荒地,规定“开多少亩地就免多少罪”——等荒地种熟了、能正常收税,就放他们回家;要是有人愿意留下继续种,就把地分给他们当自家产业。
这么干几年,好处能堆成山:
1.大片荒地能变成能种粮的良田,粮食产量都能涨一波;
2.犯了错的人能靠种地改过自新,从“混日子的坏人”变成“踏实干活的好人”;
3.不用再白花钱养着无所事事的罪犯,还能给社会添收益——这划算买卖,谁看了不心动?
当然,这事儿得有配套规矩:比如怎么安排罪犯住、怎么管着不让他们跑、怎么检查开荒进度、怎么教他们种地……这些细节虽然复杂,但只要琢磨透了,肯定能成。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治“轻罪”“坏人行径”,别只盯着“罚”,要“变废为宝”
范纯仁最牛的地方,是没把“罪犯”当纯粹的麻烦,反而把“惩罚”变成了“帮社会做事的机会”:
- 种桑抵罪:既罚了人,又帮襄城搞起了养蚕产业,还让百姓赚了钱,一举三得;
- 屯田改造:既改了罪犯,又开发了荒地,还解决了“刑罚没用、资源浪费”的问题,同样是一举三得。
这就像现在对“乱扔垃圾、乱停车”的轻微违法者,与其光罚款,不如让他们去清理自己扔垃圾的片区,或者在停车场当志愿者——既让他们认识到错,又帮社区解决了问题,比单纯罚钱有用多了。
二、核心启示:遇“惩罚与价值矛盾”,别走极端,要“找转化路子”
范纯仁的思路放到现在超实用,比如这些场景:
- 社区治理:有人遛狗不牵绳、乱贴小广告,别只靠警告罚款。让他们负责小区的宠物粪便清理,或者撕掉辖区内的小广告,完成任务就免处罚——既改了坏习惯,又清洁了社区;
- 企业管理:员工因疏忽弄错数据、耽误项目,别只扣工资。让他们负责核对后续的数据,或者跟进弥补失误的工作,完成后再给指导——既让员工长记性,又挽回了工作损失;
- 校园教育:学生上课捣乱、不交作业,别只请家长。让他们当“课堂纪律小助手”,或者帮老师批改同学的作业——通过承担责任改正错误,比批评教育更有效果。
简单说就是:“惩罚不是目的,让犯错的人改过来、补回来才是关键。找到‘惩罚’和‘创造价值’的连接点,既能达到目的,又能赚额外好处,这才是聪明的治理方式。”
【原文】范纯仁
范忠宣公知襄城。襄俗不事蚕织,鲜有植桑者。公患之,因民之有罪而情轻者,使植桑于家,多寡随其罪之轻重,后按其所植荣茂与除罪。自此人得其利,公去,民怀之不忘。
愚于今日军、徒之罪亦有说焉。夫军借以战,徒借以役,非立法之初意乎?今不然矣,或佯死,或借差,或倩代,里甲有佥解之忧,卫所有口粮之费,而罪人之翱翔自如,见者不得而问焉。即所谓徒者,视军较苦,故谚有“活军死徒”之说,然而富者买替,贫者行丐,即驿中牵挽之事,所资几何!又安用此徒为哉!然则宜如何?曰:莫若以屯法行之。方今日议开垦,未有成效,诚酌军卫之远近,徒限之多寡,押赴某处开荒若干亩。俟成熟升科,即与准罪释放;其或愿留,即为世业。行之数年,将旷土渐变为熟土,且奸民俱化为良民,其利顾不大与?若夫安插有法,羁縻有法,稽核有法,劝相有法,是又非可以一言尽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