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颐浩:南宋“稳军励战智者”!用“重赏明罚+标记追责”定军心,以巧计破涣散
建炎年间的战役中,军队退到水边时,卫兵们心怀家眷,散布流言蜚语,军心涣散。宰相吕颐浩先用忠义之道开导劝解士兵,接着又用利益诱惑震慑他们:“先登上船的人,晋升五级官职,登记姓名后用宰相官印做标记。”对那些态度不恭、带头闹事的人,都用侧面加盖官印的方式做了记号。战乱平息后,吕颐浩根据印记区分不同的人,分别进行诛杀和奖赏。
冯梦龙点评:六合之战时,后周的士兵有不肯尽力作战的。宋太祖赵匡胤表面上亲自督战,暗中用剑砍击那些不卖力士兵的皮笠。第二天,他逐一检查士兵的皮笠,发现有剑痕的几十个人,全部斩首。从此,部下士兵没有不拼死作战的。这和吕颐浩的做法不同,但智慧是相通的。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稳军励战,关键在“赏罚分明+标记追责,以‘利益诱导+精准惩戒’凝战力”
吕颐浩和宋太祖能快速凝聚涣散军心、激发战力,核心逻辑是“精准拿捏‘士兵趋利避害’的心理,用‘重赏激励奋进者、标记锁定作乱者’的方式,明确奖惩边界,既调动积极性,又震慑懈怠者,快速掌控军心”,可拆解为两层:
1.激励奋进:用“明确重赏”画饼,调动主动积极性
两人都明白,军心涣散时,空泛说教无效。吕颐浩以“晋升五级”为诱饵,宋太祖虽未直接设赏,但“不被追责”本身就是隐性激励,用看得见的利益或安全感,让士兵主动放弃涣散心态,聚焦目标(登船、作战)。
2.惩戒懈怠:用“精准标记”留证,避免混乱追责
面对带头闹事、作战不力的人,他们不盲目追责,而是提前用“印标记”“剑砍皮笠”的方式留痕。既避免了事后无据可依、牵连无辜,又能精准锁定责任人,在局势稳定后集中处置,既震慑众人,又不引发当场哗变。
二、核心启示:遇“团队涣散、执行不力”,别空喊口号,用“重赏明罚+精准追责”破局
两人的智慧,对应对团队管理、目标推进、危机管控等场景极具借鉴意义:
- 激活涣散团队:用“明确激励”勾动力,别靠空泛说教
若团队人心涣散、执行力差(如项目推进缓慢、员工消极怠工),别只喊“加油”。可像吕颐浩那样,设定“明确奖励”——比如“提前完成目标者,额外奖励一个月绩效”,用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积极性;同时明确“完成标准”,让大家知道“努力有回报”,主动聚焦任务。
- 处置懈怠者:用“精准留证”追责,避免一刀切
面对团队中带头消极、违规作乱的人,别当场激化矛盾。可学“标记留证”的思路——比如记录消极者的具体行为(如多次迟到、公开抵触任务),保留证据;等合适时机(如项目复盘、团队会议),公开处置,既让众人信服,又避免“牵连无辜”引发不满,起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 管理的关键:“赏罚要快、要准,边界清晰”
吕颐浩“当场标记、事后奖惩”,宋太祖“当场留痕、次日追责”,核心是“赏罚及时、精准”。这启示我们:管理中奖惩不能拖延,更不能模糊。奖励要立刻兑现,让大家看到“付出即有回报”;惩罚要精准落地,让懈怠者知道“违规必受罚”,才能快速凝聚团队,提升执行力。
简单说就是:“遇到团队涣散、执行不力的情况,空喊口号没用。不如用重赏勾出积极性,用精准标记锁定懈怠者,赏罚分明、边界清晰,既能快速激活团队战力,又能震慑不良风气——这才是高效的管理思路。”
【原文】吕颐浩
建炎之役,及水滨,而卫士怀家流言。吕相颐浩以大义谕解,且怵以利曰:“先及舟者,迁五秩,署名而以堂印志之。”其不逊倡率者,皆侧用印记。事平,悉别而诛赏之。
六合之战,周士卒有不致力者。宋祖阳为督战,以剑斫其皮笠。明日遍阅皮笠有剑迹者数十人,悉斩之。由是部兵莫不尽死。此与吕相事异而智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