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均&卢坦:古代“治吏智慧高手”!一番“宽苛\/贪廉”辩证论,凭本质识人破局
东汉的宋均常说:“官员要是心胸宽厚、格局大,就算有点贪污放纵的小毛病,也掀不起大波澜。最怕那种苛刻挑剔的人,他们自己虽然清廉,却心思狡诈、手段刻薄,反而会把祸害加到百姓身上。”有见识的人都觉得这话说得特别精辟——很多清廉的官员没落下好名声,往往就是因为太苛察。
唐代的卢坦(字保衡),刚做官时担任河南县尉。当时杜黄裳担任府尹,召见卢坦叮嘱道:“有个豪门子弟,整天和品行不端的人混在一起,把家产都败光了,你去调查整治一下?”卢坦答道:“但凡做官清廉的人,就算是大臣也不会有丰厚的积蓄。那些能积累大量财富的豪门,财富来源肯定是剥削百姓得来的。如果他们的子孙能好好守住这些家产,那就是上天在让不道义的人家富足。不如放任他们继续胡作非为,最后让这些不义之财重新回到百姓手里。”杜黄裳听了这话,特别惊讶于他的独到见解。
冯梦龙点评:这两人的议论只围绕“苛刻”和“贪污”两个字,但说得痛快透彻,让人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识人治吏+表面迷惑”困局,关键在“抓本质+辨危害”
宋均和卢坦能看透官吏与豪门问题的核心,逻辑是“不被表面标签绑架,聚焦行为本质和实际危害,做出更贴合民生的判断”:
1.跳出“非黑即白”的标签陷阱:不单纯以“廉\/贪”“严\/宽”评判官员好坏,而是看其行为对百姓的实际影响;
2.明确核心危害优先级:宋均认为“苛察刻毒”比“贪污放纵”更伤百姓,卢坦指出“豪门积财本质是剥下”,都抓住了“损害民生”的核心;
3.辩证看待“表面问题”:卢坦不纠结“豪门败家”的表面现象,而是看到其背后“不义之财回流民间”的本质,不盲目干预。
二、核心启示:遇“识人决策+表面迷惑”,别被标签绑住,用“抓本质+辨危害”破局
这种“穿透表面、直击核心”的思路,对现代职场管理、社会治理、人际判断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职场管理遇“员工有小缺点但能成事,或表面合规却拖垮团队”:比如员工A有点粗心但效率高,员工b循规蹈矩却推诿责任,别只看表面。像宋均那样:“管理的核心是看员工对团队目标的实际贡献(抓本质)。A的粗心可以通过流程补位规避,b的推诿却会耽误整体进度,危害更大(辨危害),不如把重要任务交给A,同时明确容错边界”;
- 社会治理遇“看似合规却损害民生的行为,或有小瑕疵但惠及群众的举措”:比如某政策流程合规但执行中加重群众负担,某便民措施有点不规范却能解决急事,别死守条文。可以说:“政策的本质是服务民生(抓本质),合规但伤民的流程该优化,便民但有小瑕疵的举措可完善(辨危害),不能让表面合规掩盖实际危害”;
- 人际判断遇“有人表面光鲜却自私自利,有人看似有缺点却重情重义”:比如朋友A嘴甜但总占便宜,朋友b说话直却愿意雪中送炭,别被表面印象误导。可以说:“看人要看本质品性(抓本质),A的甜言蜜语会带来实际损失,b的直率却没实质危害(辨危害),靠谱的关系从来都靠实际行动,不是表面功夫”。
简单说就是:“面对识人、决策类问题,别被‘廉\/贪’‘合规\/违规’这类表面标签困住。关键是抓住事情的本质目的(如服务民生、推进目标),分辨不同行为的实际危害优先级,做出更贴合核心需求的选择,而不是被形式主义绑架。”
【原文】宋均 卢垣
东汉宋均常言:“吏能宏厚,虽贪污放纵犹无所害。边批:甚言之。唯苛察之人,身虽廉,而巧黠刻剜,毒加百姓。”识者以为确论。边批:廉吏无后,往往坐此。
唐卢坦,字保衡,始仕为河南尉。时杜黄裳为尹,召坦谕曰:“某巨室子,与恶人游,破产,盍察之?”坦曰:“凡居官廉,虽大臣无厚蓄,其能积财者,必剥下致之。如子孙善守,是天富不道之家。不若恣其不道,以归于人也。”黄裳惊异其言。
只说得“酷”“贪”二字,但议论痛快,便觉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