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寒夜,碎雪纷扬,城南校场冻作铁石般坚硬。李倓踏雪巡查筑坛进度,靴底碾过青石板,声响在寂静中格外清晰。三层高的拜将坛已现雏形,匠人正以青布幔围裹坛身,檐角铜铃随风轻响,似为仪式预热。
“殿下,坛基夯土已过三遍,依《通典》军礼规制,明日辰时便可铺祭布。”负责营造的将作监少匠躬身回话,手中图纸上,“太牢祭品”“九章旌旗”的标注格外醒目。
李倓点头,目光扫过坛下列阵的甲士——那是郭子仪自朔方军抽调的三百精兵,明日将充任仪仗,守护坛场。他忆起昨日肃宗召对时的嘱托:“李泌乃朕之张良,此番拜官须显郑重,万不可有丝毫差错。” 如今安庆绪弑父之兆已显,燕军内讧在即,肃宗急于借李泌的谋略稳定朝局,这坛筑的不仅是仪式,更是大唐的军心底气。
正待细查祭品清单,周俊带着一身寒气匆匆赶来,手中攥着一封密信:“殿下,李相在府中等您,说有要事相商。另外,陈忠刚在西市截了个贺兰进明的旧部,从他身上搜出这个。”
信笺是贺兰进明的笔迹,墨迹潦草却透着狠厉:“李倓小儿阻我前程,今以毒酒赠之,若能成事,必重谢。” 旁边附着个小瓷瓶,标签书“御寒药酒”,瓶底却隐刻“毒”字——显然是贺兰被贬河南前埋下的后手,欲在离境前最后一搏。
“将人押去交给李辅国,依律处置。”李倓将瓷瓶收入袖中,眼中闪过冷光,“贺兰进明已是丧家之犬,还妄图害人。传我命令,亲卫加强巡查,尤其是明日坛场周边,不许任何可疑人靠近。”
李泌府中的烛火彻夜未熄。见李倓进来,李泌立刻推过一张舆图,上面用红笔圈出回纥牙帐与洛阳的位置:“安庆绪那边,细作回报严庄已收买了安禄山的近侍李猪儿,不出十日必动手。届时燕军群龙无首,史思明定会拥兵自重,我们需借回纥兵牵制他。”
“回纥那边,儿臣已让康拂毗延传信,说开春后会增运盐引换战马。” 李倓坐下,想起之前商议的 “绢帛换兵” 之策,“只是父亲素来急于收复两京,恐会答应回纥的割地要求。”
“这正是我要与你说的。” 李泌抓起案上的玉棋子,重重按在 “云州” 位置,“明日拜坛后,我会奏请陛下立‘绢帛换兵三约’:一不割地,二不掠民,三回纥兵需受唐军节制。你明日全程在场,若陛下有松口之意,你便以盐池互市的收益进言 —— 去年盐税可换绢帛二十万匹,足支回纥兵饷,毋需以土地相易。
他顿了顿,将玉棋子置于李倓掌中:“记住,土地乃立国之本,一旦割让,日后再欲收回难如登天。当年太宗征突厥,从不用割地换和平,靠的是互利互信。我们如今虽弱,却也不能丢了这个根基。”
李倓握紧玉棋,指尖传来温润的触感 —— 这是李泌第二次以棋子为信物,第一次是盐州遇险,如今是回纥借兵,每一次都是生死攸关的抉择。“先生放心,明日若有变故,儿臣定会上言劝阻。另外,儿臣已让陈忠挑选亲卫中善骑射、懂胡语的,组建斥候队,一旦安庆绪动手,立刻通报太原、江淮两地。”
“善。” 李泌眼中闪过赞许,“斥候队需配改良弩箭,再让康拂毗延派几个粟特向导,他们熟悉草原商道,能更快传递消息。”
次日辰时,雪霁天晴。拜将坛下旌旗猎猎,肃宗身着衮龙袍立于坛上,李泌则身着青色朝服,从内侍手中接过印信与兵符。当 “侍谋军国元帅府行军长史” 的任命宣读完时,坛下甲士齐声高呼 “万岁”,声浪震得檐角铜铃乱响。
仪式结束后,肃宗果然拉着李泌商议回纥借兵:“朕听闻回纥可汗愿出兵五万,只是想要云州六城作为犒赏……”
“陛下不可!” 李倓立刻上前,“去年盐池互市与江淮漕运的收益,共得绢帛三十万匹、盐引五十万斤,若以绢帛换兵,每兵每月付绢二匹,五万兵半年也只需六十万匹,今年盐税与互市收益足以覆盖。云州乃北方屏障,一旦割让,吐蕃、回纥都会来争,后患无穷!”
李泌适时补充:“殿下所言极是。臣已与回纥使者谈过,他们更看重绢帛与盐引 —— 回纥牙帐缺盐,我朝盐引在草原可当货币流通,比土地更有用。正如唐代的绢帛在对外贸易中作为实物货币广泛使用,绢帛在回纥牙帐中也具有重要的货币功能。且割地会寒了边军之心,届时谁还肯为大唐守土?”
肃宗沉吟片刻,终究点头:“便依你们所言,以绢帛、盐引换兵,绝不割地。李泌,此事便交由你全权处置。”
正议事间,内侍来报:“陛下,郭子仪将军的侄女郭清鸢,奉父命从华州赶来,说有军务要向殿下与李相禀报。”
李倓一愣,随即想起郭子仪上月的书信,提过其兄郭曜有女清鸢,善骑射、通兵法,原是在华州协助训练乡兵。如今突然赶来,怕是另有缘由。
不多时,一道青色身影踏入殿内。郭清鸢身着劲装,腰间佩着短剑,虽为女子,却透着一股将门的英气。她躬身行礼时,动作利落不拖泥带水:“臣女郭清鸢,奉叔父郭子仪之命,押送二十车兵甲来灵武,另带叔父手信呈给陛下与建宁王殿下。”
肃宗接过手信,看罢笑道:“子仪有心了。清鸢姑娘长途跋涉,辛苦了。李倓,你带清鸢姑娘去安置,顺便看看那批兵甲的成色。”
出殿后,郭清鸢从怀中取出另一封密信,递给李倓:“叔父私下吩咐,说若安庆绪动手,史思明恐会突袭太原,让建宁王殿下提前做好防备。另外,叔父说……” 她顿了顿,脸颊微红,“说臣女粗通兵法,若殿下不嫌弃,愿留在身边协助打理斥候队的事务。”
李倓心中一动。郭子仪此举显然是想拉近关系 —— 郭清鸢既有才干,又是将门之女,留在身边既能增强实力,也暗合唐代将门联姻的惯例。他看了眼郭清鸢明亮的眼神,点头道:“斥候队刚组建,正缺懂兵法的人,姑娘若愿留下,再好不过。明日便随我去校场看看吧。”
两人正说着,周俊匆匆赶来,脸上带着喜色:“殿下,贺兰进明的旧部招了,说那毒酒是贺兰离境前交代的,若杀不了您,就嫁祸给回纥使者,挑起冲突。如今人证物证俱在,李辅国已奏请陛下,将贺兰贬为庶民,流放黔中。”
“多行不义必自毙。” 李倓淡淡道,心中却松了口气 —— 贺兰进明这颗钉子,总算彻底拔除了。
当晚,李倓在亲卫营检阅新组建的斥候队。三百名亲卫身着轻甲,背负改良弩箭,腰间挂着粟特商队送来的羊皮地图。郭清鸢站在一旁,指着队列中的阵型:“殿下,斥候队需分十组,每组配一名向导、一名医官,遇紧急情况可分头传递消息,比集中行动更稳妥。”
李倓点头,让她当场调整阵型。看着郭清鸢熟练地指挥调度,他忽然想起李泌白日的话:“乱世之中,盟友比兵权更重要。” 郭子仪的支持、李泌的谋略、郭清鸢的助力,还有江淮的粮道、盐州的根基,这些渐渐凝聚起来的力量,或许就是大唐复兴的希望。
夜深时,李泌派人送来一封密信,上面只有八个字:“李猪儿动手,三日内见分晓。” 李倓将信递给郭清鸢,沉声道:“明日你带斥候队去太原方向巡查,若见燕军异动,立刻回报。”
郭清鸢接过信,眼中闪过坚定:“殿下放心,臣女定不辱命。”
寒夜的星光洒在校场上,斥候队的甲胄泛着冷光。李倓望着远方的洛阳方向,知道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来临 —— 安庆绪弑父、燕军内讧、回纥出兵、江淮粮战,所有的线索都将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交汇。而他与李泌筑起的这坛 “信任”,终将成为刺破黑暗的利剑。
次日清晨,郭清鸢带着斥候队启程。李倓站在城楼上目送他们远去,周俊递来江淮的急报:“江主事已在楚州完成盐粮交换,第一批粮草明日便可送抵睢阳。”
“好。” 李倓转身,目光落在拜将坛的方向 —— 那里的青布幔已收起,露出坚实的坛基,像极了在乱世中渐渐稳住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