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武的朔风卷着砂砾,似钝刀般刮过临时宫城的夯土矮墙。李倓踏入城门时,城楼上的戍卒正用冻裂的手指紧攥旌旗,杏黄色的 “唐” 字旗在风中猎猎作响,边角已被风沙撕出细密的破口。他将缰绳丢给周俊留下的亲卫,怀中油布裹着的朔方军花名册硌得胸口发沉 —— 那册子里记录的六万四千七百将士,是肃宗在灵武立足的根本。
“殿下!陛下在紫宸殿议事,连问了三回您的行踪!” 内侍省小黄门一路颠跑而来,棉靴上沾着的冰碴子蹭得砖缝簌簌落灰,“江淮来的八百里加急,刚送进殿就炸了锅,宋侍郎正撺掇陛下弃江淮呢!”
李倓心头一沉,快步穿过布满车辙的宫道。临时宫殿由旧驿馆改建而成,朱漆剥落的廊柱下,几个禁军士卒正围着炭火盆跺脚,见他走过,忙不迭地挺直冻僵的身躯。殿门被内侍掀开的刹那,混杂着墨香与炭火味的热气扑面而来,殿内烛火通明,肃宗李亨的身影在案前焦躁踱步,案上那封火漆封口的急报,“谯郡失陷”四字墨迹未干,似四道血痕灼得人眼生疼。
“儿臣参见父皇。” 李倓跪地行礼,余光扫过两侧群臣:郭子仪身着紫袍立于左首,甲胄未卸便匆匆入殿,护心镜上犹沾朔方沙尘;户部侍郎宋昱垂手立于右列,眼神闪烁,难掩得意之色;御座旁的李泌则青袍染霜,显然是刚从盐州赈灾前线赶回,道冠上还挂着未化的雪粒。
“起来。” 肃宗的声音带着压抑的怒火,指节重重叩击案面,“王元宝从扬州发来的急信,你自己看 —— 令狐潮那贼子,竟把谯郡给端了!”
内侍将急报递来,粗糙的麻纸蹭过指尖,王元宝苍劲的字迹力透纸背:“至德元载十一月廿三,叛军令狐潮部四万余人突袭谯郡,太守杨万石开城投降。淮泗粮道阻断,楚州至泗州百二十艘粮船滞于洪泽湖,船工逃散过半。盐引无法兑付,康拂毗延等胡商已在扬州商栈聚众议事,扬言要撤回西域。” 信末江若湄补加的小字更令人心惊:“张巡在雍丘被围,麾下仅余千余残兵,箭矢已尽,昨日以草根充饥作战。”
李倓手指猛地攥紧信纸,指节泛白似骨。谯郡扼守淮河与汴水交汇处,是 “江淮 - 泗州 - 徐州” 粮道的咽喉。他清楚记得夏州商栈的账目:天宝十三载,扬州盐利达四百万缗,占天下盐利七成;楚州漕粮年运三百万石,供应关中六成军需。如今朔方军每月耗粮五万石,回纥援军的三万匹战马需精料喂养,这道粮道断了,无异于断了唐军的血脉。
“诸卿可有对策?” 肃宗的目光扫过群臣,声音因愤怒而微微颤抖,“前日才报泗州漕船搁浅,今日竟连谯郡都丢了!再这么下去,难道要朕带着六军去喝西北风?”
宋昱立刻上前一步,袍袖一甩跪倒在地:“陛下息怒!江淮距灵武千里之遥,令狐潮麾下四万叛军皆是范阳精锐,张巡在雍丘只剩残兵,如何抵挡?贺兰将军在临淮虽有重兵,却要防备叛军南窜,实难兼顾。依臣之见,当务之急是固守西北,集中兵力保住朔方、太原两处重镇,江淮…… 不妨暂且弃之。”
“弃之?” 李倓猛地抬头,声音陡然拔高,“宋侍郎可知天宝十四载,江淮贡赋占天下十之七?去年寒冬,若不是夏州商栈从江淮调运的二十万石漕粮,灵州屯田的三万士卒早已冻饿而死!” 他快步走到殿中悬挂的巨幅舆图前,手中铜尺重重砸在谯郡位置,“此处距睢阳仅二百里!睢阳若失,叛军可沿淮水直捣扬州,届时不仅粮道断绝,江南半壁江山都要沦入贼手!”
宋昱脸色一白,强撑着反驳:“殿下久居夏州,恐难知军情凶险!令狐潮曾连败封常清、高仙芝两位大将,张巡以千人守雍丘,已是强弩之末,难道要让朔方军千里驰援,去填江淮的无底之渊?”
“张巡以千人之众,于雍丘与叛军相持十月,历经大小三百余战,斩敌万余!” 李倓的声音震得殿梁落尘,“前日他更派死士突围,于阵前斩叛军大将李庭望于马下!宋侍郎张口闭口言弃守,可知江淮千万百姓将遭叛军屠戮?可知朔方军粮秣七成皆仰赖江淮,不出三月便将无饷无粮,不战自溃!”
殿内死寂无声,唯有烛火燃烧的噼啪声。郭子仪上前一步,甲胄碰撞发出沉闷声响:“陛下,建宁王所言极是。朔方军现有骑军一万四千三百人、步兵五万四百人,每月需粮五万石、草料二十万束,这些全靠江淮漕运接济。若丢了江淮,莫说收复长安,灵武能否守住都未可知。”
肃宗的眉头稍稍舒展,目光转向李泌:“先生以为如何?”
李泌上前躬身,青袍下摆扫过冰凉的金砖:“陛下,江淮乃帝国财赋根本,断不可弃。然当下诸将各司其职:郭子仪需坐镇朔方防备叛军西进,李光弼在太原与史思明对峙,鲁炅在南阳阻敌南下 —— 唯有建宁王可当此任。”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群臣,“其一,殿下在夏州开设商栈,与王元宝、康拂毗延等胡商相交甚厚,江淮商贾皆服其调度;其二,前番夏州商栈调粮接济灵州,殿下已显漕运调度之才;其三,郭子仪大人所赠花名册,殿下烂熟于心,识将知兵可协调地方守军。”
“陛下不可!” 宋昱急声高呼,“建宁王年仅二十二,从未独掌一方兵权!节制江淮诸州府兵,此等权力恐生祸乱!”
“权力?” 李倓冷笑一声,从怀中掏出一卷账册掷在案上,“这是夏州商栈查获的账目,宋侍郎上月曾致信贺兰进明,让他克扣楚州漕粮三万石,转卖于胡商牟利!你怕的不是我权力过重,是怕我到了江淮,查出你们私通叛军、中饱私囊的勾当!”
账册散开的刹那,宋昱面如死灰,瘫软在地:“陛下明鉴!臣…… 臣绝无此事!”
肃宗瞥了眼账册上的朱红印章,怒火中烧却又强压下去 —— 贺兰进明手握临淮兵权,此时动他的人恐生变故。他摆了摆手:“宋昱暂且退下,此事容后再查。” 待宋昱狼狈退殿,肃宗目光坚定地转向李倓,语气中透露出紧迫与信任,“倓儿,朕命你为江淮粮运使,持节赴江淮,节制淮南、淮西、江南西道诸州府兵,务必夺回谯郡,打通粮道,确保长安的粮食供应!”
李倓跪地领旨:“儿臣遵旨!定不辱使命!”
“且慢。” 肃宗走下御座,亲手扶起他,从内侍手中取过一枚鎏金兵符。那兵符通体鎏金,正面刻着 “敕命便宜行事” 六字,背面铸着跃马将军纹样,触之生寒,然重逾千斤,“此符可调遣诸州兵马,若有将领违令,可先斩后奏。但切记,粮草为重,非万不得已不可轻启战端。” 他凑近低声道,“贺兰进明骄横,若他掣肘,可暂夺兵权,但需即刻奏报。”
李倓接过兵符,忽然想起郭子仪前日的叮嘱:“陛下虽倚重殿下,却也忌惮殿下声望过盛。此行需藏锋守拙,以粮为先。” 他躬身道:“儿臣请求准康拂毗延随行,其麾下粟特商队熟悉江淮水道,且有‘骆驼传讯’之法,可构建情报网。”
“准了。” 肃宗点头,又对郭子仪道,“从朔方军调两千骑兵护送,再派裴景瑄同行 —— 此人原是扬州水军校尉,精通水战。”
郭子仪躬身领命:“臣已令裴景瑄在城外待命,其麾下还有三百名熟悉漕运的水手。”
议事散时,夜色已深。李倓刚出殿门,李泌便追了上来,将一封封泥信函塞进他手中:“这是张巡在雍丘的求救信副本,前后共发出十二封,全被贺兰进明扣下了。” 信函上的火漆印已开裂,墨迹晕染间可见 “粮尽矢绝,城中易子而食” 的字句,“殿下到临淮后,需先拿贺兰进明立威,否则粮道难通。”
“先生放心。” 李倓将信函贴身收好。
“还有一事。” 李泌压低声音,青袍扫过廊下的积雪,“李白现居宣城,叛军曾以高官厚禄招揽,他焚书拒之。但近日有流言称,永王李璘派使者携重金赴宣城,欲聘其为幕僚。永王在江陵拥兵五万,拒不奉灵武诏令,恐有异心。”
李倓一怔 —— 李白的诗名满天下,若为永王所用,必会动摇江淮民心。“先生之意是?”
“丹阳驿是宣城赴江陵的必经之路。” 李泌眼中闪过精光,“殿下可在丹阳驿截访,若能将李白拉拢过来,江淮文人百姓必人心振奋。他曾为《侠客行》,侠肝义胆,殿下以家国大义说之,或可成功。”
回到驿馆时,康拂毗延已等候多时。这位粟特商人一身胡服,腰间挂着银质算筹,见李倓归来,立刻上前躬身:“殿下,周俊从楚州发来消息,洪泽湖已结冰三尺,粮船无法前行,叛军在泗州渡口筑了营寨,竖起‘令狐’大旗。”
“裴景瑄带来的水手可有办法?” 李倓追问。
“裴将军说可走灌河支流,但需熟悉水道的向导。” 康拂毗延递上一个锦盒,“这是郭清鸢姑娘送来的,说是夏州商栈的江淮水道图。”
李倓打开锦盒,里面的绢本地图用工笔绘就,红笔标注着隐秘支流与浅滩位置,扉页上是郭清鸢清秀的字迹:“江淮水网纵横,叛军多是骑兵,不善水战,可借水道迂回。清鸢已令夏州商栈备齐三万斤盐引,可安抚胡商。”
指尖抚过绢本纹路,李倓忽忆起夏州商栈中,郭清鸢对漕运图推演调度之景。他将地图折好,与兵符、花名册一同塞进行囊:“明日出发前,务必将盐引运抵楚州。”
次日天未破晓,城外已响起马蹄声。朔方军两千骑列成方阵,玄色披风随风而展,似流动乌云。裴景瑄一身明光铠,腰悬横刀,刀镡上 “扬州水军” 四字在晨光中泛着冷光。见李倓到来,他单膝跪地:“末将裴景瑄,率三百水手、两千骑兵待命!”
李倓扶起他,目光扫过队列 —— 骑兵多是蕃汉混编,胡人骑士腰挂弯刀,汉人骑士手持长槊,正是朔方军的典型配置。“裴将军,洪泽湖的冰情如何?”
“回殿下,昨日粟特商队传来消息,灌河支流尚未封冻,可容粮船通行。” 裴景瑄递上一份水情图,说道:“只是支流有暗礁,需郭姑娘用地图指引。”
郭子仪亲自送行至城门,他拍着李倓的肩膀,将一个牛皮袋塞进他手中:“这里面是江淮诸将的底细,红圈是忠良,黄圈是骑墙派,黑圈是贺兰进明党羽。” 他指着袋中名册,“楚州刺史崔器是忠臣,可倚重;泗州守将许叔冀是杨国忠旧部,需提防。”
“多谢令公。” 李倓打开名册,见贺兰进明名下赫然画着黑圈,旁注 “私扣漕粮十万石,与叛军互市战马”。
郭子仪忽然压低声音:“清鸢在灵武为殿下祈福,若粮道打通,老夫便奏请陛下为你们赐婚。”
李倓脸颊泛起一抹红晕,翻身上马,朗声道:“令公放心,儿臣定早日凯旋!”
“驾!”他轻夹马腹,枣红马昂首长嘶一声,如离弦之箭般率先冲出城门。两千骑兵紧随其后,马蹄扬起的沙尘与积雪混杂在一起,在荒原上拖出长长的尾迹。康拂毗延骑着骆驼走在侧后方,他的粟特商队赶着数十辆马车,车上载着盐引与情报信物。
行至盐州地界时,裴景瑄纵马追上:“殿下,前方有粟特商队送信,张巡在雍丘击退叛军第三次攻城,但麾下已不足千人。”
李倓勒住马缰,望向东南方 —— 那里是江淮的方向,此刻或许正有无数百姓在叛军的铁蹄下挣扎。他握紧怀中的兵符,冰凉的触感让人心神一振。“传命下去,加速行军,务必在三日内抵达楚州!”
朔风掠过头盔,发出呜呜的声响。李倓深知,此行江淮,不仅要面对令狐潮的叛军挑战,还需应对贺兰进明的个人野心,同时在丹阳驿截访李白,以期改变江淮地区的民心向背。但他怀中的花名册记录着忠勇将士,手中的兵符代表着皇权,锦囊里的地图藏着生机,这些都是他的底气。
远处的黄河如一条巨龙,奔腾向东。李倓策马前行,身后的骑兵队列如长龙般延展,在荒原上留下深深的蹄印。他仿佛已望见楚州粮船扬帆北上,听见睢阳守城将士欢呼,嗅到丹阳驿酒香中飘着李白诗韵 —— 一场关乎大唐存亡的博弈,正随着这队骑兵的南下,在江淮大地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