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墱城的晨光初染城头,便被一阵清脆的驼铃声划破。李倓站在东城门的哨塔下,望着远处沙尘里缓缓行来的商队 —— 二十匹骆驼驮着胀鼓鼓的粮袋,十余名精壮护卫腰间斜挎横刀,簇拥着一辆装饰精致的乌篷车,车帘边角绣着暗金的 “王” 字纹样,在荒原的萧瑟里透着几分江南的精致。
“殿下,那就是王元宝的商队。” 身旁的亲卫低声提醒,“听说这位江淮盐商手里攥着半个江南的盐引,连扬州刺史都要让他三分。这次带三百石粮来,怕是主要为了探底。”
李倓微微颔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佩——那是原身留下的最后一件贵重之物,昨日整理行装时特意带上,倒不是为了撑场面,而是心里早有了应对之策。他转身走下哨塔,郭子仪已在城门下等候,一身簇新的绯色官袍虽沾了些风沙,却依旧透着节度使的威严,显然是为了让商人看出诚意。
乌篷车在城门前停下,车帘被一只戴着玉扳指的手掀开,先下来的是个穿青布长衫的随从,手忙脚乱地在车下铺了块锦垫。随后,一个身材微胖的中年男人缓步走下,锦袍是蜀地织的流云纹,腰间系着一条镶宝石的玉带,脸上挂着恰到好处的笑容,眼神却像鹰隼般扫过城门两侧的朔方军 —— 正是江淮盐商之首,王元宝。
“老夫王元宝,见过郭将军、建宁王殿下。” 王元宝躬身行礼,动作不卑不亢,目光在李倓年轻的脸庞上多停留了片刻,显然未料到这位献策抵押盐池的王爷竟如此年轻。
“王先生远道而来,辛苦了。” 郭子仪上前半步,抬手虚扶,“帐内已备下热茶,咱们边谈边说。”
李倓顺势接过话头,目光落在商队驮着的粮袋上,语气带着真诚的暖意,:“王先生未谈先送粮,这份心意,倓与朔方军上下都记在心里。昨日已让人把粮袋卸去城外的流民营,孩子们今早终于喝上了热腾腾的稠粥。”
王元宝闻言,眼角的笑意深了几分。他刚才进城时,确实瞥见城外的空地上,几十名流民正跟着亲卫开垦荒地,孩子们捧着陶碗在田埂边嬉笑,不像别处那般死气沉沉。此刻听李倓提起,便顺着话头道:“殿下收容流民、开垦荒地,是仁政之举。只是乱世之中,仁政需得粮草支撑——老夫这三百石粮,不过是杯水车薪,算不得什么。”
说话间,几人已走进中军帐。帐内的布置比往日规整了许多,案上摊着标注盐池的舆图,旁边放着两份草拟的契约,一份是盐池经营权抵押条款,一份是商队庇护协议,笔墨都还是新的。帐角的炭盆里燃着松枝,袅袅烟气里混着淡淡的茶香,驱散了帐内的寒气。
王元宝在案前坐下,目光先落在舆图上,手指在乌池、白池的位置轻轻点了点,随即端起亲卫递来的茶盏,却没喝,只是用杯盖撇着浮沫:“郭将军、殿下,老夫直说了吧。昨日李光弼将军派人传信,说用朔方盐池三年经营权换两万石粮,老夫连夜召集商队议事,半数人都觉得不妥 —— 倒不是嫌利薄,是怕风险太大。”
他放下茶盏,语气里带着商人特有的审慎:“盐池再好,若哪日叛军占了灵武,或是朝廷追责收回经营权,老夫这些粮不就打了水漂?商人逐利,可更怕血本无归。”
帐内的气氛瞬间静了下来,炭盆里的松枝噼啪作响,格外清晰。郭子仪刚要开口,却被李倓用眼神拦下。李倓往前挪了挪胡凳,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坦诚地看向王元宝:“王先生的顾虑,倓完全明白。换作是我,也会犹豫 —— 毕竟两万石粮,足够让江淮的商队走三个来回,不是小数目。”
他顿了顿,伸手从怀中取出一个紫檀木盒,打开时,里面的物件让王元宝的眼神亮了亮 —— 一对赤金镶翠的带钩,一块羊脂玉的佩饰,还有几张地契,上面写着长安城外的百亩良田。“这些是建宁王府仅剩的私产,带钩是陛下赐的及冠之礼,玉佩是母妃留下的遗物,地契是父王早年赏的。今日倓把它们放在这里,作为额外担保。”
王元宝手指不自觉地攥紧了茶盏,眼底掠过一丝动容。他走南闯北几十年,见过的宗室子弟不计其数,大多是要么摆着架子索求,要么拿着朝廷名号施压,像李倓这样愿意用私产担保的,还是头一个。
“王先生且听我说。” 李倓把木盒推到王元宝面前,声音沉稳而有力,“若三年之内,盐池经营权因叛军或朝廷追责无法兑现,这些私产尽数归您 —— 带钩可熔了做金锭,玉佩能卖去扬州的珠宝行,地契虽在长安城外,待平叛后,倓亲自陪您去交割。另外,朔方军会派两百人护送您的商队往来河西,沿途关卡一律放行,不收分毫过境税。”
他看向王元宝,接着补充道:“更重要的是,您今日帮灵武渡过难关,日后待咱们收复两京,灵武的互市定会优先给您留一席之地。盐铁、茶叶、丝绸,只要您想做,朔方军就是您的后盾 —— 商人要的是长久利,不是一时之利,王先生觉得呢?”
王元宝凝视着木盒里的物件,又望向李倓年轻却坚定的眼神,沉默片刻,忽然笑出了声。他伸手将木盒推回去,语气里的审慎少了几分,多了几分真切:“殿下这是折煞老夫了。您既有这份担当,老夫再犹豫,倒显得小家子气了。”
他拿起案上的盐池舆图,手指在乌池的位置重重一点:“实不相瞒,老夫昨夜翻了《通典》,发现开元年间蒲州盐池确有租给民户的先例,这与宋朝盐池事件类似,朝廷不仅没有追责,反而嘉奖了主事官员。殿下说的对,乱世之中,安稳比什么都重要 —— 您能护商队、能担风险,老夫信您一次。”
话音刚落,帐外传来细微响动。众人循声望去,乌篷车随从掀帘而入,一淡绿襦裙少女端漆盘盈盈步入,盘中几张麻纸写满字迹。少女约莫十五六岁年纪,梳着双环髻,发间簪着一支素雅的玉簪,手里握着一支狼毫笔,走到王元宝身后时,轻轻将漆盘放在案上,动作轻柔却不卑不亢。
“这是小女若湄,” 王元宝笑着介绍,语气里带着几分骄傲,“平日里跟着老夫记些商账,今日让她来学学怎么跟军爷打交道。”
江若湄垂眸轻语:“见过郭将军,见过建宁王殿下。” 声如清泉,未抬首,指尖疾动,已将案上麻纸整理妥当,纸上谈判要点字迹娟秀工整,“商队护送”“过境免税”等标注分明。
李倓的目光在她握着笔的手上停留了一瞬 —— 指尖沾着墨渍,显是一路都在记录,心里暗记下这个名字,面上却只是温和地点头:“江姑娘心思细致,记录得很周全。”
王元宝拿起案上契约草稿,细读一遍,忽抬头道:“殿下,三百石粮只是见面礼。老夫回去后,即刻召集河西的商队,五日之内,定将两千石粮送到灵武。另外,老夫还能联络些粟特商人,他们手里有不少战马,若是殿下需要,咱们也能谈谈‘盐马互易’。”
“那再好不过!” 郭子仪终于按捺不住喜悦,伸手拍案,“王先生若能牵线战马交易,便是帮了朔方军大忙。日后灵武互市开启,老夫定奏请太子殿下,封您为‘互市总管’,统管河西商队。”
王元宝眼睛一亮,起身拱手:“如此,老夫先谢过郭将军、殿下了。粮队还在城外等着,老夫这就回去筹备,五日之后,咱们灵武见。”
送王元宝出帐时,江若湄走在最后,经过李倓身边时,忽然停下脚步,将一张折叠整齐的麻纸递过来,声音压得极低:“殿下,这是方才谈判的详录,有些您没说透的‘盐池产能’细节,小女补在后面了,或许对您有用。”
李倓接过麻纸,指尖触到她微凉指尖,一瞬,少女已转身跟上王元宝脚步,淡绿的裙角在晨光里划过一道轻盈的弧线。他展开麻纸,果然在末尾瞥见几行纤细小字,标注着:“乌池日产盐三百斤,白池两百五十斤,若加雇灶工,可增至五成。”字迹虽纤细,却透着股远超年龄的缜密。
“这姑娘不简单。” 郭子仪走到李倓身边,望着商队远去的方向,语气里带着几分赞许,“王元宝能把她带在身边,怕是想让她接掌商队。日后咱们与河西商队打交道,这姑娘或许是个关键人物。”
李倓将麻纸折好,揣入怀中,目光投向城外开垦的荒地——流民们已筑起简易田埂,亲卫正帮着搬运农具,远处炊烟袅袅升起,宛如他记忆中江南的晨景。“不管是粮,是马,还是商队,只要能帮灵武站稳脚跟,都是咱们的助力。”
他转头看向郭子仪,语气坚定:“五日之后,两千石粮到了,咱们就能启程去灵武。到了那里,开垦屯田、修复盐池、训练士兵,一步步来,总有收复两京的那一天。”
郭子仪点点头,忽然指着远处的盐池方向:“殿下你看,昨日派去探查盐池的士兵回来了。他们说,乌池的灶房还能修复,流民里有不少以前煮盐的灶户,只要有粮,不出半个月,就能恢复产盐。”
李倓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只见几个士兵牵着马走来,手里举着一块雪白的盐砖,在晨光里泛着晶莹的光。他忽然想起王元宝临走时说的 “盐马互易”,想起江若湄记录的盐池产能,心里忽然清晰起来 —— 灵武的根基,不仅要靠刀枪,还要靠盐池、靠商队、靠这些愿意携手共济的人。
暮色降临时,李亨派来的信使抵达土墱城,带来太子的口谕:“准王元宝参与灵武互市,着建宁王李倓统筹盐池事务。” 李倓捧着口谕,站在中军帐的舆图前,指尖划过 “灵武” 二字,忽然觉得,这条兴复大唐的路,虽依旧漫长,却已不再是孤身前行。
帐外传来春桃的声音:“殿下,江姑娘留下的麻纸,要不要收进木盒里?”
李倓回过神,笑着摇头:“不用,就放在案上吧。明日还要看盐池的修复计划,正好用得上。”
月光透过帐帘的缝隙照进来,落在案上的麻纸上,那几行纤细的小字在夜色里格外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