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过得艰难,便让孟青山过来投奔自己。
李前见关震山诚意满满,点点头,三人带着孟妍一起朝庆丰园走去。
一路上说说笑笑,很快就到了庆丰园。
庆丰园在四九城众多饭店中地位极高,
一提到庆丰园,不仅请客的人有面子,
被请的人也会觉得很有光彩。
所以虽然菜价比别处贵三分之一,
但每天还是顾客盈门。
关震山今天在这里设宴请李前,
可见他是真心实意的。
同时也能看出他对孟青山父女非常看重,
否则不会这么隆重地请。
要知道,在这里吃一顿饭,
抵得上普通老百姓一个月的工资,
普通人平时是不会来这里吃饭的。
李前四人进了店,
关震山报了提前预订的包间号,
服务员笑着领他们去了包间。
这一幕,刚好被坐在大厅里的二大爷刘海中看见。
他惊讶地扶了扶眼镜,
今天能来庆丰园,是因为车间主任的儿子结婚,
他花了高价红包才坐这儿吃饭的,
那红包够他家吃半个月的。
一想到自己出的份子钱,他就心疼得直哆嗦。
谁让他是车间主任呢,
要是还想在厂里混下去,还得巴结人家。
二大爷问旁边的工友:“刚才那几个是什么人?我怎么觉得前面那个人特别有派头,是哪个单位的领导吗?”
二大爷这个人最关心的就是领导了。
因为他是个十足的官迷。
他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能混上个领导当当,不管是工厂里的头头,还是院子里管事儿的,他都卯足了劲儿往上爬。
现在瞧见李前竟然跟那么一个有派头的人一块儿进了包间,而且看那架势,那个人对李前还挺尊重的。这让二大爷立马来了好奇心。
旁边的人打趣道:“刘师傅,你连关震山都不认识?”
“人家祖上可是九门提督呢!”
“虽说现在家道中落了,但关老爷子那范儿还在。”
“听说这老爷子挺能耐,别人搞不定的事儿,到他那儿准行。”
“哦?”二大爷一听这话,立马来了劲儿。
他摸着下巴,眼神直勾勾地盯着包间那边。这关震山能办别人办不了的事儿,看来是个狠角色。不知道李前是怎么跟他扯上关系的?
从庆丰园出来都俩钟头了。李前喝了不少,脸蛋儿红彤彤的。关震山更是喝高了,一只胳膊搭在孟青山肩上,醉醺醺地说:“李前,下次找个时间咱再喝几盅。”
“今儿个喝得真痛快!”
“好久没这么尽兴了!”
孟青山问:“李前,要我送你回家不?”
李前摆摆手:“我自己能回去,倒是关大哥能不能自个儿走?”
“要不行,我把你们一块儿送回去!”
关震山笑着摆手:“瞎扯什么,我怎么就走不动了?”
“我家离这儿没多远,你放心走吧兄弟。”
“有什么事儿跟大哥说,四九城,就没有我关震山办不成的事儿!”
这顿酒喝得那叫一个痛快,真到位了。李前道别后,就朝自家南锣鼓巷的方向溜达去了。可他刚转身,就看见一道人影一闪,没了。李前立马追了上去,才跑了几步,就看见前面喘着粗气跑来的二大爷。
原来是这家伙!李前看清了,就不追了。他才懒得管这老家伙到底想干什么呢。他能逃出我的手掌心?
李前根本不屑搭理这些小喽啰。敢耍花样,那就让他们尝尝苦头。说白了,李前压根儿就没把这些小角色放在眼里。
等李前回到院子,院子里的人都下班了。阎埠贵看见李前,就问道:“哎呦,这不是李警官嘛,怎么出去这么久才回来呢?”
“你手里拿的什么袋子?沉不沉?要不要三大爷帮你提?”
三大爷这点儿小心思李前能不知道?帮忙提东西是假,想看袋子里是什么才是真。要是李前真信了三大爷的话,把袋子给他,等袋子再回到手里时,里面的东西早就少了一半了。
三大爷说着就要来抢李前手里的袋子。李前一闪身躲开了,翻了个白眼:“三大爷,这点儿东西就不麻烦您老了,上次我不是说过我上二休二嘛?您这记性是真不行了!赶紧多吃点补脑的,不然年纪大了就傻了!”
三大爷气得直咬牙:“你……”
“你这班上的可真不容易,得坐两天火车才能休息。”
李前听了三大爷的话,笑了笑说:“要说不容易,那也是你三大爷你,当着老师拿一份工资,钓鱼还能赚外快,天天在门口蹭饭吃,又多了一份收入,今天门口的大粪车来了没?你还没尝尝咸淡呢?”
三大爷气得眉毛都竖起来了,冷哼一声:“等你以后结婚了,说不定我还能把你给抠门儿死呢。老话讲得好,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才受穷。”
“你现在是单身,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当然不懂我们这些成家的人为家里付出的辛苦。”
李前听出三大爷是在讽刺他没结婚,就笑着说:“像你们家阎解成那种娶了老婆养不起的废物,我觉得还不如单身好呢!”
三大爷一听这话,气得脸都歪了,指着李前:“你、你、你……”
李前才懒得理他,抬腿就往院子里走。他拎着一大包核桃、花生这些土特产,来到了后院。路过聋老太太家门口的时候,聋老太太拄着拐杖,伸手就想拿李前手里的东西:“李前,给你老祖宗送吃的来啦?”
李前看着她那贪婪的眼神和流口水的样儿,赶紧躲开了。
“老太太,这可不是给你的。”
聋老太太问:“你说什么?带回来核桃花生孝敬老祖宗?那你把这些特产给我呗!”
有人说,聋老太太的耳聋是薛定谔式的——她想听什么就能听见,不想听的就听不见。现在她又想用这个法子占李前的便宜。
聋老太太扯着嗓子说话,立马引来了不少四合院的邻居。她继续说道:“李前这孩子真有孝心,上班回来还想着给老祖宗带点土特产,真是孝顺!”
她的意思很明显,如果李前不给她东西,那就是不孝顺她这个老祖宗!什么道德不道德的?只要我不讲道德,谁能拿我怎么地?
李前扯开嗓子喊道:“老太太,这特产不是给你的。”
“你这么大岁数了,嘴怎么还这么馋呢?”
“不是你的东西,你就别不要脸地要,你怎么越老越没脸了呢?”
“你给谁当祖宗呢?以后见了我可别老祖宗老祖宗地叫,我们家的老祖宗都在地底下躺着呢。”
李前这嗓子一亮,引得好多邻居都探头探脑地来看热闹。聋老太太没想到李前不仅不给她东西,还骂她不要脸,话里话外还咒她早死。这让一向自认为是老祖宗的聋老太太气得直哆嗦,说不出话来。
平时大家伙儿当着她的面都挺恭敬的,因为她是五保户,没人敢招惹。怕她到街道办告状,再加上她背后还有易中海和傻柱这两座大山,谁敢得罪她?
这时候,人群中有人气愤地喊道:“李前,你这小子怎么敢骂老祖宗?”
傻柱瞧见聋老太太吃了亏,瞪圆了眼珠子骂道:“李前,你这个小兔崽子,是不是反了天了?聋老太太可是咱们院子里的老祖宗级别的人物,她给你点东西那是瞧得上你。”
“老祖宗以前还给军队做过草鞋呢,还有烈士家属的身份,你对她不尊敬,早晚得吃大亏。”
李前反驳道:“傻柱,你要认老祖宗没人拦你,但聋老太太可不是我的老祖宗。”
“她说给军队做过鞋子?这话也就哄哄院子里的人。到底做没做,她自己心里最明白。”
“军队什么时候来过四九城?那是和平解放以后的事儿了。就算来了,北方人谁穿草鞋?那是南方的事。”
“就聋老太太那双小脚,怎么给军队送鞋子?”
院子里好多看热闹的人,这时都不再小声嘀咕,都把目光投到了聋老太太身上。
聋老太太心里暗暗叫苦。
她恨透了傻柱这个愣头青,说话从不过脑子,什么话都往外说。
在普通老百姓面前吹吹牛还行。
可李前是铁路公安,属于公安系统,她这些事根本经不起查。
真要查起来,她为什么能当五保户都得露馅。
聋老太太脸色变得煞白,站在那里摇摇晃晃:“哎哟……我这……头晕得厉害,傻柱,快扶我回去。”
傻柱赶紧扶住她,说道:“你别管老祖宗怎么送的,她能当上五保户自然有道理。”
李前说:“是吗?有烈士证明吗?拿出来给大家瞅瞅,别说没办或者丢了,我帮你再补办一份怎么样?”
聋老太太这时候也顾不上别的了,大声喊道:“傻柱,你还不赶紧背我回家?”
李前说:“急着回家干什么?聋老太太,你的五保户身份,是啯家看你无儿无女可怜才养着你,用的是大家的钱,什么时候五保户成了你炫耀的本钱了?”
“你应该感谢大家,而不是仗着年纪大,在大家头上作威作福!”
“平时没事就想占大家便宜,真当自己老了就不要脸了?”
聋老太太被李前气得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看到傻柱还想和李前争辩,她生气地用拐杖敲傻柱的头:“傻柱,快背我回家!”
傻柱被拐杖打得脑袋生疼,顾不上和李前说了,赶紧背着聋老太太回家去了。
聋老太太趴在傻柱背上说:“傻柱,你根本不是李前的对手,你还跟他吵,再吵下去吃亏的是你。”
傻柱虽然性子急,但并不是真傻,他点点头说:“老太太,我是看他对你不敬,才忍不住的。”
“你说这人怎么回事,人家带回来的好吃的都不给你吃。”
“这小子经常出差,肯定能买到比这里多的东西,给他点又能怎么样?”
要知道现在可是困难时期。
粮食紧缺。
有钱有粮票也不一定买得到粮食。
就连傻柱这种在轧钢厂食堂工作的人,也不一定每天都能带饭回来。
更别说吃肉了。
聋老太太年纪越大越馋。
肚子里没什么油水,看到好东西就想倚老卖老去抢。
聋老太太说:“李前这小子什么都不懂,没人管教,连基本的孝道都不懂。”
“既然他对我不仁,那就别怪老祖宗我不客气。”
“傻柱,你说他提那么多核桃花生,肯定是借着工作方便从外地弄来的。”
“这就是投机倒把,你背着我去街道办。”
“我要去举报李前!”
傻柱听了,惊讶地回头看着背上的聋老太太,说:“老祖宗,你是真的生气了?”
“那行吧,既然李前这小子满嘴胡言乱语,咱们也犯不着跟他客气,我这就背着你去街道办。”
聋老太太点点头:“我看他还能怎么独吞,活该被噎死,哼!”
傻柱嘿嘿一笑,转身朝门外走去。
李前回到家里,里里外外检查了一遍屋子,确定没人趁他不在的时候进过家。
这才安心地开始打扫卫生。
打扫完后,李前正准备做饭,就听见有人敲门。
他过去开门,看到是二大爷刘海中家的大儿子刘光齐站在门口,说:“李前,街道办的人来了,我爸让你去中院。”
李前一愣,问:“街道办的人?找我还是有别的事?”
刘光齐愣了一下,摇摇头:“具体什么事我也不清楚,你去了就知道了。”
李前说:“好,我洗个脸就过去。”
“刚打扫完卫生,弄得满脸灰,我收拾一下就去。”
刘光齐说:“那你快点!”
说完就走了。
李前简单洗了把脸,就去了中院。
这时候中院已经聚了不少人,下班了,大家都没事做,看到街道办的人来了,都过来凑热闹。
街道办王主任看到李前,先笑了笑:“李前,今天又休息?”
李前点点头:“嗯,我刚回来,王主任您来有什么事吗?”
王主任看了旁边的聋老太太一眼,说:“李前,你们院的聋老太太举报你搞投机倒把。”
“我们来调查核实一下。”
在六十年代,投机倒把可不是小事。
那时候什么都是统一管理,私人买卖赚钱是绝对不允许的。
一旦被发现,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前几天南锣鼓巷那边有个男人因为卖农产品,就被判了刑。
告示还贴在巷子口的墙上呢。
听到聋老太太这个老家伙竟然抢不到东西,反过来举报自己,李前心里火一下子就冒上来了。
不过很快他又压下去了。
李前问:“聋老太太,你举报我投机倒把有什么证据?”
聋老太太得意地说:“当然有了,你拿回来那么多花生核桃,就是你投机倒把的证据。”
“你一个大男人,怎么会吃这些东西?肯定是从别处倒腾回来卖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