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七回:余波震荡惊诸界,帝心惶惶问根源
翌日,黎明。
长安城从一夜的死寂与恐慌中,艰难地苏醒过来。阳光刺破云层,洒在巍峨的宫墙和鳞次栉比的坊市屋瓦上,试图驱散昨日那笼罩全城、令人灵魂战栗的阴霾。然而,街道上的行人依旧稀少,即便有,也是行色匆匆,面带余悸,彼此间交谈的声音都压低了许多,目光不时警惕地扫过天空,仿佛那无形的死亡凝视并未真正离去。
皇宫,紫宸殿。
皇帝李琰一夜未眠,眼眶深陷,布满血丝。他身着常服,坐在御案之后,面前堆积如山的奏章一份也未批阅。他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光滑的紫檀木桌面,发出沉闷的“笃笃”声,在空旷的大殿内回响,更添几分焦躁。
昨日那席卷天地、直透灵魂的恐怖威压,以及随后冲天而起、与那威压激烈对抗的星辰光柱,至今仍在他脑海中反复回放。作为一国之君,他比寻常百姓更清楚那意味着什么——那是足以倾覆社稷、毁灭文明的巨大威胁!若非最后时刻,那覆盖全国的星宿图谱显现神威,将死亡阴影勉强驱散,他简直不敢想象今日的长安会是何等模样。
“之源……朕这位侄儿,究竟招惹了何等存在?他又到底还隐藏着多少手段?”李琰心中思绪纷乱,既有对未知危险的恐惧,也有对李之源那深不可测实力的忌惮,更多的,则是一种自身无力、皇权在天威面前显得无比渺小的挫败感。
“陛下,富昌王殿下已在殿外候旨。”内侍小心翼翼的声音打破了殿内的沉寂。
李琰精神一振,立刻道:“快宣!”
片刻后,李之源缓步走入大殿。他今日穿着一袭简单的玄色王袍,神色平静,步履沉稳,除了脸色略显苍白之外,看不出太多昨夜激战的痕迹。但若仔细观察,便能发现他眼眸深处那难以完全掩饰的一丝疲惫,以及一种历经惊天波澜后的沉淀与凝重。
“臣,李之源,参见陛下。”李之源躬身行礼。
“源儿不必多礼,快,赐座!”李琰迫不及待地挥手,目光紧紧盯着他,“昨日……昨日究竟发生了何事?那笼罩全国的恐怖气息,还有后来出现的星辰异象,可是与你这段时间的布置有关?危机……是否已经过去?”
连珠炮似的发问,显露出这位帝王内心的极度不安。
李之源在锦墩上坐下,迎着皇帝急切而忧虑的目光,心中早已打好腹稿。有些真相,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尤其是对于需要稳定朝局、安抚民心的皇帝而言。
他缓缓开口,声音沉稳:“回禀陛下,昨日确有不速之客,乃域外强大魔头,感知我界生机旺盛,意图跨界侵袭。”
他略去了“冥界”、“门户”等具体细节,将敌人模糊定义为“域外魔头”。
“幸得陛下洪福齐天,祖宗庇佑,加之臣近年来于各地布置的阵法节点及时响应,汇聚一界之力,更有盟友适时援手,经过一番激战,终将那魔头击退,迫其暂时退去。”
他将功劳归于“陛下洪福”、“祖宗庇佑”和“一界之力”,淡化个人作用,也点出了“盟友”的存在,既安抚了皇帝,也留下了后续解释与其他界域往来的伏笔。
“击退了?暂时退去?”李琰捕捉到关键词,追问道,“意思是,那魔头并未被消灭,还可能卷土重来?”
“陛下明鉴。”李之源点头,“域外之敌,其心叵测,其力强横。此番虽将其击退,但难保其不会伺机再来。故而,危机只是暂解,远未到高枕无忧之时。”
他没有隐瞒潜在的持续威胁,这有助于推动后续的备战计划。
李琰闻言,脸色变幻不定,既有危机暂解的放松,也有对未来的深深忧虑。他沉默片刻,长叹一声:“之源,朕知你非常人,肩负着朕乃至整个玄唐难以想象的重任。昨日若非有你……唉。只是,此等关乎国本之事,日后若再有征兆,还望你能提前知会朕一声,也好让朝廷有所准备,不至如此被动,引得举国恐慌。”
这话语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对知情权的诉求。
李之源神色不变,应道:“伯父教训的是。此次事发突然,敌人来得太快,臣亦是仓促迎战,未能及时禀报,是臣之过。日后定当更加谨慎,若察有异动,必先奏明陛下。”
他坦然承认“失误”,给足了皇帝面子,但也隐含了“敌人太快,来不及通知”的客观原因。
见李之源态度恭谨,李琰脸色稍霁,心中的不安也散去不少。他知道,玄唐乃至自己的安危,如今很大程度上系于这位侄儿一身,过于逼迫并非明智之举。
“如此便好。”李琰转移了话题,“经此一事,民心浮动,朝野不安。之源你看,该如何安抚为上?”
“当务之急,是稳定人心。”李之源早有考量,“可由朝廷下旨,昭告天下,言昨日乃天外邪秽之气偶然侵袭,已被护国大阵及陛下仁德驱散,警示百姓不必恐慌,各安生业。同时,可令钦天监及各地官府,密切监测天象地脉,一有异常,立即上报。”
他将事件定性为“偶然”,归功于“护国大阵”和“陛下仁德”,这是最有利于稳定局面的说法。
“善!就依此办理!”李琰点头赞同,这符合他的期望。“至于加强戒备,以及你那阵法、盟友之事……”
“陛下放心,侄儿自会安排妥当。阵法需进一步优化,盟友亦需加深联系,共御外侮。具体细节,容臣稍后与相关臣工商议后,再行禀报。”李之源将具体事务揽了过来,他知道皇帝要的是结果和安心,而非繁琐的过程。
李琰深深看了李之源一眼,知道这已是目前能得到的最好消息。他挥了挥手,带着一丝疲惫:“朕知道了。之源,你昨日辛劳,且先回府休息。诸事……便有劳你了。”
“臣,告退。”李之源起身,行礼,从容退出了紫宸殿。
看着李之源离去的背影,李琰靠在龙椅上,揉了揉眉心,心中五味杂陈。有庆幸,有依赖,更有一丝身为帝王却无力掌控局面的淡淡悲凉。他知道,玄唐的天,已经变了。而他这位皇帝,所能做的,或许就是牢牢抓住李之源这根擎天巨柱。
就在李之源昨日那场短暂而激烈的跨界法则碰撞所产生的余波,正以玄唐为中心,向着所有存在联系的界域扩散开来。
育灵界。
百花之主的本体,于一株贯通天地的巨大神花之巅缓缓睁开眼眸。她的化身尚未回归,但通过与本体的联系,以及育灵界本身对生命与能量波动的极致敏感,她比任何存在都更清晰地感知到了那场冲突的惊心动魄。
“冥土的气息……虽然只是一缕投影,但绝不会错。”她低声自语,翠绿色的眼眸中充满了凝重,“还有那九块神碑……碧波玄界的最终遗产,竟然在他身上重聚了……李之源,你究竟还能带来多少惊喜,又承载了多少因果?”
她沉吟片刻,通过界域间的特殊通道,向留在玄唐的化身传递了一道意念,嘱咐其密切关注后续,并代表育灵界,向李之源表达更深层次的合作意向。她意识到,与玄唐的联盟,必须提升到应对共同潜在威胁的战略高度。
苍梧界,天罡宗旧址(如今已是风行商行在此界的重要分部)。
新任的宗门管理者(原长老,臣服后经过“劳动改造”和思想教育后上任)正与风行在此地的负责人紧急磋商。昨日,所有达到一定修为的武者,都感受到了那股源自空间通道方向的、令人窒息的死亡威压。
“玄唐那边……到底发生了什么?难道是那位‘富昌王’又弄出了什么惊天动地的东西?”天罡宗长老心有余悸,他可是亲身经历过李之源只手镇压全宗的恐怖。
“上面未有明确指示,只让我们安抚弟子,加强戒备,一切照常。”风行负责人面色严肃,“不过,据传来的零星信息判断,恐怕是遭遇了极强的外敌。连王爷都需严阵以待的敌人……”
两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骇然。连那位如神似魔的富昌王都需要苦战的敌人,其恐怖程度,超出了他们的想象。苍梧界,如今已与玄唐深度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万兽界、水界(碧波玄界,主要指已被探索的沿海和水族区域)、熔火界、冰川界等与玄唐建立了稳定商贸和文化往来的世界,其高层或强大生灵,也都通过空间通道的波动,或多或少地感知到了异常。
他们纷纷通过官方文书、秘密渠道,或是直接联系相熟的风行使者,委婉或直接地打探消息。询问的核心无非是:玄唐是否安然?昨日异动缘由为何?是否会影响既有的贸易与合作?
这些世界的反应相对理性,带着对合作伙伴的关切以及对自身利益的考量。
然而,对于那些仅仅是与玄唐存在基础联通,甚至玄唐自身都尚未完全掌握其具体坐标、或者只是通过偶然发现的空间裂缝有所感应的无数小千世界、半位面、秘境而言,昨日的经历,则更像是一场无妄之灾和持续的心理折磨。
在一个植被疯长、灵气却异常暴烈的大秘境,一位隐居多年的古老树精,从沉睡中被惊醒,它那覆盖千里的感知,捕捉到了那转瞬即逝却层次极高的死亡法则波动,至今仍觉灵台蒙尘,充满了不祥的预感。
在一个充斥着金属风暴与机械残骸的废弃世界,几个依靠采集残存能源生存的部落,其祭祀在昨日的同一时刻,都看到了水晶球中倒映出的、一闪而过的灰色阴影,随之而来的是部落中所有生灵长达数个时辰的心悸与恐慌,至今未能完全平息。
在一个完全由光影构成、没有实体物质的奇异空间,几道强大的意识流相互碰撞,交流着对那莫名降临又莫名消失的“终结意韵”的困惑与警惕。
它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源头在哪里,甚至不确定那威胁是否真的已经过去。那种源自生命本能的对高等死亡法则的恐惧,如同跗骨之蛆,久久缠绕在心头,让这些世界的氛围变得压抑而紧张,充满了对未知未来的惶惶不安。
唐王府,地下密室。
此地被层层阵法笼罩,隔绝内外,是李之源与核心班底商议绝密事宜之所。
李之源坐于主位,下方坐着秦玉龙、王强、程度,以及暂留的百花之主化身。众人的脸色都颇为凝重。
“情况便是如此。”李之源将昨夜之事,除去九碑最核心的隐秘外,向几人做了更详细的说明,包括冥界门户、冥眼意志投影以及最终的封禁结果。
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听到“冥界”、“意志投影”、“跨界通道”这些字眼,秦玉龙等人依旧倒吸一口凉气。他们这才明白,昨日玄唐经历的,是何等凶险的一场劫难。
“王爷,如此说来,那冥界岂非视我玄唐为嘴边之肉,随时可能再次来袭”。
“可以这么理解。”李之源点头,“那道门户虽被暂时封禁,但连接点依旧存在。对方既已发现此地,难保不会寻找其他方式,或等待时机再次强行打开通道。”
秦玉龙沉吟道:“当务之急,有几件事需立刻着手。第一,对外统一口径,按王爷与陛下商议的结果,稳定内部人心,避免恐慌蔓延,影响民生与商贸。第二,加强对所有已知空间节点,尤其是那些不稳定通道和未探明区域的监控,风行观测司需立刻提升警戒等级,调配更多资源。第三,加速二十八星宿大阵各节点的优化与能量储备,此次虽勉强挡住,但也暴露了大阵初成,运转尚有滞涩之处,需尽快完善。”
他思路清晰,瞬间指出了关键。
程度挠了挠头,补充道:“还有那些和我们有联系的世界,都得安抚好。特别是那些小世界,他们估计吓得不轻,得想办法传递些安心的消息过去,免得他们自己先乱起来,或者对我们产生不必要的误解。”
百花之主化身此时开口,声音空灵而带着一丝肃然:“李道友,诸位,经此一役,形势已然明朗。冥界意志的出现,意味着我们这片界域群落,可能已被某些高等存在纳入视野。这并非孤例,或许在无尽时空的其他角落,类似的侵袭时刻都在发生。我育灵界愿与玄唐共享更多传承中关于上古灾劫、各界域格局以及可能存在的共同敌人的情报。同时,在资源、技术,乃至必要时的人力上,提供更深度的支持。”
她的表态,无疑将双方的联盟关系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李之源看向百花之主,郑重颔首:“多谢百花道友。正如道友所言,单打独斗已难以应对未来之变。深化联盟,互通有无,势在必行。具体章程,可容后再细谈。”
他目光扫过众人,最后定论:“便依玉龙所言,分头行事。安抚内部,监控外界,强化阵法,深化联盟。王强,边军与风行护卫的训练不能松懈,需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程度,你心思活络,协助玉龙处理与诸界的沟通事宜。”
“是!”众人齐声应道。
密室内的会议,初步定下了应对后续风波、巩固自身根基的方略。
众人领命离去后,密室内只剩下李之源与百花之主的化身。
李之源缓缓闭上双眼,心神沉入丹田气海。
那里,九块神碑虚影正静静悬浮,缓缓旋转。七块相对凝实,光华内敛;另外两块则由无数碎片勉强拼凑,布满了触目惊心的裂纹,散发着残破与悲壮的气息。
经过昨夜的激战与重聚,九碑似乎耗尽了积攒的力量,陷入了深度的沉寂,正在进行着内部的修复与彼此的磨合。李之源能清晰地感知到,那两块残碑正在从其他七碑那里,汲取着微弱却持续的本源气息,裂纹虽然没有愈合的迹象,但崩散的趋势已被稳定。而七块完好的碑体,似乎也因为兄弟的回归,道韵流转变得更加圆融自然。
一股更加完整、更加古老的苍茫意志,在气海中弥漫。大量关于碧波玄界辉煌文明、关于那场终极之战、关于各种大道法则(尤其是铭文、阵道、守护、牺牲等相关领域)的更深层次、更系统的传承信息,如同涓涓细流,持续不断地融入他的识海,等待他去消化、理解。
他明白,九碑的重聚,不仅仅是力量的提升,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的交付。他继承了碧波玄界的遗泽,便也接过了那份对抗“外敌”、守护世界薪火的宿命。
冥界之眼的威胁,碧波玄界覆灭的谜团,那两块崩碎于星空的神碑所指向的、可能更加恐怖的敌人……一幅更加宏大、也更加危险的画卷,正在他面前缓缓展开。
百花之主化身静静地看着他,能感受到他气息中那丝缕缕的、源自万古的沧桑与坚定。她轻声道:“李道友,前路艰险,但亦充满机遇。望你我两界,能携手并肩,于此煌煌大世,走出一条生路。”
李之源睁开眼,目光已然恢复了清明与坚定,他看向百花之主,微微一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
他站起身,走到密室窗边(虽是地下,却有阵法模拟外界天光),望向那象征性地透进来的“阳光”。
表面的危机暂时解除,玄唐界内正在恢复秩序。然而,诸界的猜疑与打探,未知角落的惶惶不安,冥界可能的报复,以及那导致碧波玄界覆灭的、隐藏在历史迷雾后的真正大敌……这一切,都如同潜藏在海面下的汹涌暗流。
(第一百一十七回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