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礼部尚书卢昭文出列,奏及春闱之事。然而,当议题进入最关键环节——考官人选时,朝堂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而紧张起来。
抡才大典,主掌文衡,非但关乎国家人才选拔,更关乎未来朝堂格局,历来是各方势力必争之地。
卢昭文刚请陛下钦定考官,一位与东宫关系密切的门下省给事中便率先出列,朗声道:“陛下,春闱乃为国选贤之盛事,主考官非德高望重、深孚众望者不能胜任。臣以为,太子太傅何文州,学问渊博,品行高洁,且曾多次主持乡试会试,经验丰富,乃是最佳人选。”
此言一出,立刻得到不少东宫属官及与太子亲近官员的附和。何文州确是清流领袖,资历足够,且其太子太傅的身份众所周知。若由其主考,今科进士难免被打上“太子门生”的烙印。
话音刚落,一位与二皇子一党过往甚密的中书舍人(即便二皇子降爵,其残余势力仍在)便接口道:“何公自然是德高望重。然则,春闱取士,需兼收并蓄,不宜偏于一格。臣以为,国子监祭酒温叙白温大人,执掌国学,培育天下英才,深悉士子学业深浅,由温大人主考,或更能选拔出学问根基扎实之士。”
温叙白虽看似清贵,但其本就是国子监祭酒,国子监学生也参加春闱,如何能保证公平性。
紧接着,又有官员推举其他几位重臣,如刑部尚书赵明渊(素以刚正着称,被视为清流,但与各皇子保持距离)、礼部右侍郎(其座师与三皇子母家有关联)等。
每推举一人,便有支持者与隐含反对者进行一番或明或暗的较量,引经据典,互相辩难,殿中虽维持着大臣体面,但言辞间的机锋与试探,却让空气都仿佛凝固了几分。
四皇子周朗晔虽未亲自出面,但其阵营中的工部右侍郎则巧妙进言:“陛下,诸位大人所荐皆是国之栋梁。然臣以为,主考之责重大,或可设正副主考相互制衡。正考当以何公之威望镇之,副考则需一位年富力强、熟知圣意、且能锐意进取之臣,譬如…御史中丞大人?”这位御史中丞以敢于建言、锐意改革着称,私下里与四皇子颇有交流。
各方势力你方唱罢我登场,争执不下。位列宰相班的尚书令杜绍熙、侍中萧临渊、中书令苏治等人皆眼观鼻鼻观心,并未轻易表态,但他们的沉默本身也是一种态度。所有人都将目光投向了御座之上的隆裕帝,等待圣心独断。
隆裕帝静观良久,将殿下众人的表现尽收眼底,心中明镜一般。他绝不允许春闱成为某一派系的私器。
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众卿所荐,皆为国朝贤良。何爱卿、温爱卿,皆为朕之股肱,才德足以胜任。”
他先肯定了众人推举的人选,随即话锋一转:“然,正因春闱关乎国本,朕更需确保其绝对公允,避免天下士子疑窦丛生,亦使取中之士皆感念朝廷公心,而非某座师之私恩。”他目光扫过何文州与温叙白,二人皆垂首恭听。
“朕意决意!”隆裕帝一字一句道,目光转向文官班列最前方那位须发皆白、一直闭目养神的老臣,“太师陆九鸣陆爱卿,德高望重,学贯古今,且多年来潜心教化,不问派系,乃士林楷模。今岁春闱,便由陆爱卿出任主考官! 由陆爱卿掌舵,朕心甚安,天下士子亦必心服。”
此议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寂静,随即几乎所有人都露出了恍然和钦佩的神色。
陆九鸣地位超然,是帝师,更是清流中的清流,与任何皇子、派系都无明显瓜葛,且年事已高,早已不过问具体政务,由其出任主考,确实能最大程度地保证公正性,压倒所有争议。
就连太子党和二皇子党残余,也挑不出任何毛病。
陆九鸣缓缓出列,躬身谢恩:“老臣遵旨,定当竭尽绵薄,为陛下、为国家选拔真才。”
隆裕帝点点头,继续道:“第一位副主考,便由礼部左侍郎崔衍担任。崔卿多次主持‘风铎清议’,于文章品鉴颇有见地,且为人端方,可辅佐陆爱卿处理好典章细节,协同阅卷。”
崔衍也是朝中有名的学问好、脾气硬、不结党的人物,与陆九鸣搭配,相得益彰。
正副主考的人选,可谓无可挑剔,彻底平息了各派的争执——虽然自己人没上去,但对手的人也没上去,且由陆太师出马,谁都服气。
然而,对于同样至关重要的同考官(负责初步阅卷和推荐试卷)人选,隆裕帝却做出了一个出乎不少人意料的安排。他目光转向一直沉默静观、因其母丧且无强大母族背景而暂时未被卷入争夺的周景昭,道:“景昭。”
“臣在。”
“你于士林中颇有文名,‘风铎书君’之号已广为人知,着书立说亦显才识。更难得者,你多年深居简出,于朝中牵绊尚浅,与各方并无太多利益纠葛。今岁春闱,你便以麒麟阁学士身份,协同礼部,参赞考务,并领一名同考官之职。”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泛起一阵细微的骚动。让一位皇子,尤其是一位颇有文名的皇子参与春闱阅卷,实属罕见!各方势力心思电转:
太子党、三皇子、四皇子党等人心中一惊,让老五插手科举?但转念一想,周景昭势单力薄,在京中并无根基,其母族顾家早已式微,他本人又还在孝期,难以大规模结交士人。
让他当个同考官,看似加了份权柄,实则如同放在火上烤——他若稍有偏颇,立刻会成为众矢之的;他若严守中立,也难以真正形成一股力量。似乎…并无大碍,甚至可能因其缺乏经验而闹出笑话?
而一些真正清流或中立官员,则觉得陛下此安排颇有深意。让一位与现有派系无涉的亲王参与,或许真能起到一些监督和平衡的作用?
隆裕帝继续道:“务必秉持公心,为朕、为国家甄选真才实学之士。然需牢记,避嫌守份,与其他考官和衷共济,不得特立独行。你所阅卷宗,需与其余同考官共同商议定等,不可专断。”
这既给了周景昭参与的机会,又严格限制了他的权力,表明这更多是一种历练和监督。
周景昭心中凛然。他深知这既是父皇的信任和历练,也是一个极其敏感、容易得罪人的位置,做好了未必能收获太多(因为最终决定权在正副主考),做不好或稍有差池,便会引来无数攻讦,甚至可能影响他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贤名。但他更明白,这是参与国家核心事务、接触未来人才的重要一步,无法拒绝。
他恭敬应道:“臣领旨,定当恪尽职守,秉公行事,唯才是举,绝不辜负陛下信任。”
隆裕帝点点头,最后肃然道:“春闱乃国之重典,朕望尔等考官,皆能体朕苦心,同心协力,为朝廷选拔真才。若有徇私舞弊者,朕必严惩不贷!”
“臣等遵旨!陛下圣明!”众臣齐声应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