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全面发售引发的热潮,如同投入湖心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长安城的每一个角落,也悄然拨动着帝国权力中枢最敏感的神经。
紫宸殿·烛影摇红:
夜已深沉,紫宸殿内烛火通明,将隆裕帝伏案的身影拉得极长。御案一角,静静躺着那卷署名“风雷散人”的《三国演义》手抄本。殿内侍立的太监宫女皆屏息凝神,大气不敢出。
隆裕帝并未批阅奏章,他枯瘦的手指缓缓摩挲着粗糙的桑皮纸页,目光落在“诸葛亮禳星续命、北伐功成、归隐南阳”那段文字上,久久未动。昏黄的烛光映照着他沟壑纵横的脸庞,深邃的眼眸中,翻涌着难以言喻的复杂情绪。
“禳星续命……北伐功成……”他低声呢喃,声音沙哑得如同砂纸摩擦,“孔明……武成王……”
这书中的情节,与他年少时在皇家秘档中读到的、被皇室奉为圭臬的“三造大汉”史实,何其相似!甚至……更加完美!完美得如同一个精心编织的梦!一个寄托了无数人,包括他这位帝王内心深处,对“明君贤相、功成身退”这一理想图景的终极向往!
然而,越是完美,越是触动他心中那根最隐秘的弦。他登基以来,励精图治,自诩为中兴之主,却始终无法摆脱对那位“再造大汉”的武成王的复杂心绪——既是敬仰,亦是……一丝难以言喻的忌惮!
武成王功高,却知进退,最终归隐,留下千古美名。而他隆裕……太子假病,引发诸子相争,朝堂暗流汹涌,自己垂垂老矣,身后之事……一片混沌!
“啪嗒!”
一滴烛泪滚落,在御案上溅开一朵小小的蜡花。
隆裕帝猛地惊醒!眼中那丝追忆与怅惘瞬间被冰冷的锐利取代!他合上书卷,声音淡漠,听不出喜怒:“高顺。”
“老奴在。”大太监高顺悄无声息地出现在阴影中。
通知“玄鸦”,盯紧前朝余孽,如今老五又添了一把火,这些蛇鼠之辈必定会反扑,若能毕其功于一役,自是最好,若不能,也要让他们感受断臂之痛。
“喏!”高顺心头一凛,躬身领命。他知道,陛下看似平静的话语下,已动了真怒!
国子监·文华堂(陆望秋出场):
文华堂内,关于《三国演义》的争论依旧热烈。老博士们引经据典,年轻学子们慷慨激昂,焦点从史实真伪转向了书中蕴含的治国之道、用人之术、忠奸之辨。
就在众人争得不可开交之际,一个清朗而略带戏谑的声音在角落响起:
“诸位师长、同窗,何必拘泥于一字一句之真伪?”
众人循声望去,只见一位身着月白儒衫、头戴方巾的“年轻书生”斜倚在窗边,手中也拿着一卷《三国演义》。此人面容清秀,眉目如画,尤其一双眼睛,清澈灵动,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她身姿挺拔,举止间带着一股读书人特有的清贵之气,虽在秋冬时节穿着略显厚重的儒衫,但身形并不显得臃肿,反而有种少年人的清瘦感。
正是女扮男装、化名“陆宣”的陆望秋!她刻意压低了嗓音,模仿少年声线,举止也刻意模仿着男子的洒脱,若非极其熟悉之人,绝难看出破绽。
她缓步走到堂中,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入每个人耳中:“此书之妙,在于其‘势’与‘道’!” 接着,她侃侃而谈,从“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历史大势,到“桃园结义”的聚人之势,“三顾茅庐”的求贤之道,再到对“赤壁之战”(她已通过特殊渠道看过后续)中天时地利人和的剖析,最后点明书中诸葛丞相形象树立的“道”之标杆及其民心所向的巨大影响力。
“……此等影响力,岂是寻常话本可比?这位‘风雷散人’,借三国旧事,写人心向背,喻当世格局,其志……不小啊!” 陆望秋(陆宣)总结道,目光扫过众人,带着一丝洞察世事的睿智与深意。
堂内瞬间安静下来。老博士们捻须沉思,年轻学子们眼中放光!
“陆贤弟高见!”一位学子由衷赞叹,“听君一席话,茅塞顿开!此书……确有大格局!”
“只是……这‘风雷散人’究竟是何方神圣?竟有如此手笔?”有人好奇追问。
陆望秋(陆宣)目光投向窗外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嘴角勾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弧度:“风雷散人……风起于青萍之末,雷动于九天之上。此人,必是洞察时局、胸藏锦绣之辈。或许……就在这长安城的风云激荡之中?”
她心中隐隐有个猜测,能将三国故事写得如此深刻,又如此契合当世(尤其是诸葛结局),此人……绝非普通文人!极可能是朝堂中人,甚至……与皇室有关!这让她对这神秘的作者,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长安西市,人声鼎沸,各色人等摩肩接踵。街角一处不起眼的角落,积雪被扫开一小块空地。
一位身着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青色道袍的年轻道人,正盘膝坐在一张破旧的草席上。他面前铺着一块半旧不新的蓝布,布上写着“测字算命,指点迷津”八个还算工整的楷字。
他面容清癯,眼神温润平和,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仿佛周遭的喧嚣与他无关。正是下山入世、化名“玄明”的谢长歌。
他并未像寻常江湖术士那般吆喝,只是安静地坐着,目光平静地扫过往来行人,仿佛在观察众生百态。他腰间挂着一枚温润的羊脂白玉佩,玉佩上刻着一个古朴的“麟”字,隐在道袍下,不显山露水。
“道长!道长!”一个穿着绸缎、面带愁容的中年商人挤了过来,“您给算算,我这趟去江南的生意,能成不?”
谢长歌(玄明)微微一笑,示意商人写个字。商人蘸水在布上写了个“舟”字。
谢长歌端详片刻,温言道:“‘舟’行水上,利涉大川。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此去江南,水路通达,本是吉兆。然‘舟’字无帆,恐需借力东风;无水(三点水偏旁),则需谨防暗礁险滩。贵人相助,则财源广进;若独断专行,恐有倾覆之忧。慎之,慎之。”
商人听得连连点头,奉上几枚铜钱,千恩万谢地走了。
谢长歌收起铜钱,目光不经意地扫过街对面一家书铺门口张贴的“求购《三国演义》首卷”的告示,以及告示旁几个书生模样的人正热烈讨论着书中的情节。
“……那诸葛丞相禳星续命,当真是神乎其技!”
“是啊!北伐功成,三造大汉!这才是武成王该有的结局!”
“可惜首卷都一册难求!不知二卷、三卷……何时能买到?”
听到“禳星续命”、“北伐功成”等字眼,谢长歌温润的眼眸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精光。他下山前,师尊曾为他批命,言其命中有一“玉麟劫”,需追随“命数混沌者”(破局者)方可化解。
何为命数混沌?便是能打破常规、逆势而行、搅动风云之人!而这“风雷散人”借书中诸葛丞相“逆天改命”之举,搅动长安风云,引发朝野热议,岂非正是“命数混沌”之象?
“‘风雷散人’……”谢长歌低声自语,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麟”字玉佩,“借古人之手,行破局之事……有趣。看来,贫道下山,正逢其时。”
他心中已隐隐有预感,这位神秘的作者,或许就是他破劫的关键所在!他需要找到他,观察他,确认他是否就是自己命中的“破局者”。
汉王府·书房
周景昭听着竹息的汇报(重点关于国子监那位见识不凡的“陆宣”书生,以及市井中关于《三国演义》的热议),指尖轻轻敲击着紫檀桌面。
“陆宣……见解独到,一针见血,倒是个妙人。”他眼中闪过一丝兴趣,“留意此人,本次风铎楼清议,想办法给他发份帖子。”他需要亲自见见这位才子。
当竹息提到西市街角有个新来的算命道人,似乎对《三国演义》也颇感兴趣时,周景昭并未太在意,只当是寻常江湖术士蹭热度。他并不知道“玄明”就是谢长歌,更不知“玉麟劫”之事。
“清议安排在何时?”周景昭问道。
“回殿下,三日后便是季冬清议之期。”竹息回答。
“好!”周景昭眼中精光一闪,“通知下去,《三国演义》次卷(赤壁之战),就在清议前一日,全城发售!醉仙居的说书场,同步开讲‘赤壁鏖兵’!”
他站起身,走到窗前,望着长安城的方向,嘴角勾起一抹冷冽而自信的弧度。
“风铎楼清议……风雷散人……赤壁之战……”他低声自语,“就让这风雷,来得更猛烈些吧!本王倒要看看,这长安城的水,到底有多深!又能引来多少……潜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