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3月11日,今天文家湾文大路家里很是热闹,因为文家的心尖尖——小外孙肖镇今天开荤仪式。
亲朋好友都来了,为了争给“小福娃”镇娃儿开荤,还引发了一场争抢大战!
孩子大舅公张大庆生日的时候不是兴冲冲主动揽活儿给娃儿开荤嘛,可惜肖正堂一封家书改变了这个状态。
肖正堂的意思是要找附近德高望重,福气最好的长辈给他的镇娃子开荤。
然后张大庆就眼铮铮看着一看就是聪慧小屁孩的晚辈开荤机会就这么溜走了。
张大庆家其实还是很不错的,可以称他们东泉张家在东泉和巴县都是能排得上号的好家庭。
四个子女,除了一个儿子在沙坪坝区委任职外,其他三个孩子都在省城成都好单位任职,发展得最好的大儿子是省委办公厅的副主任。
这么说吧张大庆大儿子算是巴县这个时候出的最大官面上的头面人物,他大儿子就是之一。
文云仁为什么这么大胆子?这都是他表哥表姐们了解政策透露给文云仁,让他放心大胆干,前提是只要合规照章纳税。
还有云仁表哥是很相信他姑父文大路手艺的,文大路可是会“缺一门”的老手艺人,一般的人不会这些的。
文大路从看到女婿年前写的信说让他找一个当地最德高望重有福气的人给他幺儿开荤。
文大路这就有点为难了,他大舅子张大庆生辰宴的时候,可是才自告奋勇把活儿揽过去的。
不过过年的时候,趁着给大舅子拜年的机会,文大路在饭后说了他小女婿的意见,当大舅公的最能理解肖正堂这种从小吃百家饭成长起来有了后代的心思。
他张大庆以前还不是一个人带着妹妹张艳梅在重庆水码头从小卖香烟养活两兄妹。
他是最能和从小带妹妹吃百家饭长大的肖正堂共情的长辈。
他要不是在水码头卖烟,还因缘际会给曾家岩10号我们的同志传递情报这点烟火情,解放前后同样穷得叮当响的张家儿女就没哪个大机缘读书的读书,参军的参军了。
至于外甥女婿怎么一下就被军部首长运气这么好的记住又提到直属队服役,嗯肖正堂运气真好。
不过小镇子爸爸自己也争气,同样也让人看到这小伙子身上的组织能力和军事能力嘛!
还要说明一般陆军部队重庆招的兵源都是往高原地区输送的。
这一年恰好又要加强西南边境防务需要,所以有时候一个人成事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老交通员张大庆是个豁达的人,还跟自己妹夫建议要不请韩医生家老爷子,要不就是请德高望重的居住在八公里的大师傅王石匠。
两人商量了一下还是请八公里居住的四川着名石雕工艺大师(有证的)王石匠来担任给镇娃儿开荤的人。
正月初六文大路、文云淑抱着小胖子肖镇,带上礼物坐着大儿子文云仁的打屁摩托突突突的就从鱼洞赶到了八公里工艺大师王成梁家。
王成梁有多牛?川渝地区“石刻狮子”稳稳当当的坐在头把交椅几十年,徒子徒孙比文大路更多。
王成梁今年已经77岁不过精神矍铄,白头发打理得一丝不苟一点都不像艺术家邋里邋遢长发大胡子范。
文大路一家子说明来意,文大路和王成梁可是忘年交,在一起做活儿很多年了。
王成梁抱起小胖子,这小人露出四瓣牙齿还跟老王师傅玩儿贴贴,哪位上了年纪的,不稀罕这么可爱的社交牛逼儿童嘛。
一起吃了饭老王也就一口答应了下来,临走还送了一个玉质的属相无事牌给小镇娃脖子上挂上。
作为鱼洞知名社交牛逼小婴儿,镇娃儿直接给王老头脸颊一边印了一下,还把小脑袋直往老王怀里拱,最后道别的时候还用小手手使劲摇晃!
………………
三月十一这天,文家灶房天不亮就升起了炊烟。外婆张艳梅使出了浑身解数。
大铁锅里,肥瘦相间的五花肉与黝黑喷香的芽菜一同经历着蒸汽的洗礼,做成了软糯咸鲜、入口即化的芽菜烧白。
另一口砂锅里,硕大的蹄髈炖得稀溜耙(软烂至极),汤色奶白,香气浓郁扑鼻。
特意请来的王石匠坐在上首,满面红光,周围围满了前来观礼的亲朋好友。
仪式开始。文云淑抱着儿子,小家伙今天格外精神,穿着一身红底金线的福字褂子,虎头帽下,一双乌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满桌佳肴。
尤其是那碗油光锃亮的烧白,口水像断了线的珠子,顺着下巴滴落在围兜上,惹得众人一阵善意的哄笑。
王石匠用一双崭新的红漆筷子,小心翼翼地从那碗烧白上,夹起一小块最软烂、几乎化在芽菜里的肥瘦相间的肉末。
他颤巍巍地递到肖镇嘴边,口中念着吉祥话:“镇娃儿,开荤喽!吃了肉,一生吃穿不愁;尝了油,往后日子富得流油;品了咸,为人处世有分寸识咸淡……福气满满,健康长大!”
在全场期待的目光中,小肖镇迫不及待地张开小嘴,精准地含住了那点肉末。
他吧唧着小嘴,仔细品味着这陌生而鲜美的滋味,小脸上露出了极其满足、陶醉的表情,甚至还伸出小舌头舔了舔嘴唇,一副意犹未尽的小馋猫样儿,再次逗得满堂喝彩。
王石匠哈哈大笑:“好!好小子!是个有口福的!”
开荤仪式圆满成功,丰盛的家宴随即开始。
桌上除了烧白和蹄髈,还有鱼、鸡、各种时令小炒,满满当当一大桌,充满了欢快喜庆的气氛。
………………
开荤之后,添加辅食顺理成章。文云淑精心为儿子准备了米糊、蛋黄羹、蔬菜泥等。
还有一件比较普遍的事情,这时候大人喂孩子会先在自己嘴里囫囵一下在喂给小娃娃。
肖镇这家伙一开始就抗拒这种“太亲情”的喂法,小婴儿是个讲究人,试过很多次没办法,小小海孩儿就是不接这一招。
所以肖镇吃的跟后世孩子们辅食版本一样擂稀烂后,单独给他弄的辅食,他外婆张艳梅是真有耐心。
肖镇这小子不愧“小饭桶”之名,对美味的辅食来者不拒,吃得津津有味。
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文云淑想着孩子大了,辅食营养跟得上,便琢磨着逐渐减少奶粉的喂养次数,至于母乳已经停了,她方便干活嘛。
毕竟山城奶粉在这个年代是金贵东西,虽然大舅文云仁保证了供应。
但她总觉得能省则省,也想让儿子的饮食习惯向成人过渡。
可她万万没想到,儿子对那奶瓶的执着,远超她的想象!
肖镇可以愉快地吃下一大碗蛋羹,但到了平时该喝奶的时间点,如果妈妈端来的不是那个熟悉的、装着奶白色液体的奶瓶,小家伙立刻就能察觉“不对劲”。
起初,他只是用手指着放奶瓶的柜子,“啊啊”地提醒妈妈。
如果妈妈装傻,他便开始哼哼唧唧,小屁股在儿童座椅里扭来扭去,满脸不高兴。
若文云淑坚持用米汤或水来“糊弄”,肖镇便会小嘴一瘪,黑葡萄似的大眼睛里瞬间蓄满泪水,可怜巴巴地望着妈妈,那小眼神委屈得能把人心看化。
这招若还不管用,终极武器立刻启动——嚎啕大哭,声音洪亮持久,眼泪决堤,仿佛受了天大的委屈,任凭外婆怎么哄抱都无济于事。
可一旦那个温热的奶瓶送到他手里,小家伙立刻收声,两只小手紧紧抱住奶瓶,贪婪地吮吸起来,发出满足的“咕咚”声,一边喝还一边用乌溜溜的眼睛警惕地打量着妈妈,生怕被抢走。
喝完最后一口,他会心满意足地松开奶嘴,打个带着奶香的嗝,露出一个狡黠又得意的笑容,仿佛在宣布:“这是我的!谁也别想动!”
外婆张艳梅起初是支持女儿减少奶粉的,“娃儿饭吃得好了,奶粉就能省点了。”
但架不住外孙那撕心裂肺的哭声和可怜样儿,常常心软,劝女儿:“算了算了,你看他哭得……反正他大舅说了奶粉管够,就让他再喝一阵嘛……”
这场围绕 “奶瓶” 的保卫战,成了文家每天的拉锯战。
文云淑既想调整孩子的饮食结构,又心疼儿子,身心俱疲。
转机发生在一天晚饭时。文云淑看着怀里抱着空奶瓶心满意足咂嘴的儿子,无奈地感叹:“哎,这小子,别的东西吃得香,可这奶瓶就是他的命根子,一顿都少不得,真是个‘奶瓶将军’!”
正在盘算工地收入的大舅文云仁听了,抬起头,看着小外甥那副护食的机灵鬼模样,不禁莞尔。
他大手一挥,做出了一个“土豪”般的决定:“哈哈哈!奶瓶将军?好名字!他爱喝就让他喝!
咱家现在还缺他这几袋奶粉钱吗?我文云仁的外甥,想喝多少喝多少!
幺妹儿,你别硬来减了,顺其自然,辅食照喂,奶粉照喝!镇娃儿的奶粉,大舅我包一辈子都行!”
此言一出,犹如一锤定音,瞬间结束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奶瓶保卫战”。
文云淑松了口气,张艳梅也笑着点头:“就是就是,云仁说得对,娃儿高兴最重要!”
而小小的人精肖镇,仿佛听懂了这最关键的决定,顿时眉开眼笑,抱着心爱的奶瓶,冲着慷慨的大舅“啊啊”地叫,手舞足蹈,取得了这场“战争”的决定性胜利!
从此,肖镇继续过他着辅食吃得香、奶粉喝得足的“幸福生活”,在全家人的宠爱下,向着“奶瓶将军”兼“小饭桶”的方向茁壮成长。
文云仁那句底气十足的话,也成了文家湾流传甚广的宠娃名言。
而鱼洞社交牛逼儿童已经在锻炼自己的新技能:走路和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