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龟山,这座在众人口中充满神秘与危险的山脉,此刻在宋欣瞳眼中,却化为了一座巨大的、天然的要塞。她深知,要在这乱世中立足,仅凭一时之勇和几件“神器”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一个稳固的根据地,一个进可攻、退可守的堡垒。
经过与冉起及六位百夫长的反复勘察与商议,军寨的地址最终选定在了一处隐蔽的大型溶洞。此溶洞并非宋欣瞳最初发现的那个大溶洞,而是一个相对外围、但规模同样可观的天然洞穴。洞口被茂密的藤蔓和灌木丛遮掩,若非宋欣瞳这样对地形了如指掌的“本地人”指引,外人即便走到近前也难以发现。
溶洞背靠一座陡峭的山体,前方则是一片相对平坦的坡地,正好可以开垦为农田。洞口两侧是嶙峋的岩石,易于构筑防御工事。更妙的是,溶洞内部结构复杂,洞厅宽敞,钟乳石千奇百怪,稍加改造,便可作为营房、仓库和议事之所。
“冉县令,各位请看。”宋欣瞳站在溶洞前的空地上,手中拿着一根树枝,在地上比划着,向冉起等人讲解她的整体布局构想,“这石龟山虽大,但并非无路可走。那条贯穿山体的官道,便是狼狈族大军最可能利用的通道。此官道蜿蜒曲折,多穿行于峡谷险地,其中有十九处最为险要的陡崖峭壁,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她的目光锐利,仿佛已经穿透了眼前的山林,看到了那遥远的官道,“我们要做的第一步,就是在这十九处关键节点,秘密构筑箭楼,并囤积足够的滚木礌石。不求能完全阻断其通行,但必须让他们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这些箭楼,将是我们的眼睛和獠牙,时刻监视并威慑着官道上的敌人。”
冉起仔细听着,不时点头,眼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他虽然是文官出身,但在战火中摸爬滚打了这么久,对军事也有了自己的理解。宋欣瞳的想法,与他不谋而合,却又更加细致和深远。
“宋姑娘所言极是。”冉起接口道,“官道乃咽喉之地,卡住了这里,就能有效迟滞狼狈族的行动,切断他们的补给线。只是,构筑十九处箭楼,耗费的人力物力恐怕不少,我等兵力……”
宋欣瞳微微一笑,早已考虑到了这一点:“冉县令放心,箭楼不必高大复杂,以隐蔽和实用为主。我们可以利用当地的石材和木材,搭建简易但坚固的了望射击平台。至于人手,我们采取轮值制度,每处箭楼只需三五人即可,既能保持警惕,也能最大限度节省人力。”
她顿了顿,指向通往溶洞的几条隐蔽小径:“其次,是我们军寨自身的防御。从官道或其他方向通往我们这里的山路,我会重新规划。我们要故意绕过那些看似平坦却可能暴露的路径,选择那些崎岖难行、易守难攻之地。更重要的是,我会引导路径经过几处‘有进无出’的天然险地,比如‘一线天’、‘迷魂谷’、‘瘴气林’。”
“同时,我们会在路径两侧,留下一些‘痕迹’,引诱敌军追击。一旦他们真的追过来,呵呵……”宋欣瞳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笑意,“他们将不得不穿过几处猛兽频繁出没的山林。狼骑兵的座狼或许凶猛,但在这石龟山的本土猛兽面前,未必能讨到好去。我要让他们明白,想要攻进军寨,不留下大半条命,是休想!”
这番话听得众人暗暗心惊,宋欣瞳这哪里是布置防御,简直是布下了一个层层叠叠、杀机四伏的死亡陷阱!
“至于军寨内部,”宋欣瞳将话题拉回溶洞本身,语气也缓和了一些,“这溶洞便是我们最好的屏障。我们可以依山势,对洞内进行扩建和修整。清理出大小不一的洞厅,用坚固的木材制作房门,分隔出一个个独立的房间。再用现成的树木,制作一些简易的床铺、桌椅。虽然简陋,但至少能遮风挡雨,让大家有个‘家’的样子。”
她指向洞口外那片被清理出来的空地:“这里,我们开辟出三十多亩农田。我带来了一些种子——红薯、山药、玉米和小米。这些作物适应性强,产量也还不错。民以食为天,军以粮为本,我们必须尽快实现粮食自给自足,不能总是依赖山中狩猎和我那点存货。”
说到这里,她话锋一转,语气也严肃起来:“当然,这些作物不是种下去就能立刻收获的,需要时间和精心照料。所以,我们还得分出一部分军士,组成狩猎队,进入山中相对安全的区域进行狩猎,捕捉野味,补充军粮。”
最后,她环顾四周:“军寨外围,我们还要挖掘壕沟,设置鹿砦、拒马等防御工事。这些工事,平时可以防范山中的猛兽,战时,则能为我们争取宝贵的时间,抵挡敌军的第一波进攻。”
宋欣瞳的计划周密详尽,从宏观的战略布局到微观的具体实施,都考虑得清清楚楚。众人听得心服口服,原本因前途未卜而悬着的心,也渐渐安定下来。 冉起感慨道:“宋姑娘真乃奇才!有此周密布置,我等便如虎添翼,何愁狼狈族不灭!”
说干就干。在宋欣瞳的统一调度和冉起的全力配合下,军寨的建设迅速展开。 士兵们虽然疲惫,但在看到希望和明确的目标后,个个精神抖擞,干劲十足。他们分成若干小队:有的负责前往十九处峭壁构筑箭楼,背负着沉重的工具和材料,在险峻的山路上艰难跋涉;有的则在溶洞内外清理、扩建,叮叮当当的凿石声、砍伐声不绝于耳;有的在洞口开辟农田,翻土、播种,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憧憬;还有的则组成狩猎队,手持简陋的武器,小心翼翼地深入山林。
冉起带来的这两千多人,乍一看数量不少,但分摊到各项任务中,立刻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十九处箭楼,每处按最低五人轮值计算,日夜两班倒,就需要近两百人。
开垦和照料那三十多亩农田,是个精细活儿,也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至少需要三百人专门负责。
狩猎队,为了保证安全和效率,每次至少派出五十人,分成数队,轮流进山,这又是一百多人。 再加上溶洞内部的扩建、防御工事的修筑、日常的警戒巡逻、后勤保障(如做饭、缝补、伤员护理等)……算下来,真正能机动调用的战斗人员,竟然只剩下不到一百人!
这个数字让冉起一度忧心忡忡,但宋欣瞳却显得早有预料。
“兵在精而不在多。”宋欣瞳对冉起说道,“这不到一百人,将是我们手中最锋利的剑。我要亲自训练他们。”
军寨前一片平整出来的空地上,宋欣瞳正在训练这九十八名精锐士兵,冉起也赫然在列。
晨曦微露,训练便已开始。
宋欣瞳一身劲装,手持一根特制的藤条,目光锐利如鹰,扫视着队列中的每一个人。她的训练方法,在这些古代士兵看来,简直是闻所未闻,严苛到了极点,堪称“地狱式训练”。
“注意你们的呼吸!出刀要快!准!狠!”宋欣瞳的声音清亮而严厉,“这不是花拳绣腿,这是杀人的技巧!每一刀,都要直指敌人的要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