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余之后的一个午后,清远县衙迎来了一位意想不到的访客。那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者,穿着朴素却气度不凡,身边跟着两个书僮。门吏报告说,来人自称是从汴京来的文士,要拜会苏县令。
苏明远在大堂接见了这位访客。老者一进门就深深作揖:在下汴京郑怀远,久仰苏大人大名,特来拜访。
这就是那封信的写信人!苏明远连忙还礼:郑先生远道而来,有失远迎,还请见谅。
两人寒暄几句后,郑怀远开门见山地说道:苏大人的《浮沉录》一文,在京城文坛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老夫读后深为叹服,故不辞辛劳前来相会。
苏明远有些意外:拙文能入郑先生法眼,实在不胜荣幸。只是这文章我只是随意寄给了几位文友,怎么会传到京城?
郑怀远笑道:好文章如美玉,岂能埋没?您那位友人将文章转给了江南的文坛领袖钱守仁,钱老又将其带到了京城的文会上。一时间传抄者众,连太学的博士们都在讨论呢。
听到这里,苏明远心中涌起复杂的情绪。他确实将《浮沉录》寄给了几位在各地任职的同窗好友,但没想到会传播得如此之广。现代人对于这件事并不陌生,但在这个信息传播缓慢的时代,一篇文章能够在短时间内传遍大江南北,确实是很难得的事情。
不知文章有何特别之处,竟能引起如此关注?苏明远谦逊地问道。
郑怀远沉吟片刻,说道:苏大人的文章,有三个特别之处。其一,文笔清新脱俗,既有古朴的典雅,又有今人的灵动,读来如饮甘露。其二,思想深邃独特,将个人的浮沉与时代的变迁巧妙结合,见解精辟。其三,境界高远,能够在世俗的官场生涯中找到超越的意义,这是最为难得的。
苏明远听了,心中既高兴又忐忑。高兴的是自己的文章得到了认可,忐忑的是不知道这种认可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古代社会,文名过盛有时反而是一种负担。
郑先生过誉了。在下不过是有感而发,随意成文,不敢当如此赞誉。苏明远说道。
郑怀远摆手:苏大人太谦虚了。实不相瞒,老夫此次前来,除了想见识大人风采外,还有一事相告。
请先生明示。
朝中诸公读了您的文章,对您的才学和见识都很感兴趣。恰逢朝廷正在选拔地方能吏充实中央机构,有人已经将您列入了考察名单。郑怀远压低声音说道。
苏明远心中一动。果然,文章的传播和朝廷的考察不是偶然的巧合。在这个时代,文名往往是仕途进阶的重要因素。一篇好文章,有时候比十年的政绩更能打动上层。
能否请教,是哪些大人对拙文感兴趣?苏明远小心地问道。
郑怀远环顾四周,确认无人偷听后,才低声说道:翰林学士王安石王大人,对您的文章评价极高,说您文如其人,必有大才。还有参知政事富弼富大人,也认为您的见解独到,有治世之能。
听到这两个名字,苏明远的心脏不由得加速跳动。王安石和富弼,这都是北宋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啊!前者是着名的改革家,后者是德高望重的政治家。能够得到他们的认可,确实意义重大。
但苏明远也意识到了其中的风险。王安石和富弼虽然都是当朝重臣,但政治立场并不完全一致。如果自己被卷入他们之间的政治分歧,后果可能很复杂。
郑先生,敢问王大人和富大人对在下的文章,具体有何评价?苏明远谨慎地问道。
郑怀远想了想,说道:王大人认为您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改革思想和实践精神,正是当今朝廷所需要的。他特别赞赏您提到的审时度势而后动的观点,认为这体现了务实的政治智慧。
那富大人呢?
富大人则更看重您文章中体现的德操修养。他说您能够在浮沉变化中保持内心的坚持,这种品格在当今官场中十分难得。郑怀远说道。
苏明远点头,心中已经有了大致的判断。看起来,王安石更看重他的改革理念,而富弼更看重他的品德修养。两位大人的关注点不同,但都是正面的评价。
两位大人的赞誉,实在让在下诚惶诚恐。只是不知,朝廷的考察具体是什么安排?苏明远问道。
据老夫了解,近期会有专门的考察官员到各地巡视,重点考核政绩和品行。如果通过考核,很可能会被调入京城任职。郑怀远说道。
这个消息验证了苏明远之前收到的州府通知。看来朝廷的这次人才选拔,确实是一个系统性的行动。
郑先生,以您在京城的见闻,这次选拔大概会选出多少人?苏明远继续打探消息。
具体数目不得而知,但估计不会太多。毕竟中央的职位有限,而且朝廷对人选的要求很高,既要有实际能力,又要有良好声誉。像苏大人这样兼具政绩和文名的,应该是很有竞争力的。郑怀远分析道。
两人又谈了一些时局和文学方面的话题。苏明远发现,这位郑怀远确实学识渊博,而且对朝中情况了解很深。从他的言谈中,苏明远大致了解到,当前朝廷内部在一些重大政策上存在分歧,正需要新鲜血液的加入。
傍晚时分,郑怀远起身告辞。临别前,他对苏明远说道:苏大人,以老夫之见,您的文章能够在京城引起如此反响,绝非偶然。这说明您的思想和见解,正好契合了当前时代的需要。希望您能抓住这个机会,在更大的舞台上施展才华。
苏明远恭送郑怀远离开后,独自站在县衙门前沉思。一篇《浮沉录》竟然在不经意间打开了通往京城的门径,这确实出乎他的意料。
回到书房,苏明远重新翻阅那篇文章。他试图从一个局外人的角度来分析,这篇文章到底有什么特别之处。
首先,文章的语言确实比较独特。他在写作时,无意中融合了现代的理性表达和古代的感性抒发,形成了一种既有逻辑力量又有情感感染力的文风。这种文风在当时可能确实比较新颖。
其次,文章的思想内容也有其特色。他在文中表达的对个人浮沉的理解,实际上融入了现代心理学和哲学的一些观点,但又巧妙地用古代的话语体系来包装。这种思想的现代性和表达的古典性的结合,可能给读者带来了新鲜感。
最重要的是,文章体现出的政治智慧和实践精神,确实符合当时朝廷的需要。北宋中期,正是需要既有理想又有实干能力的官员的时候。
但苏明远也清醒地认识到,文名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考验还在后面。如果真的被调入京城,他将面临完全不同的政治环境。在清远这样的小县城,他可以相对自由地施展自己的治理理念。但在京城,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涉及复杂的政治利益,每一句话都可能被人解读出不同的含义。
夜深人静,苏明远在书房里踱步沉思。窗外是清远县城的万家灯火,这里的每一盏灯下,都有他三年来努力的痕迹。水利工程的改善,农业技术的推广,司法制度的完善,教育事业的发展,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成果。
如果真的要离开这里前往京城,他会有些不舍。但另一方面,他也明白,如果要实现更大的理想,就必须走向更大的舞台。在京城,他可能有机会参与影响整个国家的政策制定,这种影响力是在地方无法实现的。
更重要的是,经过三年的历练,他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迷茫的穿越者了。他有了在这个时代生存和发展的能力,有了将现代知识转化为古代智慧的技巧,也有了面对复杂政治环境的心理准备。
也许,是时候迎接新的挑战了。他对自己说道。
正在这时,管家王伯敲门进来:老爷,州府又来人了,说有紧急公文。
苏明远点头,让王伯把来人请进来。这次来的是州府的一个小吏,神情颇为严肃。
苏大人,这是知州大人的急件,请您立即过目。小吏递上一份公文。
苏明远接过公文,展开一看,顿时面色一变。原来是朝廷的正式通知,考察官员将在三日后到达清远,对他进行全面考核。而且,这次考核的规格很高,考察官是一位从翰林院派出的学士。
知道考察官是谁吗?苏明远问道。
听说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大人。小吏回答道。
欧阳修!苏明远的心中震撼不已。这可是北宋文坛的泰斗,古文运动的领袖,历史上的重要人物。由他来考核,这说明朝廷对这次选拔的重视程度。
同时,这也意味着考核的难度会很高。欧阳修不仅是文学家,也是政治家,他的眼光之独到,标准之严格,在当时都是有名的。
三日后......苏明远喃喃自语。时间确实很紧,但他早就决定不刻意准备,就以真实的状态接受考核。
送走州府小吏后,苏明远独自坐在书房里。窗外夜色深沉,但他的内心却异常平静。经过今天的这些消息,他已经确信,自己的人生即将迎来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浮沉录》这篇文章,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这些涟漪最终汇聚成了一股力量,推动着他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他都已经准备好了。三年的历练让他明白,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意义,每一次浮沉都是成长的机会。现在,是时候迎接下一次浮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