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天大典的封赏余温尚在,梁国公府内的喜庆气氛也未完全散去,一纸来自北方的六百里加急文书,便如同凛冬的寒风,吹散了神都的暖意,直抵狄仁杰的案头。
文书并非通过常规渠道呈送,而是由一名并州来的信使,持着狄氏族老的亲笔信符,风尘仆仆、满面焦灼地直接寻到了梁国公府。
“国公爷!老家……老家出大事了!”信使扑倒在地,未及换下沾满尘土的衣服,便带着哭腔急禀,“并州、汾州、晋州等地,自春徂秋,滴雨未降!赤地千里,河渠干涸,田亩龟裂,秋粮绝收已成定局!如今灾民遍地,树皮草根皆已食尽,恐……恐有易子而食之惨啊!”
狄仁杰闻言,猛地从座椅上站起,手中的茶盏“啪”地一声落在案上,茶水四溅。并州,那是他的故乡!他自幼生长之地,多少族亲乡邻仍在彼处!
“官府呢?并州都督府、各州县官吏何在?为何不早开仓放赈,组织抗旱?”狄仁杰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既是心痛,亦是愤怒。
信使泣声道:“官府……官府虽已呈报灾情,也开了些许官仓,但……但杯水车薪!更听闻……听闻有胥吏与地方豪强勾结,倒卖赈粮,克扣工食,灾民所得,十不存一!如今并州等地,饿殍渐现,民怨沸腾,恐生大变!”
“岂有此理!”狄仁杰一掌拍在案上,震得文书跳动,“天灾已甚,人祸复加!此等蛀虫,枉食君禄,荼毒百姓!”
李元芳、曾泰、如燕等人闻讯赶来,听闻并州惨状,皆面露惊怒与不忍。
“大人,并州乃您桑梓之地,如今遭此大难,万民倒悬,我等绝不能坐视!”李元芳抱拳道,他虽非并州人,但深知狄仁杰对故乡的感情。
曾泰亦道:“恩师,天灾无情,然人祸更甚!若不速派得力之人前往赈灾肃贪,恐酿成民变,动摇北疆稳定!”
狄仁杰强迫自己冷静下来,他走到悬挂的巨幅地图前,目光沉重地扫过并州等地。此次旱灾范围之广,情势之严峻,远超寻常。更可恨的是,地方官吏的腐败与无能,正在将天灾推向人祸的深渊。
“元芳,你立刻持我名帖,去户部、工部,调阅所有关于此次北方旱情的奏报及赈济方案,看看朝廷目前作何应对。”
“是!”
“曾泰,你速去整理行装,我们可能要即刻北上。”
“学生明白!”
“如燕,府中由你暂时看顾,约束下人,近期一切从简。”
“叔父放心。”
吩咐完毕,狄仁杰深吸一口气,铺开纸张,开始奋笔疾书。他要以梁国公、太子太师的身份,向皇帝上陈紧急奏章,详述并州等地灾情的严重性与地方吏治的败坏,恳请朝廷立刻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并请求亲自前往灾区,督办赈务,整肃吏治!
他知道,此刻的神都,或许仍有暗流,但并州百万生灵的性命,重于一切。他必须回去,回到那片生他养他、如今却饱受煎熬的土地上去。
奏章很快通过特殊渠道送入宫中。不出狄仁杰所料,武则天在阅览了并州急报和他的奏章后,亦是高度重视。北疆乃军事重地,并州更是龙兴之地之一,若生民变,后果不堪设想。
翌日,圣旨下达:加狄仁杰为河北道巡察黜陟大使,兼领并州都督府长史,假节钺,总揽并、汾、晋等受灾州郡赈灾及吏治整顿一切事宜!有权先斩后奏!
赋予了狄仁杰极大的权力,也意味着将一副千钧重担压在了他的肩上。
没有时间耽搁,狄仁杰甚至来不及参加李元芳与如燕原定于数日后的婚礼,只能嘱托他们一切从简,待他归来再行补办。他带着曾泰、李元芳(李元芳坚持随行护卫),以及一队精锐护卫和部分精通钱粮、刑名的属官,轻车简从,即刻离开了神都,星夜兼程,北上奔赴那片被旱魃肆虐的故土。
马车颠簸在北行的官道上,窗外景色逐渐由神都的繁华变为北地的萧瑟。越往北,土地越发干裂,草木越发枯黄,偶尔可见面有菜色的流民扶老携幼,向南艰难跋涉。
狄仁杰望着这一切,眉头紧锁,心似油煎。他知道,等待他的,不仅是一场与天灾的搏斗,更是一场与人性之恶的较量。
并州,我回来了。但这一次,归乡之路,却如此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