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长安城,太极宫,宣政殿。
寅时刚过(凌晨五点),天色未明,太极宫重重宫阙笼罩在黎明前的深沉夜色中,唯有宣政殿内外灯火通明,如同黑暗中指引方向的灯塔。
殿前广场上,身着各色品级官袍的文武百官,依照班次肃然而立,鸦雀无声,只有晨风吹动衣袂和旌旗的细微声响。
空气中弥漫着庄严肃穆的气息。
今日是常参日,皇帝李世民将在此殿与核心重臣直接见面,奏对、商议军国要务。
时辰一到,净鞭三响,钟鼓齐鸣。殿中监高唱:“升朝——”
文武百官在引班官的引导下,屏息静气,鱼贯步入宏伟轩敞的宣政殿。
御座之上,大唐皇帝李世民头戴通天冠,身着赭黄龙袍,腰系十三环玉带,面容威严,目光如炬,扫视着阶下群臣。
虽年仅三十余岁,但常年征战和操劳国事,已在他眉宇间刻下了深深的印记,不怒自威的气度笼罩全场。
太子李承乾身着杏黄色四爪龙袍,头戴远游冠,位列百官之首,站在御阶之下最前端。
他微微垂首,姿态恭谨,但若细心观察,便能发现他眼神沉静,腰背挺直,较之以往,少了几分拘谨浮躁,多了几分内敛的沉稳。
身旁是魏王李泰。
“臣等参见皇帝陛下!” 百官齐刷刷躬身,山呼万岁,声震殿宇。
“众卿平身。”李世民声音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仪。
“谢陛下!”
百官起身,分列两班跪坐。
大朝会正式开始。
首先由尚书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出班,奏报开春以来天下诸道州县的政务概要,重点提及了去岁冬日雪情、今春河水解冻以及各地春耕准备的总体情况。
一切井然有序,并无大的灾异动荡,李世民微微颔首,表示满意。
接着,民部尚书戴胄出列,详细禀报了关乎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春耕。
“启奏陛下,”戴胄声音沉稳,“春耕礼时陛下推广新式耕犁,名为‘贞观犁’,其形制精巧,省力高效,深得百姓称颂。今春以来,各州县报,此犁已广为应用,一牛或二人牵引,日耕之地远超旧式直辕犁,大大节省了人力畜力,春播进度较往年快了三成有余。田间地头,百姓无不感念陛下圣德,亦交口称赞太子殿下体恤民艰,献此利器之功!”
戴胄说着,向李承乾的方向微微拱手。
殿内不少大臣也纷纷投来赞许的目光。
这“贞观犁”虽是叶云帆借李承乾之手献上,但功劳自然记在了太子头上,为其赢得了不少务实派官员的好感。
李承乾面色平静,出列半步,躬身道:“儿臣不敢居功,此乃父皇仁德感召,上天垂怜,方有祥瑞现世,利国利民。儿臣不过恰逢其会,转呈之物,实乃叶云帆之功。”他将功劳轻轻推给了叶云帆,姿态谦逊,更显大气。
身旁的李泰在是满眼怨毒的目光侧头盯了一下李承乾,然后呡着嘴一声不吭。
李世民看着儿子不居功自傲的样子,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满意,但脸上依旧威严,淡淡道:“太子之功,朕自有封赏。春耕乃国之根本,戴卿需督促各州县,不可因利器而懈怠,务必确保不误农时,颗粒归仓。”
“臣遵旨!”戴胄躬身领命。
这时,司农寺卿出列,奏报另一件关乎未来国运的要事:“陛下,去岁叶长风叶郎君所献之仙粮‘土豆’,已按其所授种植之法,于二月初在皇庄及京畿数县择肥田试种。目前秧苗长势良好。而‘玉米’、‘红薯’等作物,司农寺已按叶郎君所写手册,筹备四月中旬进行种植。此事关乎社稷,臣等定当竭尽全力,不敢有丝毫疏忽!”
提到三种仙粮,殿内气氛明显更加凝重。
所有人都知道,若这两种作物真如叶云帆所说那般高产,将对大唐的粮食安全产生革命性影响。
李世民坐直了身体,语气严肃:“此事乃重中之重!司农寺须选派精干官吏,专人负责,严格按照叶卿所赠册页之法照料,一有情况,即刻禀报!所需人力物力,户部、工部需全力配合,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司农寺卿、民部尚书戴胄、工部尚书段纶齐声应诺。
军政方面,兵部尚书侯君集出列,禀报了对吐谷浑的战事准备:“陛下,卫国公李靖已于半月前率精骑三万,出鄯州,剑指吐谷浑。依行程计算,约五月初可抵前线,与凉州都督李大亮部会师。军中已配发首批‘震天雷’五百枚,并由卫国公亲选锐卒加紧操练使用之法。吐谷浑慕容伏允,桀骜不驯,屡犯边境,此次天兵降临,又有神器助阵,必可犁庭扫穴,一战而定乾坤!”
侯君集语气铿锵,充满自信。
殿内武将如程知节(程咬金)、尉迟敬德、秦琼等人,也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他们都亲眼见过“震天雷”实验之威,其声若惊雷,威力巨大,对此次征战信心十足。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沉声道:“好!传朕旨意,命李靖相机行事,务求全功!粮草辎重,由并州都督李绩统筹,务必畅通无阻!此战,不仅要打掉吐谷浑的嚣张气焰,更要扬我大唐国威,震慑西域诸国!”
“陛下圣明!”众臣齐声附和。
各项军国要务一一奏对商议完毕,已近午时。
李世民脸上略显疲态,宣布退朝。
“退朝——”殿中监高唱。
百官再拜,依次退出宣政殿。
李承乾却并未随众臣离开,他留在原地,等大部分官员都退出后,才缓步走到御阶之下,躬身道:“阿耶,儿臣有本奏。”
正准备起身离开的李世民停下动作,重新坐稳,看了看李承乾,又瞥了一眼御案上那份李承乾早些时候呈上的奏本,淡淡道:“讲。”
李承乾直起身,语气平稳:“儿臣奏请,自明日起,暂停孔颖达、张玄素、于志宁、杜正伦、魏征五位先生为儿臣讲授经史及规谏言行之课,暂定一月之期。”
此言一出,侍立在李世民身旁的内侍监以及尚未完全退出的几名近臣,都不由得放轻了脚步,悄悄竖起了耳朵。
暂停五位帝师的授课?这可是前所未有之事!这五位皆是当世大儒,更是陛下钦点的辅佐太子的重臣,太子此举,意欲何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