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新疆和田艾德莱斯绸非遗工坊。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织机上,迪丽热巴穿着一身淡紫色新疆民族服饰,手指缠着创可贴,正跟着非遗传承人阿依古丽学习“通经断纬”织法。织机上的丝线刚穿过经线,她的手指就被锋利的织梭划了一道小口,渗出细密的血珠。
“热巴,要不先休息会儿?你都练了三个小时了。”阿依古丽心疼地递过碘伏,“艾德莱斯绸最难的就是‘断纬’,需要手眼配合特别精准,很多学徒练半年才能熟练,你才练一周,已经很不错了。”
热巴却摇摇头,用纸擦去血迹,重新握住织梭:“阿依古丽老师,《艾德莱斯绸传奇》里‘阿依莎为保护织谱,在织机前坚守三天三夜’的戏,我得真的会织,才能演出来她的执着。要是连织梭都握不稳,观众怎么相信我是‘非遗传承人’?”
这时,高浪带着导演张一白走进工坊,正好看到这一幕。“张导,你看,这就是我选热巴的原因。”高浪低声说,“她不是只靠颜值和流量,而是愿意为角色付出‘笨功夫’——艾德莱斯绸是新疆非遗的代表,阿依莎这个角色,需要的就是这种‘把文化刻进骨子里’的韧性,热巴的努力,比任何演技技巧都珍贵。”
张一白点点头,目光落在热巴专注的侧脸:“之前我还担心她演不好‘民国非遗传承人’,觉得她现代剧的标签太重,现在看来,她的眼神里有‘根’——那种对文化的敬畏,是装不出来的。”
《艾德莱斯绸传奇》的剧本设定,是热巴事业的关键转折点——主角阿依古丽因一场意外穿越回民国,遇到自己的曾祖母“阿依莎”,两代非遗传承人共同对抗“外来商人想垄断艾德莱斯绸织法”的阴谋,最终守住织谱与技艺。角色需要热巴一人分饰两角,既要展现现代阿依古丽的“活泼聪慧”,又要演绎民国阿依莎的“坚韧隐忍”,对演技的层次感要求极高。
拍摄初期,热巴就遇到了“角色割裂”的难题——演现代戏时,她习惯用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切换到民国阿依莎时,却总是不自觉带出“甜妹感”,达不到张一白要求的“克制与坚定”。
“阿依莎在看到织谱被抢时,不是‘哭着追出去’,而是‘攥紧拳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却先叮嘱学徒保护好织机’。”高浪在片场给热巴讲戏,手里拿着民国新疆女性老照片,“你看这张照片里的新疆姑娘,眼神里有‘柔中带刚’的劲儿——她们经历过动荡,知道‘哭没用,守住最重要的东西才有用’,这就是阿依莎的核心。”
为了让热巴找到“民国女性的质感”,高浪还安排她去新疆自治区博物馆,跟着研究员李敏看民国时期的女性日记、服饰实物。“你看这本1938年的女性日记,里面写‘织艾德莱斯绸时,线断了可以重接,织法断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这就是阿依莎的信念。”李敏翻到日记里的字迹,“当时的女性,把‘传承’看得比自己的命还重,你演的时候,要把这种‘信念感’藏在眼神里,而不是挂在脸上。”
慢慢的,热巴找到了角色的“魂”——在拍摄“阿依莎用身体护住织谱,被商人手下推倒”的戏时,她没有立刻哭,而是先爬起来检查织谱有没有损坏,确认织谱完好后,才对着空无一人的织房,落下一滴无声的眼泪。这个镜头拍完,张一白当场鼓掌:“这就是我要的阿依莎——她的脆弱,只在‘守护的东西安全后’才会流露,这才是真正的坚韧。”
《艾德莱斯绸传奇》拍摄期间,星光传媒的项目经理李娜在网上散布“热巴只会演甜妹,演不好民国非遗传承人”的质疑,还放出“热巴拍戏时频繁NG,拖慢剧组进度”的假路透,试图影响电影口碑,同时向热巴的经纪人阿丽抛出橄榄枝:“只要热巴跳槽星光,我们给她安排《甜宠甜心》这种她擅长的现代剧,保证收视率破2,比在浪潮拍‘没人看的非遗电影’强多了。”
阿丽把消息告诉热巴时,她正在拍摄“阿依莎教学徒织艾德莱斯绸”的戏,手里的织梭正熟练地穿梭在经线中。“李娜的话,正好说明他们不懂‘非遗题材’的价值。”热巴没有停下手里的动作,语气平静,“《甜宠甜心》拍再多,观众记住的还是‘热巴=甜妹’,但《艾德莱斯绸传奇》,能让观众记住‘热巴=非遗传承人’,这是不一样的。至于NG,张导说‘好镜头值得等’,我多NG几次,能让电影里的艾德莱斯绸织法更真实,值了。”
为了击碎“演技花瓶”的质疑,高浪还策划了“#热巴的艾德莱斯绸日记#”话题,让热巴在微博上分享拍摄日常:比如“今天学会了织‘巴旦木花纹’,手指被织梭划了三道口子,但看到织出来的花纹,觉得特别值”;比如“跟着阿依古丽老师学唱新疆民歌《黑眼睛》,老师说‘唱歌和织绸一样,都要用心’,我把这句话记在剧本上了”。
这些真实的细节,很快引发网友共鸣——新疆本地网友留言“第一次知道艾德莱斯绸的织法这么难,热巴愿意学这么久,太用心了”;非遗爱好者评论“能把非遗题材拍得这么认真,比那些只靠滤镜的甜宠剧强一百倍”。甚至新疆自治区文旅厅都转发了热巴的微博,称她为“新疆非遗传播的年轻使者”,官方背书直接击碎了星光的质疑。
星光见“质疑战术”没用,又升级挖角条件——李娜亲自跑到新疆片场,找到热巴,开出“三年5亿薪酬+两部S级现代剧女主+时尚资源全包”的条件,还故意挑拨:“浪潮只让你拍‘小众非遗电影’,根本不重视你的流量价值。你看杨蜜有《大宋女医官》这种大制作,刘一菲有国际合拍项目,就你拍的电影,连个像样的宣传都没有,再待下去,你的顶流位置就要被新人抢了。”
热巴看着李娜递过来的合同,笑着摇头:“李总,您说的‘重视’,是让我一直待在舒适区里,对吗?但我想走的路,是‘能留下东西的路’——《艾德莱斯绸传奇》虽然是小众题材,但它能让更多人知道新疆有这么美的非遗,能让像阿依古丽老师这样的传承人被看见,这比‘流量破2’更有意义。”
她顿了顿,拿出手机里的一张照片——是她和阿依古丽老师的合影,背景是工坊里挂着的艾德莱斯绸成品。“阿依古丽老师说,以前她的学徒越来越少,因为年轻人觉得‘织绸不赚钱’,但自从我们拍了这部电影,已经有十几个新疆姑娘来工坊报名学织绸了。您看,这就是这部电影的价值,是钱买不到的。”
李娜被说得哑口无言,只能悻悻离开。当天晚上,热巴把这件事告诉高浪,高浪笑着递给她一份文件:“这是新疆文旅厅刚发来的‘非遗传播合作协议’,他们想让《艾德莱斯绸传奇》成为‘新疆非遗旅游推广片’,电影上映后,会在新疆所有5A级景区播放,还会组织‘艾德莱斯绸文化旅游专线’,你作为主演,会担任‘新疆非遗旅游大使’。”
热巴接过文件,眼眶瞬间红了——她知道,自己的选择没错,这条路虽然比“流量捷径”难走,但走得更踏实,更有意义。
2014年12月,《艾德莱斯绸传奇》在新疆人民剧场举行首映礼,现场挂满了电影里出现的艾德莱斯绸成品,阿依古丽老师带着学徒们,现场表演了“通经断纬”织法,引发全场掌声。电影放映过程中,不少观众为“阿依莎护住织谱”的情节落泪,为“两代传承人隔空对话”的镜头感动。
映后交流环节,新疆自治区文旅厅厅长上台发言:“《艾德莱斯绸传奇》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新疆非遗‘活起来’的开始——上映前,我们做过调研,知道‘艾德莱斯绸’的年轻人不足30%,电影上映后,这个数据已经涨到了65%,还有很多游客因为这部电影,专门来新疆体验艾德莱斯绸织造,这就是文化的力量,也是热巴的力量。”
电影上映后,票房和口碑双丰收——国内票房突破8亿,创下新疆题材电影的票房纪录;豆瓣评分8.3,影评人评价“热巴用‘织梭上的演技’,证明了自己不只是甜妹,更是有文化责任感的演员”;海外市场上,电影通过浪潮的东南亚发行网络,在印尼、马来西亚等国上映,引发“新疆非遗热”,印尼tVRI还专门推出“艾德莱斯绸与巴迪克刺绣对比”的特别节目,邀请热巴担任嘉宾。
2015年3月,热巴凭借《艾德莱斯绸传奇》获得“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女主角提名”,成为首位获得该提名的新疆籍90后演员;同时,她还获得“国家级非遗传播大使”称号,在人民大会堂参加“非遗保护座谈会”,作为年轻演员代表发言:“以前我觉得,演员的任务是演好角色,现在我知道,演员还可以成为‘文化的纽带’——我希望以后能拍更多非遗题材的作品,让更多人看见中国文化的美。”
座谈会结束后,高浪在门口等她,手里拿着一份新剧本——《草原歌者》,讲述新疆草原上的民乐艺人传承马头琴技艺的故事。“这是为你量身定制的下一个项目,”高浪笑着递过剧本,“你的潜力,不止于艾德莱斯绸,还能承载更多新疆文化的故事。”
热巴接过剧本,指尖划过封面上的“草原歌者”四个字,眼神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自己的事业,已经从“流量艺人”的赛道,转向了“文化传播者”的更广阔天地,而这一切,都离不开高浪对她“潜力”的精准挖掘与耐心培养。
此时的浪潮传媒,杨蜜的“历史女性Ip”、刘一菲的“国际文化交流Ip”、热巴的“非遗传承Ip”已形成稳固的“三角艺人矩阵”,覆盖不同文化领域,成为行业内“艺人差异化培养”的标杆——而这,正是高浪“顶流推手”实力的最佳证明。